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多月前,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遇刺身亡,引发全球关注。虽然说日本有刺杀首相的“传统”,但自冷战结束后,以这么激烈的方式,针对一个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前领导人,的确可以说开创了“历史”。
但对于当政的岸田政府来说,这也是一个“机会”,日本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一味靠刺激的安倍经济学逐渐失效,接任的岸田内阁想要在内政上做出成绩,得到国民的认可,可以说千难万难。
这个时候,借着为安倍晋三举行“国葬”的机会,搞一场“吊唁外交”,可以充分显示日本作为主要经济体在全球政治格局中的地位,有利于激发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当然也可以为日本政府在外交上打开局面,取得一些“政绩”,得到民众的支持。
想象是挺美好的,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场精心设计的国葬,从一开始就像是受了“诅咒”一般,问题不断。到现在,虽然岸田政府硬着头皮,依旧把国葬办下来了,可他们想要达到的目的,几乎都没有实现,反而因此彻底暴露了日本社会的三大隐患,把政府置于民意的火山口上了。
首先是日本国内对安倍经济学的不满,或者更准确一点来说,是日本民众对过去近10年间,安倍“政绩”的不认可。
作为日本政坛的核心政客,不管是现在的岸田内阁,还是自民党的其他政治人物,都算是安倍的“后辈”,他们眼中的安倍,是一个二战以后,日本政坛执政时间最长的首相,而且还形成了自己独有执政理念的“巨人”。
从一个政客的角度来讲,安倍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包括现任首相岸田在内的其他右翼政客,把安倍当作自己的偶像和学习的榜样,觉得他非常了不起,是可以理解的。
但他们想错了一点,那就是安倍虽然政治手腕很厉害,绝对是一个成熟的政客,但这并不代表他就是一个能得到人民认可的国家领导人。在他执政的近10年间,日本经济维持着表面的繁荣,可社会内部的分裂,贫富差距的极化,都更加严重了。
对于占到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安倍虽然执政时间长,可并没有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改变,反而促使底层日子更不好过了。
这种背景下,日本高层执意为安倍举行国葬,最终导致国内大批民众站出来公开反对,指责安倍不应该受到如此隆重规格的国葬。
岸田政府的本意是,借助这次国葬凝聚民心,结果反而因此戳破了日本政客和底层百姓脱节的事实,将日本国内政治弊端彻底的展现在世界面前。
其次,从国际的角度来看,安倍晋三遇刺,的确算是今年的一个大事。可好巧不巧的,英国女王也在此期间过世了。论在国际政坛的实际影响力,英国女王虽然地位崇高,但实际上还没有安倍能量大。
可从舆论影响力层面来看,安倍遇刺,远不如英国女王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深。再加上英美之间的关系,使得日本政府精心策划的“吊唁外交”,几乎成了一个笑话。
原本看上去还有点影响力的美国副总统出席日本国葬,在拜登亲自吊唁英国女王的对比之下,也成了等而下之的应付了事。
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有了英国女王的葬礼,日本这场“国葬”,不但没能达成日本政府“吊唁外交”的目的,反而让世界各国看清楚了日本在全球政治格局中尴尬的地位。
表面上看,日本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也是美国在亚洲地区最重要的盟友。可实际上,谁是美国的“自己人”,谁是“外人”,一目了然。
日本所谓的国际地位,一大半是靠巴结美国得来的,美国表现得这么敷衍,那么日本所谓的国际地位,自然就成了空中楼阁。
眼下世界趋于动荡,全世界都看出了日本在国际上狐假虎威的真相,对于日本政府接下来进行外交活动,显然是不利的。
最后,从执政的自民党本身的角度来看,由安倍晋三遇刺,以及他们为安倍举行国葬带来的种种问题,诸如自民党跟邪教的关系,执政党高层在国家经济如此恶劣的背景下,依然花费巨资为一个有争议的前领导人举行国葬的行为。
凡此种种,都直接考验岸田内阁在日本执政的合法性。道理很简单,一个既不能代表民意,又无法为日本带来利益的执政党,有什么资格长期执政呢?
综上所述,这次岸田政府为安倍举行国葬,可谓是吃力不讨好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