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我们知道生活在非洲的鬣狗是一种食肉性动物,常常尾随在狮子后面,与他们分享猎物。有时候甚至会群起而攻之,将凶猛的狮子赶跑独占人家猎物。有时候鬣狗还会成群结队地攻击角马、羚羊,并且总是百战百胜。鬣狗的长相属实让人生厌,前腿长,后腿短,跑起来踉踉跄跄的。但是鬣狗有一副极其锐利的牙齿和非常有力结实的咬肌,咬起坚硬地骨头嘎嘣脆,就像嚼块糖果一样。
有意思的是,在空中,也有像鬣狗那样嗜食骨头的鸟儿,它就是胡兀鹫,鸟中“鬣狗”。胡兀鹫也许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鹫类猛禽了,它分布于亚洲、非洲、欧洲的高山地区。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鸟中鬣狗”。
胡兀鹫也嗜食骨头,虽然没有鬣狗那副锐利的牙齿和结实的咬肌
胡兀鹫吃骨头,有一套自己的独门绝招。首先它们找到骨头后,不是第一时间吃,而是将骨头抓起来,重量相当于它们自身体重的骨头很轻松的就可以被拖起来,上升到30-40米的高空,朝着岩石地带飞去。然后瞅准时机,从高空扔下骨头,摔碎的骨头露出了营养丰富的骨髓,紧跟着它们俯冲而下抢食摔碎的骨头,慢一步就会被乌鸦捷足先登,趁势抢劫。
还有可能出现一种情况,骨头没被摔碎,那就得再来第二次、第三次直至把骨头摔碎,有的骨头过于坚硬,重复好多次都无法摔碎,胡兀鹫不得不放弃,另寻他处。
跟秃鹫和喜马拉雅兀鹫不同,胡兀鹫喜欢栖息在高山裸岩地带。如果你到了它们栖息地,可以看到裸露的岩石上到处都是胡兀鹫扔弃到的骨头。
胡兀鹫的“酸胃”几乎一天24小时都在消化骨头,而其他猛禽的胃一天只需要3~6小时工作
英国拉斯哥大学的动物学家证实:胡鹫食物的90%是骨头。动物学家还在它吞食的骨头上发现胃液消化的凹痕和切痕,这说明胡鹫不仅能消化骨头,而且能咬断骨头。
现在还不知道没有牙齿的它是怎么在骨头上留下明显的切痕?它的食道特殊,富有弹性,没有牙齿也能吞食长25厘米,粗4厘米的骨头。它的胃里有大量能释放盐酸的细胞,胃液的酸性竟比汽车蓄电池中的电解质还要强!
骨头内部有胡鹫爱吃的脂肪质骨髓,吃骨头比吃同样数量的肉更富有营养,胡鹫靠“酸胃”溶解掉骨质中的矿物骨架之后才能充分享用这种高营养的蛋白质,因而胡鹫的“酸胃”几乎一天24小时都在消化骨头,而其他的猛禽的胃一天中只有3~6个小时在工作。
正因为有这样的好胃,胡兀鹫才体力充沛,一天可以持续飞行9~10小时寻找食物。就算遇到5~6 级的大风,胡兀鹫依然可以自如的遨游于苍穹之中。只有天阴或下雨,才会阻碍到它的活动。
摔碎骨头的技巧,胡兀鹫需要练习整整七年才能熟练掌握这种技巧
对于长着硬壳的沉甸甸的乌龟,胡兀鹫也会把它抓到高空再扔到地面啄食其肉。说起乌龟,传说古希腊一个埃斯基洛的剧作家就被天空掉下来的乌龟砸得当场毙命身亡。莫名其妙遭到飞来横祸的剧作家死后还背着黑锅:人们说他冒犯了神灵,所以才得到这样的惩罚。多年后鸟类学家给剧作家平了反——断定作案者必是胡兀鹫无疑,因为在剧作家身亡之处分布有胡兀鹫。
青藏高原,胡兀鹫安全而广袤的家园
胡兀鹫曾经是欧洲高山地区比较常见的鸟类,在阿尔卑斯和帕伦塞斯地区分布相当普遍。胡兀鹫主要是寻食尸体和小型的啮齿类动物,当食物不足时才捕杀小型有蹄类的病弱的个体。而当地的人们却误对它产生巨大误会,人们称它“羊羔捕食者”,认为它们常常捕食人类放牧的羊只,甚至婴儿。
于是胡兀鹫成了牧人仇恨的敌人,人类想方设法地消灭它们,在死后的家畜的肚子里塞上毒药进行毒杀。经过多年大肆捕杀之后,胡兀鹫在整个欧洲陷入灭绝之境。20世纪初就在西欧的阿尔卑斯地区消失。1913 年,意大利的最后一只胡兀鹫在阿奥斯特山谷中死去,而在瑞士1886年胡兀鹫就已经被杀绝了。
而在我国,胡兀鹫却分布广泛,尤其是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还有很大的数量,在新疆、青海、甘肃、西藏几乎常年可以见到它们,偶尔出没于湖北、四川、辽宁和河北。
在非繁殖季节胡兀鹫常常跟其他的鹫属猛禽结群活动,但它们要机警得多,发现尸体,总是在50米开外的地方观察很久,直到确定没有危险才会将信将疑慢慢地凑近尸体。
总结
胡兀鹫是大型的猛禽,作为顶级生物对控制生物链、维持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保护它们。它的爪子退化,失去了猎捕的能力,所以它们主要以腐尸为生,客观上阻止了草原传染病的流行。而且我国科学家从胡兀鹫血清中检出了鼠疫F1抗体,这这更加证明胡兀鹫是名副其实的“草原的清道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