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表现出一定的冷漠,尤其是面对一些不好的现象的时候,不再仗义执言,也不再见义勇为,而是要任其发展,总归会有人来处理的。或许,是社会发展快了,各个部门比较完备,处理事情比较及时,也能够依法处理了,人们也就不用去担心什么了,但往往事与愿违,很多事情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理想,而是不了了之,最终还是底层人吃亏,权贵们获得了好的利益。那么,人们的冷漠就等于帮了倒忙。

就像鲁迅说的铁屋子的比喻,一群人在铁屋子里死睡着,只要有一个人呐喊,就可以把他们警醒,要是没有人呐喊,就会全都闷死在里面。要是不能摧毁铁屋子,闷死在里面,还没有什么痛苦,要是呐喊一声,把他们惊醒,冲不出去,岂不是要痛苦地死去?鲁迅最终选择了逃离冷漠,呐喊一声,号召人们冲破铁屋子,冲出去。只是那个时代,没有太光明的道路,冲出去之后,却发现无路可走。鲁迅曾经写道:“梦醒了无路可走。”于是,就有了鲁迅的两本小说集,一本叫做《呐喊》,一本叫做《彷徨》。名字似乎和鲁迅当时的心境有关系,但他选择了呐喊,而不是冷漠。他批评当时的人愚昧、麻木,是冷漠的看客,而不是热心的革命者。看到国民的劣根性并试图改变这种劣根性,成了鲁迅们的使命。
当代已经不同于民国时期,早就没有了皇帝,也没有了专制和暴政,讲究民主和科学,可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选择了做冷漠的看客呢?古人讲“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要“无事生非”,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比什么都好。要是整天关心别人,关心社会变动,呐喊呀,彷徨呀,就会被人们笑话。毕竟,时代变了,已经不是那个革命的时代了。人们经历了革命的洗礼,也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时期,知道应该怎么做了。尤其是市场经济推行之后,人们知道应该勤劳致富,哪怕搞点个人投机行为,只要能成为权贵就算是人生的最大成功,没必要去做社会学家搞调查,也没必要去同情底层劳动人民,何况自己还是底层劳动人民呢!谁来同情自己呢?

资本进入市场,进入互联网领域,逐渐控制了社会,控制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资本的运作让社会商业发达,人们思想开放了很多。尤其是资本打造了开放的市场,把很多东西和服务都打造成可以买卖的商品,就是情感和人命都可以用来买卖,人们也就没必要大惊小怪了。汽车撞死了人,有保险公司理赔;打架打死了人,有司法机关量刑处理;丢东西了,直接报警;被讹诈了,也可以直接报警。似乎社会很多部门已经很完善,只要有人报警,就会获得处理,可是,那些来不及报警的,或者弱势群体无法报警的,就需要人们伸出援助之手,或者需要人们声援。毕竟,在社会上,权贵们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可以为所欲为,而底层人只能干一些重活,却获得的报酬不高。尤其在农村,人们干活多,收入并不是很高,就需要有人来关注他们。当他们受到权贵欺负的时候,就应该呐喊一声,让别人知道,获得人们的声援。可是,人们大多冷漠,只会在网上点赞,却不敢留言,或者只是说几句少盐没醋的话,甚至质疑事情的合理性。当然,网上的一些事情有反转的,不少都是当事人捏造的,也就没什么值得声援的了,但真的底层人受到欺负的时候,要想发信息,让更多的人知道,就需要掏钱购买流量,不然就不能扩大影响。于是,很多事情都被资本操控了,并不是那么理想化的,也不是那么容易办成的,尤其是底层人想要发声,想要获得别人帮助的时候,并非那么容易。
资本搭建了网络平台,权贵们自带流量,本身就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一般人只是凑热闹,即便建立了社交账号,也只是玩玩,并没有那么多的粉丝,也没有那么多的流量。要想把自己不公正的待遇说出去,获得别人的帮助,就要购买流量,而流量是平台售卖的商品,还不能明码标价,而是要暗地里购买。如此运作之下,恐怕没有几个底层人能够把自身不公正的待遇发布出去。而发布出去的大多是经过改编的带有热点性质的反转的事件,弄得很多自媒体人也不敢妄加评论,甚至没有评论的兴趣了。本来平台是给人们娱乐的,并不是发布不公正待遇的,也不是人们申诉的平台,只是因为有了发布不公正待遇的信息给平台带来了巨大的流量,才会有一些不公正信息发布出去,而这些信息都经过了平台方的审核,没有太大影响的可以发布,要是引起舆情反映的就没必要发布出去了。

当代人似乎已经完全适应了互联网文化,也已经完全变得冷漠了。即便有人在网上发言,也很谨慎,评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是可以的,要是说一些大事,就可能通不过审核。这种冷漠似乎是一种成熟,说明人们不容易受到别人的煽动和蛊惑,意味着他们都找到了生活的支点,开始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别人而活。或许,这种冷漠可以证明国家的政治权力正在从社会领域逐步退出,普通百姓开始拥有自由的天地。不过,仍然要警惕资本的力量,警惕资本控制下的冷漠看客们,也警惕不再冷漠的不辨是非的口诛笔伐者,毕竟他们都受到了资本的控制。当资本和权力勾结起来之后,就会造成更大的冷漠,而这种冷漠固化之后,就会变成常态,没有外来力量的干扰当然是好的,只是,铁屋子也不可能从内部攻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