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适的人”才是工作落实的关键

如何把工作落实好,把战略执行到位,最核心的还是要回归到执行的主体,也就是执行中的人,否则永远只是空谈。

人是战略和执行的连接点,战略确定以后,干部就是战略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找到和培养“合适的人”,通过市场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发挥出来,才是抓好落实的关键。

一,“人司合一”才是“合适的”人

理解组织需要把人放进组织和环境中,而不是割裂开来,离开了组织中的人去谈执行力,是虚幻的。就像公司想拓展一项新的业务,但是没有合适的人去执行,也就只能想想了,永远也落不实,做不好。

实际工作中,见事不见人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们过多相信了传统体系的作用,忽视了关键领导人的选择,在这方面所费的时间和精力都不够。许多业务拓展之所以进展不大,许多投资之所以效益不佳,以及一些重大的改革之所以没有好的结果,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负责执行的合适的人没有到位。

比如,在输出管理的酒店集团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酒店集团拿到项目以后,赶紧去招聘总经理,结果总经理对于这个酒店集团的战略和运营体系根本不了解,匆忙上阵的结果仍旧是靠总经理单打独斗,不能发挥系统的作用,不能给业主创造更好的价值,变成今天拿这个项目,明天丢那么项目,造成了酒店集团、酒店总经理以及业主之间很多的矛盾。平时不重视对酒店总经理的培训和储备,而是临时抱佛脚,酒店集团的发展也很难进入到良性循环之中。

不仅要有人,关键是要有“合适的”人,尤其是公司的“领头羊”。

“合适的”人需要有创新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道德意识,具有理性思维、人文精神、科学责任和坚强韧性。

“合适的”人是20%的天赋+20%的努力+60%的教育。基础教育首先拉开了人和人的差距,努力的程度又进一步拉大了差距,天然禀赋的差异更进一步,因此,能否成功,能否成为“合适的”人,这几个方面都需要综合来评判。

这是很高的要求,也是一份不容易又辛苦的差事,既需要后天的努力,更需要天赋,先天的慧根非常重要,真正的企业家是稀缺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微观动力,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充分尊重。

公司在制定战略的时候,常常是关注业务多,见事不见人,对专业人员尤其是“领头羊”的关注不够,缺乏与业务战略相匹配的人才战略,会影响战略的最终实现。

选择任用认同战略、主动工作、动态执行战略的干部,常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候战略本身不够清晰,甚至一开始有跑偏的时候,但是如果有合适的人,在执行中不仅能够去纠偏,甚至可以实现公司更好的目标。遗憾的是,一些领导常常要求下属绝对的服从,绝对的执行,真正有能力的下属反而容易折戟沉沙,“逆淘汰”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

我们看到有些财大气粗的房地产企业,前些年致力于开拓旅游市场,不仅发展旅行社业务,也发展酒店业务,主题公园以及进行综合旅游开发,高薪招聘了很多的专业人员,但是最终基本上没有干成,估计相当一部分项目最终都会落入甩卖的尴尬境地。

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从微观和主观的层面来看,一方面,源于房地产企业和旅游企业理念不同,一个是赚快钱,一个是持续经营;另一方面,是否真正找到合适的带头人,是否容忍带头人安下心来进行较长时间的能力建设,这是个巨大的挑战。平台搭起来、管理强起来、品牌做出来都需要时间,而不是迫于短期的绩效,如何平衡好短期绩效和长期能力建设的关系,才是那个“合适的”人,这样的人凤毛麟角。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这是很重要的哲学思想。如果能够人和公司的发展合一,这个公司就会有未来。我们在骑马时要舒服省力,就要“人马合一”;我们在开车时要把车控制好,就要做到“人车合一”;我们要把一件事情做好,就要做到“知行合一”。大道至简,顺应天时,天人相合相应,顺应时代潮流,顺应公司发展战略,以此为抓手,个人的发展和重点的工作相呼应,各项工作会更有效率,也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合适的”人能够“人司合一”,能够把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融为一体。

不与趋势为敌,顺天应时,是一个基本的信条。

二,加强对人的绩效管理

有组织去落实,组织里面有合适的人去执行,这只是开始,要有有效的、全面的、市场化的绩效管理,以及及时的偏差分析,这是保证执行的激励和约束手段。

根据组织目标、人的行为规律,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去激发人的动力,进而迸发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激励。同时规范人的行为,进行偏差分析,不断校正方向,这是约束。激励和约束是一根有效的指挥棒,确保朝着既定的目标推进。

要强激励,硬约束,胡萝卜大棒并举。奖就要奖得眼红,罚就要罚得心疼,不疼不痒起不到激励和约束的作用。据介绍,台塑集团当年发奖金的时候,很多人拿到手都不敢相信,这对员工是莫大的激励。而在追求管理合理化过程中,台塑集团不断追根求源,以止于至善的精神持续改进,这个过程也让员工颇感压力。员工不一定去做好领导布置的工作,但是对于赏罚分明的工作,一定会做好,这就是指挥棒的作用。

强激励和硬约束不是简单粗暴任性,有些领导脾气很火爆,张牙舞爪,用脾气掩盖能力的不足,往往是脆弱的表现。因为真正强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会温和,温和就会坚定。每天都是面目狰狞,打打杀杀,今天要问责这个,明天要问责那个,靠的是威权,而不是权威,你觉得是自信吗?

我们常常讲要给小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允许小孩子犯错误,企业家的成长同样如此,才会有更多的创造力。历史上的盛世都是休养生息的时代,都是包容开放的时代。一个企业也是这样,如果什么东西都是感觉紧巴巴的,天天就是打卡、检查、问责,缺乏了人性化,这样的企业还会有创新吗?还能够有持续的发展吗?

激励和约束不仅可以通过物质,精神方面的、信息方面的都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领导能不能好好说句话,都可能成为激励因素

记得很多年前,我在管理一家企业的时候,很多领导的小孩都在国外,他们经常用国际长途和他们联系,当时没有微信,所以每个月一个人的电话费都在上千元甚至几千元。知道这一情况后,在开办公会的时候,我就批评了办公室,要求他们每个月把每位领导的费用告诉他本人,同时也告诉我,让办公室提供更好的服务,让信息更加透明化。结果从第二个月开始,没有一个人电话费上千的,这其间没有批评过任何一位领导,没有伤及任何人的面子,办公室只不过是一个挨批的“替罪羊”,并没有压力,但是费用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对不同层级的员工,需要不同的激励手段,错配了反而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比如对于公司的高层,重点是长期的激励以及事业发展的平台和相应的尊重;对中层则主要是长短结合的激励,成长的通道更重要;而对基层的员工,更多的则需要现金的激励以及明确的成长路径。

有效的激励,要使各个层级的员工相信自我,能够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自我驱动力,并且真心地热爱工作。每天早上醒来,都是兴高采烈地去上班,而不是一想到上班就头疼,每天硬着头皮来到办公室。

旅游企业在激励约束方面,总体的研究不够,这是一项很重要的机制建设,我们常常对机制的建设下的功夫不多,习惯于“人治”,对不同层级的管理者以及员工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现在推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很重要的目的,也是希望通过体制的变革促进更加市场化的机制建设。

好的机制是好的地基,值得管理层为之付出,也是对管理层能力的考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是战略落实的保障,会激发各级员工的潜能,让员工体会到战略实现过程中个人的价值贡献,从而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

我们看到国外有的旅游企业在制定管理层激励计划时,对主要管理者的激励相当到位,常常是前三名主要管理者拿走了绝大部分,能够抓住关键的少数,切实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公司各个层级的激励政策也十分明确,而不像我们的一些旅游企业,对人力资本的作用重视不够,缺乏对主要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束。激励政策比较随意或者很暧昧,走一步看一步,年底根据领导印象做个平衡,本质上还是一种“大锅饭”。

绩效管理如果不能走向科学,最终就容易导向人身依附,甚至形成公司内不同的派系,从而滋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山头主义。以制度见长的英国同行,他们在激励约束方面,有许多有效的可借鉴的做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有人讲,工作不能落实,原因无非有三:一是认识不足,二是能力不足,三是执行不力。这个总结很好,但是实际中的执行要复杂得多,是一个系统工程,尤其需要解决好执行过程中“术”和“器”的问题,这是可以学习和培养的,有正确的方法和工具才是落实的有力保障,而不仅仅是决心和口号。

人员不能错配,管理者要在工作中处处用心,不断发现各级员工的所长,能够用人所长,这样每个人才会更加适合自己的岗位。工作中人员错配的现象比较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管理者谋事不谋人,对人这一最重要的因素关注不够,了解不多。同样,激励也不能错配,对不同层级的领导和员工,需要不同的激励方法,这样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好的愿景,再好的战略,仅仅是蓝图,让我们能够美梦成真的是执行力,不然只会蓝图变白纸。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还要不出事,这才是真本事。


作者原创文章链接


酒店餐饮如何闯出新路来


企业战略的三个风险


数字化时代旅游企业的新战略


坚守企业战略的三个目标


旅游企业如何赢:清晰的战略(一)


旅游企业如何赢(一)专注的力量


旅游企业如何赢:品牌的价值


物是人非:疫情重塑旅游业


煎熬中的旅游人,自渡吧


野百合也有春天,旅行社的春天还有吗


疫情之下旅游企业的“断舍离”,到底该往何处走?


加强数字经济背景下旅游产业结构重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