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著名教授上课抽烟,学生不介意表示理解,很爱听他讲课

文·段宏刚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有一位名叫王德峰的教授,哲学修养很高,著作等身,获奖无数,却个性十足,上课时总能把枯燥乏味的哲学讲得幽默风趣,让教室座无虚席,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所以,他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作“哲学王子”

他有一句口头禅:我一生有两个爱好,一个是哲学、一个便是抽烟,二者都到了痴迷的地步。

并且,他把这两种爱好发挥到了极致,任何地点都可以看到他夹着烟思考问题的样子,在课堂上也不例外。他常常一边讲课,一边吞云吐雾,由此成为一名充满争议的人物。

王德峰教授脑子里的幽默和哲学无处不在,经常能在琐碎的生活里发现哲学元素,并深入浅出地讲出它们的本质,成为令人印象深刻的名言警句。

在谈论日本民族从来不说类似“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话时,王德峰教授说:他们往后退就退到海里去了……

一次,他请欧洲教授吃中餐,洋教授把鹌鹑蛋夹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最后一次尝试着夹起还没有来得及送进嘴里却掉在了地上,王德峰说:中国人习惯用筷子,外国人用刀叉,人在吃食物时,是一种主体消灭客体的关系,而中国人使用两根木棒将各种食物送进嘴里,这是在完成一场天人合一。

“烟不离手”是王德峰教授的标配动作。关于抽烟,他对外解释道:我的抽烟并不只是一种烟瘾,而是一种自我思考后的随性。

教室是公共场合,公共场合禁止抽烟,是约定俗成的规矩,而王教授的做法显然跟公众认知产生了冲突,也有损“为人师表”的形象。然而,他的课场却是场场爆满,学生们对他上课抽烟丝毫不介意,哪怕宁愿忍受吸二手烟,也要听他上课。

这又是为什么呢?

复旦大学,包括社会舆论都建议王德峰注意“师德问题”,在课堂上烟雾缭绕,确实不是什么好现象,会影响教授的高大形象。但是,这样的建议基本上没有什么效果,从复旦大学退休前,一直到他退休后出现在直播间,他讲课时从来都是烟不离手,给大家一种他不抽烟课就讲不下去的感觉。

对于外界的建议和质疑,王教授曾说:不抽烟,思维进行得不顺畅。

这句话应该是王教授烟不离手的第一个原因。从这句话能看出,抽烟似乎已经成为他激发灵感、开阔思维、涵养精神、辅助思考的不可或缺的习惯性动作,只有在这个动作不间断时,他的思绪才会川流不息,很容易达到出口成章的效果。他在课堂上抽烟,并不是随意而为,而是希望筛选出最好的学识传授给学生。

他的烟不离手的第二个原因,是他的课讲得很精彩,不仅每节课听众爆满,并且,凡是他讲课时,学校经常会给他排上一整天的课时。作为脑力劳动者,“烟不离手”是他保持多年的习惯,甚至是爱好,抽烟多多少少能给他提神,所以,就能经常看到他一边讲课一边抽烟。

王教授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上课抽烟是一个坏习惯,对听课学生的影响很大,自己也很惭愧,多次表示自己克服不了吸烟的依赖心理,也尝试着多次戒烟,但并没有成功,后来就索性不戒了。

放眼全国,上课能抽烟,全国恐怕只有王德峰教授能做到,一些网友调侃道:都是烟民,全国能抽过王教授的恐怕找不出第二人。

他的学术水平让同事心服口服,让学生敬仰,让复旦大学惜才爱才,因此,学校才不拘小节,给他开出了特例,默认他上课抽烟。全体学生对他这种行为也早已习以为常。

当王教授的率性和复旦大学的包容相遇后,“上课能抽烟”这个让外人难以理解的行为,就呼之欲出。

据说,复旦大学曾经做“是否允许王德峰教授上课抽烟”这个调查时,绝大多数学生都表示支持,可见,王教授抽烟的权利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学生的支持,由此产生了全国独一无二的一个特例,从侧面证明了王教授的学术水平确实不一般。

但是,复旦大学之外的人却不这么看。王教授的行为被报道后,引发了很多争议,大部分人拿“师德”来说事,言下之意,王教授的师德有问题。

一些人说:名师更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毕竟是在校园里,课堂上抽烟的确影响不好,王教授应该尽量克制,或者是避开学生再抽。

另一些人说:王教授的小缺点被放大,遭受各种舆论攻击很不公平,复旦大学以及学生都不介意并理解了他这个行为,其他人说三道四似乎有些小题大做了。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人无完人,王教授也一样,多少才华才能撑起手中的那根烟,他的习惯虽然有些小瑕疵,但是他的讲课方式却值得所有的教育者学习。他并不是被捧上神坛的教授,而是一名真正拥有渊博学识的老师,若有机会听了他的讲课,就会理解并接受他的这一点特殊癖好。

实际上,王教授并不是嗜烟如命的人,他上课时的习惯性的动作是这样:点燃香烟后,只抽一口就开始讲课,烟被夹在手指间缓慢燃烧,几分钟后他似乎想起了烟,又吸一口,然后立马将烟丢掉。

一支烟他往往抽上两三口,等丢掉时至少还剩一半。

王教授在课堂上经常会说一句开场白:你们不是在等待我,是在等待哲学!

懂得适可而止,又那么学识渊博、风趣幽默,这样的老师不喜欢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