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大批候鸟抵达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据该保护区滨海鸟类监测员记录发现,今年鸟类迁徙数量较往年呈现上升趋势,万鸟翱翔于海天的情况每日可见。其中,拍摄记录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脸琵鹭、黄嘴白鹭、小青脚鹬等,并首次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红脚鲣(jiān)鸟。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青脚鹬(左)和广西重点保护动物青脚鹬(中、右)。 莫深杰摄
11月14日,山东大学在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科学考察时,发现一只罕见的大型海鸟出现在保护区海上一号界桩上,其红脚白尾的特征非常明显。经确认,它就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红脚鲣鸟,首次出现在该保护区。

红脚鲣鸟。祝茜摄
据悉,红脚鲣鸟以鲜红的脚蹼而闻名,系鲣鸟目鲣鸟科,别名鲣鸟。鲣鸟是大型群居性海鸟,世界各大热带海洋均有分布。而在我国西沙群岛的东岛则是唯一生活和栖息鲣鸟的地方,因此,鲣鸟又被称为西沙群岛的“掌上明珠”。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了解到,候鸟迁徙季节,儒艮自然保护区频频发现珍稀候鸟。10月27日,保护区的滨海鸟类监测员莫深杰在拍摄观测记录候鸟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只白琵鹭在滨海湿地觅食,后来仔细一扫周围,发现并不止一只,大概有十只左右。同时,3只黑脸琵鹭也出现在镜头中。
据悉,黑脸琵鹭有“鸟中大熊猫”之称,是全球最濒危的鸟类之一。白琵鹭现属我国二级保护动物,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无危级别。二者因其扁平如汤匙状的长嘴与中国乐器中的琵琶相似而得名。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右)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左)。 莫深杰摄
儒艮保护区位于北部湾铁山港海域,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地处全球9条候鸟迁徙路线中最拥挤的东亚-澳大拉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每年秋末,都会有各种候鸟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合浦海域越冬。它们时而在海天之间盘旋翱翔,时而相聚在滩涂上觅食嬉戏,给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增添勃勃生机。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金斑鸻。莫深杰摄
近年来,保护区加大浅海滩涂整治力度,清理霸海螺场、渔箔等,并开展互花米草等外来入侵物种清理整治和红树林宜林地造林工作,为候鸟越冬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翅鸢。莫深杰摄
据了解,儒艮保护区2020年至2021年共开展鸟类资源调查3次,2021年秋季候鸟回归越冬期间,观测到数量较多的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腰杓鹬,广西重点保护动物红嘴鸥、环颈鸻、铁嘴沙鸻、黑腹滨鹬、白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嘴鸥也有发现,但是数量较少。

10月下旬,儒艮保护区共拍摄观测到候鸟环颈鸻5000只以上。 莫深杰摄

儒艮保护区观测记录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腰杓鹬200多只。 莫深杰摄
与2021年相比,今年观测记录到的国家一级鸟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广西重点保护动物数量也有所增加;候鸟总数达68510只,40余种,今年的鸟类数量较往年呈现上升趋势。

广西重点保护动物黑腹滨鹬。 莫深杰摄
据统计,儒艮保护区现有鸟类动物13目43科156种,其中候鸟98种,占鸟类种数的63.2%。雀形目鸟类种数占有较大优势,有25科73种,占儒艮保护区鸟类总种数的46.8%。
儒艮保护区管理中心主任张宏科表示,此次回归候鸟种类数量的增多,与鸟类滨海栖息地的保护息息相关,说明保护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物种资源得到了一定恢复。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