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清华本科,23岁普林斯顿博士,46岁中科院院士……”这样的履历,你眼馋吗?
以上信息,是互联网上流传的知名科学家颜宁的“成长轨迹”。可是,当人们在羡慕天才的“超能力”时,颜宁本人选择亲自辟谣:“一份不知道谁缺乏常识造出来的真真假假的简历从前年就开始流传,哪怕也许出于好心,也是不对的,已被我投诉掉了,不知道为啥现在又被翻出来。”她还请平台尽快清理相关信息。
“假的!”“谣言!”网络上,关于科学家、知名学者、企业家等公众人物的“履历谣言”层出不穷。醒目的“打假logo”,体现着背后“流量黑手”的猖狂。
从颜宁的“学神之神”标签,到北大数院韦东奕的“馒头天才”人设……网络上背离常识、过度神话成功人士的谣言不断出现,在误导公众同时,也对当事人造成伤害。
比起抹黑式造谣,夸奖式造谣成本小、易传播。例如,对颜宁夸大、虚构个人经历,虚假“造神”,塑造“完美”形象,如果本人没有站出来辟谣,公众很容易信以为真。
“到哪投诉这种说瞎话都不眨眼的啊?”其实早在2019年,颜宁就曾表达自己的无奈和愤怒。可见,辟谣成了颜宁被迫参与的“拉锯战”。
颜宁在香港理工大学讲解蛋白质的前沿研究 王申/摄
每个人的成长轨迹不同。科学家的成长,往往在某一领域有着过人之处。一些人正是抓住了网民的好奇心,炮制科学家的“开挂人生”,把虚假信息当作一手信息传播,煽动“羡慕嫉妒恨”的心理,凭空收割流量。
谣言“碰瓷”真相,关键是有利可图。“清华学霸趁暑假豪夺两枚奥运金牌”“天才少年19岁获‘脑王’称号”……看到这些吸睛的标题,不少网友会不自主地点击浏览、转发传播,沉浸于对天才的神奇想象,惊叹“别人家的孩子”能力出众,有时还会陷入对自家孩子、自身能力的质疑。
深看一层,当青少年被“一夜封神”的谣言误导科研认知,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真相,更是整个社会对科学规律的敬畏。
流量经济对科学精神的侵蚀,值得警惕!
科学家的时间精力宝贵,很多科学家“板凳坐得十年冷”,对互联网关注不高,即便是谣言四起,有时也难以发现。一些虚假信息长期传播,不仅对网络空间造成破坏,更对科学家本人造成影响,百害无一利。
科学家向来秉持科学精神,讲求实事求是。屠呦呦、颜宁等人都曾公开反对被神化,强调科学探索的集体性和持续性,而非个人英雄主义。
捧杀式谣言,虽然与直接的网暴攻击有区别,但假的就是假的。谣言横行,容易误导公众对学术成果、科研成就的理解,也会引发网友对科学家成长经历的质疑。
互联网上对科学家“格式化封神”的行为,当打!
谣言屡禁不止,平台不可作壁上观。比如,韦东奕“捐款1600万”“计算月球采样轨迹”等谣言,就因其吸睛的标题而广为传播。煽动性、猎奇性内容大行其道,平台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平台应加强与相关辟谣机构的联动,运用算法技术、智能工具等,加大对内容的前置审核,合力“拧干”网络信息的虚假水分。
谣言大行其道,科学尊严需要法治护航。让造谣者付出代价,是治谣的最管用途径。个别网民为蹭热点、博流量,利用ai炮制灾害谣言的行为受到严惩。对科学家造谣,对当事人造成干扰,同样需要严惩,让法律铁腕成为谣言“粉碎机”。
止谣需智,治谣更在众。网民在被谣言误导同时,也可能扮演传播转发的“参与者”角色。治理针对科学家等公众人物的谣言,需要网民提升网络信息的辨别力,对“天才爽文”等不合常理的信息加强思辨,对科学家“开挂”经历理性辨别。只要不信谣、不传谣,谣言就会在“全民拆谎”中销声匿迹、无处藏身。
(安徽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