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两会观察|创新成果转化不只高校,民营企业更要关注

2024年01月18日20:10:47 国际 8894

科技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必答题。

1月18日,武汉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连续第三年被《政府工作报告》列入新一年重点工作,并且再次成为首要任务。

武汉是科教重镇,在推动科教人才优势加快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厘清:创新的主体是谁?高校与企业应具备怎样的关系?

在与企业界、学界的代表委员交流中,几乎都传达出一个共同的理念,即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

这听起来并不是高深的道理。但要把这个理念贯穿到决策的方方面面,是武汉能否走出一条成功创新之路的关键。

01

武汉科创实力再进位

2022年4月,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获批建设。

这是国家送给武汉的一个“大礼包”。自此,不少重大的国家级科创资源,屡屡落户武汉。

比如,国家实验室与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聚力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任务,是原始创新策源地,也是国之重器。

2022年,武汉实现国家实验室 “零”的突破。2023年,国家实验室总部基地启动建设,迈出入轨运行重要一步。

2022年,科技部正式开启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一年来,武汉1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重组和新建。这一数量还将不断增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要优化重组和新建8家全国重点实验室。

值得强调的是,武汉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不仅由以前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而来,而且还在不断新建。

再如大科学装置。众所周知,大科学装置投资高,回报周期长。但在过去一年,武汉推进了6个大科学装置建设,并进一步提出2024年推进神农设施、武汉光源等8个大科学装置建设和预研预制。

武汉两会观察|创新成果转化不只高校,民营企业更要关注 - 天天要闻

▲2023年,由华中科技大学牵头,位于光谷的大科学装置“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通过国家验收。

根据《自然》杂志《2023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武汉首次进位全球第10、全国第5。

众多的资源倾斜背后,是武汉肩负的重要使命和期待。

国家科技力量的顶层规划,是“3+n”的格局。“3”指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n”指n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目前获批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包括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粤港澳、西安。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有成渝地区、武汉等。

武汉是目前中部地区唯一一个获批的科技创新中心。武汉市政协委员、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赵凯总结:武汉是中部地区最大的特大型城市,从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市场容量、产业基础、人才优势等诸多指标来看都是如此。

他认为,武汉是最有希望在中部实现科创崛起的城市。

02

“要围绕产业做创新”

实现科创崛起具体的路径,两个代表性地方常被提起——深圳和硅谷。

不少学者提出武汉借鉴硅谷模式。硅谷模式的精髓是,以大学或科研机构为中心,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或商品,形成高技术综合体。

武汉拥有92所高校、101家科研院所、130万在校大学生,是全国智力最密集的区域之一。高校里的科研成果如何转化为生产力和商品,就成了关键问题。

武汉市政协委员、武汉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徐高原对记者说,对于企业和需求方来说,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往往偏重于基础研究,可转化性和技术成熟度不高。

深圳模式从一开始就走了完全不一样的路。改革开放之初,深圳几乎没什么高校。但一大批科技型民营企业依然冒了出来。企业是深圳创新的主体。

企业界的代笔委员们对此深有感触。

“要围绕产业做创新,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武汉市政协委员、武汉市工商联副主席、华砺智行创始人邱志军说。

邱志军在朋友圈引述了一篇讲述深圳模式的文章。其称:

“深圳是中国第一个把创新从纯科研的活动转变成为经济活动的城市,这使得创新投入产出的效率出现了极大的改善。在科研主导的创新模式中,技术实现被当成终极目的,大牌的专家、高级的技术、昂贵的装备变成了创新的标配。当创新回归经济活动层面之后,人们对技术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该文章还指出,创新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活动。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将高校与创新活动割裂开来,也绝不可能。事实上,无论是科前生物还是华砺智行,都与武汉高校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

科前生物是华中农业大学参股企业,由华中农大与陈焕春院士等自然人共同出资设立。202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敲钟上市。

徐高原介绍,科前公司与华中农大合作的猪伪狂犬病疫苗、猪流行性腹泻变异毒株疫苗,成为公司的两大拳头产品,市占率在全国排名第一。

邱志军创办的华砺智行,也与武汉理工大学在共同技术攻关。

武汉两会观察|创新成果转化不只高校,民营企业更要关注 - 天天要闻

▲华砺智行自主研发的智能车载终端系统。

在坚持企业是创新主体的理念上,一方面,如何激发企业自身创新活力?另一方面,如何有效发挥科教优势?

03

重视成果转化需求方

从数据看,武汉市科技型企业数量取得了显著进步。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武汉市创新主体规模不断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25万家,实现两年翻番。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超2000家,总量达1.45万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增至27家,居副省级城市第1。

类似华砺智行这样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武汉市已突破300家。

谈科技成果转化时,高校、科研院所往往最受关注,而忽视了成果转化的需求方——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

成果转化更多需要民营企业或者中小企业。因为大型国有企业有很完整的一套体系,包括研发,可能很少需要从外面引进成果。而民营企业一般创新能力不够,企业规模也小很多,需要从外面引进创新成果。”徐高原说。

针对民营经济发展,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推进中小企业培育“七万工程”,着力破除政府采购、招标投标、项目建设等方面的隐性壁垒,支持拓宽民营企业创新产品的应用场景,并力争“四上”单位达1.85万家、经营主体超225万户。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为企业提供宽松、优越的发展环境,是激活创新的应有之义和关键任务。

另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也需要发挥应有作用。

徐高原在提案中建议,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拓展现有技术平台的服务链条,从服务基础研究向服务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延伸,切实解决行业问题。

此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给区域创新带来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优势,或许就是人才优势。

“在技术密集型产业这一块,谁掌握人才,谁掌握技术,谁就掌握了核心,这一块应该是我们的。”赵凯说,“当下空间距离也许不再成为人才流动的阻碍,但武大、华科大是搬不走的。”

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留住这些人才?

徐高原认为,近年来,武汉高层次人才数量不断增加, 人才队伍质量显著提升,但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仍然十分匮乏,特别是缺少一批既懂专业、又懂市场的创新型企业家,应大力培养交叉型、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而留住人才,“最主要的还是产业。如果高端产业发展不起来,低端产业待遇也上不来,人才施展的空间有限。如果我们处于产业链的高端,对高薪人才有更大吸引力,我相信大家愿意留下来。”

九派新闻记者柴归

【来源:九派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国际分类资讯推荐

春天的“精灵”唤醒哲古草原 - 天天要闻

春天的“精灵”唤醒哲古草原

天刚蒙蒙亮,哲古社区牧民曲扎迫不及待来到羊圈,拿着奶瓶给新出生的小羊羔喂奶,顺便为刚刚生产的母羊开起了“小灶”。“家里养了230多只羊,这几天已经产了30多只小羊羔,大概4月中旬产羔将全部完成。”曲扎说,接羔保育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情,尽管很辛苦,想到牧业增产,
上海地铁瓜太猛!男主社死三连暴击:身份扒光 + 丢饭碗 + 家宅塌房 - 天天要闻

上海地铁瓜太猛!男主社死三连暴击:身份扒光 + 丢饭碗 + 家宅塌房

最近,上海地铁上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猥亵事件。光天化日之下,一名男子在地铁车厢内对女性进行骚扰,整个过程被目击者拍下并迅速传播。事发后,这名男子在24小时内被公司解雇,成为2025年上海第一例地铁猥亵案的“主角”。他的行为不仅触犯了法律,更引发了公众的强烈愤慨
深化校会媒协同创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吉林省生态文化协会落户长春人文学院 青创市集赋能大学生创业项目招募启动 - 天天要闻

深化校会媒协同创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吉林省生态文化协会落户长春人文学院 青创市集赋能大学生创业项目招募启动

4月11日,由吉林省生态文化协会、长春人文学院、吉林城市融媒主办,长春人文学院文学院、中国网东北振兴频道、搜狐吉林融媒体中心承办,吉林省生态环保志愿者协会、吉林省时尚产业联合会协办的“校会媒协同,产学研融合”吉林省生态文化协会揭牌暨校企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长春人
坐不下挤一挤,真的没事吗?这辆超员载客面包车被蜀黍查处…… - 天天要闻

坐不下挤一挤,真的没事吗?这辆超员载客面包车被蜀黍查处……

为有效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发生,为市民群众出行创造良好条件,汕头公安交警部门持续聚焦“两客一危一货”、6座以上小客车等重点车辆,严查严处超员超载、违法载人、疲劳驾驶等突出交通违法行为,坚决做到“发现一宗、查处一宗,教育一群”,切实筑牢道路交通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