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历史轮回——从19世纪50年代的克里米亚战争说起

俄罗斯寻求乌克兰的“非军事化和去纳粹化”,并且“可能发生的流血事件的所有责任将完全由在乌克兰领土上执政的政权的良心承担。”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军队进入乌克兰,普京于当天向全世界发表了上述的声明。

军事行动开展当天,全世界的舆论体系就迅速分化成了两个极端:

有人说,俄罗斯身为“上三常”之一,军事实力天下无敌,几十个小时之内就可以拿下基辅,生擒泽连斯基

也有人说,乌克兰身为北约最前线,美军和北约一定会神速反应,大举出兵,到时候神兵天降,直接请普京去海牙国际法庭喝茶。

天不遂人意。

一年多以来,我们都看到了俄乌战场上的真相:

俄罗斯一击不成,疲态尽显,直接陷入了打烂仗的泥潭,打着打着,连自家瓦格纳集团的头目都反了;

而乌克兰呢?

也没好到哪去,春夏秋冬,大反攻吹了一次又一次,也没见哪次成了大功,泽连斯基的口号吹得山响,可战线军情也未曾乐观过。

俄乌到底在打什么仗?

一时间,许多人都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左右横跳,今天骂一骂司机北约傀儡,丧权辱国,明天又跟风嘲笑普丁只会装硬汉,再加上有心之人的引导和信息的天然混乱,大部分人都只是没头苍蝇,嗡嗡地徒劳扇动翅膀罢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中国人的智慧告诉我们,理解现实,首先就要理解历史。

太阳之下没有新鲜事,中国如此,外国也是如此。

如果不理解斯拉夫人的历史,不理解过去的俄罗斯,只是以井底之蛙的视角去看待事物,又怎么能看出东海之大呢?

因此,理解乌克兰的钥匙并不在基辅或莫斯科——当然更不在所谓的华盛顿——而是在克里米亚,在塞瓦斯托波尔

理解俄乌冲突,首先要从克里米亚战争开始。

为什么是克里米亚战争?

理解战争,首要的并不是理解战线,而是理解战争的背景,理解战争的源头。

克里米亚战争,是英法西欧列强——尤其是英国——为了阻止沙俄帝国的扩张而打的一场战役。

战争爆发于19世纪50年代,那么,在这个时间点上,整个欧洲又是什么样的态势呢?

19世纪初年,欧洲爆发了持久的拿破仑战争,英法之间的漫长争霸以英国人战胜告终,输掉了滑铁卢法国陷入了无穷无尽的内部争斗,英国则趁机扩张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到克里米亚战争时,英国已经雄踞了半个世界,拥有日不落帝国的美名。

但英国人并非没有对手,当他们自称欧洲仲裁者,称霸世界时,俄国人也站了出来,自称“欧洲宪兵”,并再一次挑起了和奥斯曼之间的战争。

英国人只是扫了一眼地图,就深深地明白——要阻止俄罗斯人

为什么?

其一,奥斯曼横亘亚非拉三洲五海之地,地理位置尤其险要。一旦俄国人击败了奥斯曼,英国和印度之间的联系就会被切断。英国富有四海,但其中一半以上的财富都在印度身上,失去印度,英国就将万劫不复。

其二,英国人操持了四十年的欧陆均势,已经随着时间而垮塌。19世纪40年代,拿破仑三世夺取法国政权,掀起了向外扩张的风潮,奥地利帝国则日渐虚弱,挡不住左右两侧的强敌。与其继续坐视不管,倒不如亲自下场,借力打力,先把俄罗斯人压制住再说。

那么,为什么是克里米亚?

在英法介入之前,俄国已经在多瑙河流域大踏步前进,他们武装占领了两个公国,并向奥斯曼的边境大举进攻。

但如果在多瑙河流域全面反攻,英法也将陷入泥潭。

英法清楚,正确的进攻方式,是选取黑海沿岸的某个战场,集中兵力,局部以多打少。

选取黑海沿岸,是因为英法可以通过奥斯曼控制的海峡,以优势海军确保后勤供给,直插俄罗斯的腹部,使俄罗斯必须回防。

俄罗斯一旦回防,便要在区区半岛之地和英法联军作战,无穷无尽的人力优势得不到发挥,于是只能僵持作战,直到崩溃。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那么,重新回到我们的问题上——为什么俄乌冲突早不爆发,晚不爆发,偏偏挑在这个时候爆发呢?

让我们认真审视一下当今的世界格局:

美国人身为“世界警察”,已经将世界大权握在手中三十余年。

虽然早年间美国大兵确实是天下无敌,所向披靡,但随着一场场战争过去,山姆大叔也已经疲态尽显,左支右绌。

在亚太,美国需要倾尽全力来压制真正的大敌,以至于无力他顾,而俄罗斯人趁势而起,连续在克里米亚、叙利亚、非洲等地攻城拔寨(瓦格纳集团在非洲的影响力非常惊人)。

而乌克兰此地,也堪称是东欧格局的核心——乌克兰地域广袤,东面距离莫斯科区区几百公里,可以说直抵俄国人的心脏,而西面就是北约与欧盟的正式成员国波兰。

如果俄国人夺走了整个乌克兰,那么北约和俄国之间将再无缓冲区,西欧的富庶之地将直面俄国人的兵锋,失去欧洲,美国也就失去了一切。

反过来,如果俄国彻底失去了乌克兰,那么克里姆林宫就成了未来战争的前线,普京大概连觉都睡不好。

是可忍,孰不可忍?

当年的英国就是今天的美国,当年的奥斯曼就是如今的乌克兰,当年的俄罗斯……还是今天的俄罗斯。

英国不惜亲自下场,就是要维护以自己为核心的国际格局,尽管美国没有胆量和余力亲自下场,但维护自己利益的决心,必然还是有的。

尽管国际霸主换了,但俄罗斯身为搅局者的身份没变。

为什么要从克里米亚战争的角度去理解今天的俄乌冲突?

此,其一也。

理解俄罗斯人的搅局者身份,是我们理解当今俄乌冲突的第一步。

但这一步还远远不够,我们下一步要理解的,是如今俄罗斯军队的结构和性质。

在许多人早前的幻想中,俄罗斯陆军仍然是那支坚韧不拔的钢铁洪流,他们拥有铁一般的军纪,在血和火的磨砺中前进,推平整个欧洲只需要72个小时。

但这些人都犯下了一个巨大的唯心主义错误,他们满心以为,意识形态的剧变、国家疆域的分裂、经济结构的崩塌、产业体系的消失,和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完全无关,军队就是空中楼阁,八十年前什么样,八十年后还是什么样。

错。

意识形态的剧变,将导致军队不知为何而战,军队丧失向心力和凝聚力,进而导致军队和政府互相猜忌,人心惶惶。国家疆域的分裂将严重撕裂军队的各个组成单元,军权的洗牌式重新分配必然会重创军队的战斗力。

经济结构的崩塌使得军队无钱可用,要么裁撤士兵,缩减编制,要么就大砍军饷,降低待遇,无论哪条路,最终带来的都是军队战斗力的下滑。

产业体系的消失使得军备体系烟消云散,整个军队只能趴窝在一堆古董装备上苟延残喘。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什么样的国家就有什么样的军队。

苏联盛极一时,称霸世界的时候,它的军队自然是天下第一流的强军,可当它倒退为俄罗斯的时候,那支强军,也必然会重新萎缩到当年灰色牲口的时代——没错,沙俄的时代。

为什么要从克里米亚战争的角度理解俄乌冲突。

此其二也。

沙俄军队不是解放军这种现代化的人民子弟兵,他们不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负有任何责任。他们缺乏装备,缺乏训练,缺乏后勤,最重要的是缺乏纪律、缺乏思想。

当他们看到自己的上级吃香喝辣、享受人生的时候,他们会怎样看待自己手里的老古董?怎样看待自己家庭那贫困不堪的生活?他们真的能为自己的国家献出生命吗?

显然是不能的。

沙皇们也知道不能,于是他们找到了哥萨克

我们的土地不是铁犁来翻耕……哥萨克的土地是哥萨克的马蹄踏出,光荣的土地上种的是哥萨克的头颅,静静的顿河到处装点着年轻的寡妇,我们的父亲,静静的顿河上到处是孤儿,滚滚的波涛是爹娘的眼泪。

一谈到沙俄军队,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哥萨克骑兵,他们是强大的雇佣兵,跟随着沙皇的旗帜南征北战。

沙皇可以不信任自己的军队,却不会不信任哥萨克,因为自己的军队可能无法控制,但哥萨克只需要钱就能控制,钱给够,哥萨克可以打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

想到什么了吗?

没错,当年的哥萨克,就是今天的瓦格纳。

俄军臃肿不堪,山头林立,调动困难,但瓦格纳可以依靠雇佣兵的身份和公司的制度避开军队,南征北战。

只要钱给够,瓦格纳就能从叙利亚一路打到非洲。

为什么需要哥萨克和瓦格纳?

因为昔日的沙俄和今日的俄罗斯养不起一支庞大的强军。

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占有无比广袤的疆域,但所有疆域都经受着严寒的考验。

这一特点使沙俄治下的俄罗斯民族形成了坚韧不拔的特点,但同时也极大削弱了沙俄帝国的治理能力。

广袤的疆域、恐怖的寒冬,使俄罗斯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村社制度,进而演化出了少量的大地主和诸多的农奴。

俄罗斯的大地主绝非中国的一村一县之地主,许多大地主拥有上万农奴,耕种百万亩土地,沙皇也仅仅是其中之一。

而当战争来临的时候,大地主们显然无法依靠这些农奴作战——农奴不过是被他们肆意鞭笞奴役的工具,指望他们奋勇作战属于无稽之谈。

哥萨克和瓦格纳的本质是雇佣兵。

雇佣兵比起正规军当然有无数的好处——他们只需要钱就能发挥出超群的战斗力;人数较少,机动灵活,可以迅速投入到各个战场中;

由于总人数较少,实际需要付出的利益也不多;编外人员,不需要承担巨大的后勤、抚恤、整编、舆论压力;往往只效忠于某一个统治者或集团,可以绕过大局自行其是。

这是昔日的沙皇器重哥萨克的道理,这也是今日的俄罗斯器重瓦格纳的道理。

由于苏联的阶梯,工业体系的崩塌,今日的俄罗斯看似烈火烹油,实则只是趴在石油经济的基础上苟延残喘。

以不如广东省的GDP去供养一支世界前列的大军,必然是捉襟见肘,于是俄罗斯军队缺乏装备的迭代升级,缺乏整编训练,更重要的是,军队不知为何而战,目睹俄国高层的腐败而丧失战意。

于是瓦格纳就闪亮登场——瓦格纳的领导人是普京的厨子,人选上不会叛变;瓦格纳只是区区几万人的雇佣兵公司,可以有效地绕过俄军高层,指哪打哪,同时抚恤压力、舆论压力都小的出奇;雇佣兵看钱说话,战斗力比俄军强得多;最重要的,瓦格纳的后勤装备全部来自于俄军的供给,好控制。

但雇佣兵真的就比正规军强这么多吗?

2023年6月24日,瓦格纳宣布“叛变”。这场叛变只持续了不到二十四个小时,很快便以安抚告终。

许多人摸不着头脑,不理解这场大型的行为艺术表演,有人欢呼雀跃却又迅速销声匿迹,以上种种——都是不理解瓦格纳实质的人,不理解俄罗斯军队实质的人。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瓦格纳动乱的实质,无非是一场大型的花车游行,他们的诉求不是什么奉天靖难,而是单纯地要求提升自己的待遇。

有心之人大概知道,不久之前,俄军和瓦格纳之间闹出了收编的戏码——以正规编制收编雇佣军,这岂不是在挖雇佣兵的根?

沙皇俄国征战千年,也没有哪位沙皇胆敢收哥萨克为农奴,以此观之,大概今天的俄罗斯,还不如农奴主们拎地清楚。

编外人员闹事,这就是瓦格纳动乱的实质。

从克里米亚到乌克兰,俄罗斯在三百年间走完了一个循环。

三百年前,俄罗斯靠雇佣兵哥萨克打头阵,靠正规军缓慢推进,三百年后,俄罗斯靠雇佣兵瓦格纳打头阵,靠正规军维持阵线。

三百年前,俄罗斯民生凋敝,三百年后,俄罗斯经济落后。

三百年前,俄罗斯领头挑战世界霸主,三百年后,俄罗斯还在率先挑战世界霸主。

也许,那支威压半个世界的钢铁洪流,才是俄罗斯历史上的意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