
1月22日,政协第六届深圳市罗湖区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罗湖会堂正式开幕。罗湖区委书记范德繁,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候选人、党组书记左金平,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周益川等出席会议。会上,8名来自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和部分界别的委员代表上台作提案报告。
罗湖区政协委员、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无人驾驶研发中心主任陆有源在大会上作“进一步增强香港科技人才落户罗湖的吸引力,助推深港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发言。他表示,罗湖与香港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山水相连,是深港合作的重要区域,也是港人来深工作生活的传统首选地。当前,罗湖正处于加快推进深港协同的重要时期,关键之处在于广泛吸引香港科技人才落户罗湖。

在实际调研中,陆有源关注到香港科技人才选择落户的主要因素包括医疗教育资源、居住社区环境、两地资讯通道,以及人才培养与引进措施。其中,在港人子女就学方面,缺少本地港人初中;罗湖人民医院先行先试开创“跨境远程门诊”,但仍存在服务单一、普及率较低,推广难度较大的问题;罗湖打造港澳青年驿站,但存在时效较短、宜居水平不高,缺少具有香港特色生活气氛的居住社区;科技人才在罗湖创业就业的领域较窄;“罗湖引才引智”工作待系统性提升,缺少针对新兴科技产业的人才需求清单等。
陆有源建议,在港人子女就学方面,加快设立本地港人初中。同时进一步引入高质量国际化的教学设备、课程、师资,增强steam素质教育。以罗湖人民医院“跨境远程门诊”的经验为样板,推广与迭代港人就医的成功模式;在罗湖各医院、社康建立跨境远程门诊,为港籍人才提供问诊咨询、药品寄送、健康管理、跨境医疗保险等多样化服务,面向高端科技人才开辟绿色通道,提供更加贴近香港科技人才个性化需求的医疗服务。
打造具有香港特色氛围的居住社区,为香港科技人才提供一个舒适、便利和有活力、有归属感的生活环境。由区里统一协调相关物业空间和服务资源,开放海外科技、财经类电视台和资讯网站,并引入香港本土特色品牌便利店、餐饮、娱乐设施;强化罗港产学研合作,吸引香港高端科技人才来罗湖就业。鼓励罗湖和香港两地的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设立联合实验室、产业化平台,共同研发人工智能、医疗科技、新材料等“20+8”产业新技术、新产品。
建立“新罗湖桥”信息交流平台,推动罗港两地科技人才、信息要素自由流通。依托“新罗湖桥”平台,建立罗港两地统一的科技人才信息数据库,为两地的科技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信息,实现科技软要素的互通互联。同时,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人才信息进行精准匹配推荐,提高人才流动效率。
制定详细的人才招引和培育计划,完善罗港合作科技人才引育机制,在香港数码港、香港科学园等地设立“罗湖引智小屋”。在全球范围内吸纳高端创新人才,并与香港高校积极合作在港建立罗湖招引全球专业化人才和高端科技人才的一站式培育基地,提高港籍科技人才在罗湖乃至大湾区的融合竞争力,不断扩大发展空间。
采写:南都记者林敏儿 通讯员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