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晚上,忽然看到朋友圈转豫记文章《这个女人拯救了一万多河南人》。点开链接,“静宜女中,盖夏姆姆”几个字映入眼帘,顿时情难自禁。两年前在静宜大学盖夏图书馆懒洋洋地晒太阳看书的时光又出现在眼前。
焦碧碧 | 文图
静宜女中的沿革,并不只有开封第八中学这一个分支。在台湾台中市沙鹿区梧栖路200号伫立着一所静宜大学,亦是由盖夏姆姆一手创办,并且和大陆的多所院校建立了交换生制度。
1948年,盖夏姆姆来到台湾,创办天主教英语补习学校。而后这所学校历经多次改制,从补习学校到静宜英语专修学校,再到静宜文理学院,一直发展到现在的静宜大学。盖夏姆姆苦心办教育的成果一直滋养着后生晚辈。
2012年9月,得益于两岸的交换生制度,我离开郑州大学来到台湾开始了为期半年的交换生涯。在此之前,对静宜大学一无所知。只是在网上搜索出一些只言片语,知道她的前身是一所在开封的女子中学。然而在交换结束的时候,已经深深爱上了静宜,再难以释怀。
虽然学的是新闻学,但静宜大学给交换生的选课政策却是不限专业、不限年级。所以我也任性妄为,选的课程包括社会学、法理学、新闻采访写作、经济学、非营利组织管理还有台湾文化史多个领域,由此得以接触到了不同的老师。
法理学老师留学德国,可以中英德三语无差别切换,最常讲的判例是房屋若干元买断租赁自“反攻大陆”成功之日截止的纠纷;台湾文化史老师是一位倔老头,上课依然坚持板书不用ppt,且板书一定是繁体自上往下,自左往右;新闻采访写作老师拥有多年媒体从业经历,坚持所谓理论结合实践,在刚刚过去的九合一选举中,直接将课堂带到胡志强的竞选现场,让学生们实地采访。他们政治立场各有不同,思想观念各异,然而课堂上强调最多的:没有标准答案,但要有自己的主张。
讨论问题不必再瞻前顾后、顾虑重重,对于已经习惯了在一些课程上包裹伪装的人来说,这种自由的氛围无疑是一种奢侈。我的一位老师曾做过一项调查:一个好老师应该是什么样子?我回复他:一个好老师应该给学生打开一个新的世界,提供一种新的思想或是新的思维方式。我承认,包含他在内,我所选课程的老师们基本都做到了这一点。
常言说,图书馆是一座大学的灵魂。静宜大学用创始人的名字命名了她的图书馆,在入口处正对面的墙壁上即挂着盖夏姆姆的画像。
作为一所实力仅相当于国内二本的私立院校,在台湾,静宜大学的名气远远比不上台大、清华几所国立院校,然而这所学校的图书馆却非常值得称道。
盖夏图书馆一共12层,地下两层为期刊室,报刊栏所放除台湾本地报纸外还有《纽约时报》等国际大报。当一些杂志过期后,图书馆还会将它们免费赠与师生;一楼为检索区,二楼是数位影音区。学生可以坐在沙发上,带上耳机观看40寸+的液晶电视。电视的频道不仅包含台湾本地的节目,BBC、CNN、NHK亦是应有尽有。
3到6楼的东方语言文库,你既可以找到以台湾为历史主体写作的《台湾人四百年史》,也可以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你可以看到《人民日报》社论集,也可以看到《中央日报》社论集。虽然号称天主教静宜大学,然而在盖夏图书馆,佛学、道教、基督教的典籍数目却是同样可观。
当然,如果你是坚定的无神论者,你也可以找到一本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与人类社会未来》。在东方语言文库,各种日文原版书也是一大特色。只是停留的时间太短,还来不及去欣赏。7楼以上的西方语言文库,摆放着英文以及其他外语原版书,不再一一介绍。从一些台湾同学的只言片语中得知,静宜图书馆的馆藏量在整个台湾中部地区的大学中屈指可数。
或许是迫于所谓的竞争压力,我在郑州大学的图书馆经常看到许多同学抱着厚厚的考研书,一坐就是一整天。我佩服这些同学的刻苦努力,但在心里却始终固执地认为:图书馆应该用来看书,而不该变成自习室。
静宜的校园不是很大,在下午的课程结束后,经常一个人走到盖夏,从书架上挑出自己喜欢的书,坐到六楼窗边的沙发上安静地阅读。偶尔抬起头,远处高美湿地的夕阳正在缓缓落下。
在台湾的半年,接触到的是不同的思想,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文化气息,脑海里的一些刻板印象开始改变,得以重新审视台湾,也重新审视大陆。而这一切都是托庇1920年来到中国的盖夏姆姆的恩泽。
盖夏姆姆逝世于1964年。今年10月29日,静宜大学还携手两岸12所高校举办了一场体验饥饿的活动来纪念创办人逝世50周年。
作者简介:焦碧碧,1991年生,河南灵宝人。郑州大学新闻系毕业,现供职于北京某门户网站。
(内容编辑:云济)
豫记版权作品,如需转载,请微博私信“豫记”或发邮件至yujimedia@163.com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