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北半球寒冬将至,全世界能源需求也开始旺盛起来,尽管欧洲今年抢购的天然气勉强够用,但随着整体需求增大,能源危机仍然没有解除。
而就在欧洲还在为采购天然气四处奔波的时候,中国和卡塔尔突然签署长达27年的天然气供应协议,这一下子让欧洲人再也坐不住了,纷纷开始抱怨来年的买方市场或将更加激烈。
就在11月25日,德媒《焦点》杂志的记者,在采访时问了德国总理朔尔茨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德国没能像中国那样,和卡塔尔签署长期供应天然气的协议。
面对这个犀利的问题,朔尔茨给出了一个闪烁其词的答复,那就是他认为记者的这个说法不对,德国企业其实正在仔细认真的推动相关的谈判,不过朔尔茨却并未对于谈判的细节和进展,给出更多的答复。
对于朔尔茨的表态,德国人显然是不满意的,虽然说卡塔尔的天然气有177.7亿吨的探明储量,是世界第一大天然气出口国,但毕竟受到开采和供需能力的影响,谁先到谁先得。眼看中国和卡塔尔的协议,已然落到了笔头上,进入了执行环节中,这对于本身就因抛弃俄罗斯天然气而面临能源危机的德国来说,显然已经落后了。
于是在采访之后,德国媒体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那就是随着中国等大宗能源市场开始通过长期协议采购能源,欧洲寻“气”之路变得更难了。卡塔尔可以利用这些保价保量的交易,对欧洲消费者带来压力,这挤压了欧洲可以操纵的空间。
德媒的预感,无疑是正确的,能源市场留给欧洲的机会的确不多了。不过造成这样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中国等其他进口国的竞争与抢购,而是因为欧洲出于自身问题拒绝长期协议供应,并屡屡修改合同,这使得其与各能源出口国的利益相悖,导致协议僵持不下。
对于卡塔尔等大宗能源商品出口国来说,天然气作为硬通货,以及未来清洁能源的趋势,不会愁卖不出去,但重要的是,客户市场的长期稳定。
然而,欧洲自从乌克兰冲突开始以来,不论是出于意识形态强行掐断与俄罗斯的能源关系,还是执行依附美国的政策,都让世界看到了其不理智、不稳定和软弱的一面。再加上其在能源合同谈判问题上屡屡挑三拣四,总是以自身利益优先,显然这样的一个欧洲,在各个资源国家心目中大打折扣。
而反观人口更多、市场更大、需求更强、政治更理性、局势更稳定的东亚东南亚,显然成为了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再加上世界政治重心正从西方向东方转移,多极世界格局正在形成,以及澳大利亚、俄罗斯、伊朗等同行的能源出口竞争,这都决定了海湾这些能源国家必须优先争取亚洲客户,尤其是中国的市场。
一面是对为自己供气50年的俄罗斯都敢下狠手的欧洲,另一面是直接敢签署27年长期协议合同的中国,到底谁才是能源国家可靠的合作伙伴,现实已然高下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