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下午,当阳光逐渐西斜,我国长江以北大范围的庞大雨带显示着它强烈的存在感——随着雨带大幅北抬,长江流域多地开始出梅,但北方多地的降雨开始显著增多,充沛的季风水汽给不少地方带来了今年最显著的一场降水天气。

一、今年最大暴雨将袭东北
监测数据显示,从昨天晚间到今天,我国淮河以北的黄淮华北出现了大范围的大到暴雨,部分地区还出现了大暴雨天气,而且由于此前炎热,大气热量充足、大气环境不稳定,下起的大范围降雨中,短时强降雨和雷暴大风等激烈天气也相当密集。比如7月12日18-19时,山东单县降雨量70.7毫米,当地观测史第五强的小时降雨。山东的邹城小时雨量也超50毫米,降雨如瓢泼。

但中央气象台的预报中认为,接下来,我国北方地区的暴雨发展将出人意料——大范围的暴雨将向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多地发展,中央气象台的降雨量预报中指出,7月13日-7月14日,内蒙古东部、黑龙江中西部和吉林大部将出现大范围的大到暴雨,部分地区可达大暴雨级别。

黑龙江省气象局指出,7月13-16 日全省将迎入汛以来最大降水过程,全省大部有大雨,西南部和中部地区有暴雨,个别市县有大暴雨,累计雨量大,持续时间长。14-15 日为降雨集中时段,南部降水较大区域与前期降水较强区域高度重合,次生灾害风险高。过程累计降水量黑河南部、伊春东部、齐齐哈尔、大庆、绥化、哈尔滨、 鹤岗、佳木斯西部、双鸭山西部 60~80 毫米,部分地区可达100~120毫米。

二、梅雨去关外了?
那有的网友要问了:主雨带是不是继续北抬了?梅雨是不是跑到关外去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超级计算机的预报中指出,7月14前后,西风带中有一较为强势的冷涡东移,打击副热带高压,因此我国的季风主雨带其实将在副热带高压受到打击的过程中向东南推进并持续减弱。而东北一带的暴雨,则是由冷涡引发。

这样来看的话,这场入汛以来最大暴雨虽然看起来猛烈,但其实和副热带高压的变化没什么直接关系。通常情况下,春夏副热带高压在我国不断北跳,控制着中东部地区的主雨带位置,在春季,它往往导致了华南地区的前汛期暴雨,在初夏,导致了江南等地的梅雨天气。而在夏天的过程中,副热带高压则驱动黄淮雨季、华北雨季和东北雨季的依次发生。目前,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导致雨带北抬黄淮一线,从而引发了山东等地的强降水过程。但副热带高压还没有那么偏北,不至于将雨带顶上东北,还是春夏大家更熟悉的冷涡降雨模式。

三、警惕危险天气
因此,由于冷涡参与,将和东北地区相对暖湿的气团相遇,不仅将带来入汛以来最强暴雨,还将形成强对流天气。除了多地的暴雨-大暴雨,同时将伴随着强降水的还有雷电、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因此,建议广大农民朋友及时做好防雹、防涝、防风、防雷等措施。

那么在未来几天内,东北地区的降雨会有缓解吗?根据中央气象台的预报,受低涡和冷空气共同影响,7月14日前后暴雨达到鼎盛后,随着冷涡快速东移,7月15日开始东北地区的降水将逐渐减弱。但是,在此期间,东北地区仍需警惕危险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强防范和应对措施。

总之,在今年夏季,东北冷涡还是会比较活跃,东北地区即将遭遇今年入汛以来的最强强降雨过程,对东北多地来说是一场考验。希望多地朋友关注天气预报,做好防范措施,避免不必要的出行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