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果不能保持青春之美,也应该坚持自己的纯净

(本文所用雪景摄于山海关)

对清洁的进一步认识是在做了《今日头条》的作者后,因为写文章、传图片,好的图片首先要求被取材的事物,不论是新还是旧,必须是清洁的(特殊需求除外),否则自己都不满意,又怎么让读者看呢?

......有一个大家称之为"槟榔西施"的小姑娘,她不是特别的美,却非常白净清纯,她也不是特别出色,对人却非常亲切,我们时常坐在河沟的这边,望着对岸街角的槟榔西施出神了。那种美是仿佛没有一切尘世的染着似的,是乡村草野里一朵清晨的野姜花,散放着清凉的早春独有的香气。

那时的槟榔西施是高中二年级的少女。

后来,我因教育召集而回到了往年的营地,十几年过去了,最幸运的是还能遇到"槟榔西施",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肥胖母亲,听说有一段时间她嫁都市,因被遗弃而回到了故居。不再有人叫她"槟榔西施",而变成"槟榔嫂仔"了。

当我说:"你不是槟榔西施吗?"

她点头也不是,摇头也不是,脸上有惆怅而复杂的表情,那表情写的不是别的,正是岁月的沧桑。

原本不是太美的西施,因于沧桑的侵蚀,也失去了她原有的白净清纯的质地,好像被用来盛淹渍食物的瓷器。失去了它白玉一样的光泽。

走过去的时候,我想着:人如果不能保持青春之美,也应该坚持自己的纯净。

林清玄——《槟榔西施》节选

谁也不能抵挡岁月的侵袭,无论你怎么挣扎,但是我们能够坚持的,还有自己的纯净。

西谚Cleanliness is Holiness(清洁就是圣洁)

认识几个可以说已经很靠近“清洁就是圣洁”境界的朋友,有一位朋友,身体瘦弱,但每天家里的清洁是要在做饭吃饭前完成的,甚至有时要累到虚脱。我倒也不赞成这样,但爱清洁是无可厚非的。

她说,只有如此才能心安。

看来,累了先躺,之后是吃,最后才轮到收拾脏乱的我,真是应该彻底来次改造了。

可以说,爱干净爱整洁是一种生活态度, 一般自己独立出来的人是这样的人,有主见与约束力,乱是一种潜意识依靠象征。

北宋的大文豪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他的描述既有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更有对女人一种接近天然之美的由衷感叹。在他的眼中,女人如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种本色、纯净的自然美。可见,在古人的心目中,男人眼中的女人之美是清新、淡然、富有韵味的,她有着春雨的缠绵,有着春风的柔和,更多的是感官上的怡悦。

爱干净的人,也会是到哪里都会受到欢迎的人,办公室里整洁的女士先生往往让人注目。

我家孩子的奶奶和姑姑就是整洁利索的人,她们呆过的地方一定会留下芬芳。

林清玄的作品中还有这样一篇《穿旗袍摆地摊的女人》:

六年前,我在一个小镇上住。小镇上有个女人,三十多岁,在街头摆个小摊卖卖小杂物,如塑料篮子、瓷钵子什么的。女人家境不是很好,住两间平房,有两个孩子在上学,还要伺候一个瘫痪的婆婆。家里的男人不是很能干,忠厚木讷,在一家工地上做杂工。这样的女人,照理说应该是很落魄的,可她给人的感觉却明艳得很,每日里在街头见到她,都会让人眼睛一亮,女人有瀑布般的长发梳理得纹丝不乱,头发还将用发夹盘在头顶。女人有修长的身材,她喜欢穿旗袍,虽然只是廉价衣料,却窈窕有致,她哪里像是在摆地摊子赚生活啊,简直是把整条街当成是她的舞台,活得从容而优雅。

一段时期,小镇人茶饭后,谈论得最多的就是这个女人。男人们的话语里带着欣赏,觉得这样的女人真是不简单;女人们的话语里却带着怨怼,说一个摆地摊的,还穿什么旗袍?后来一个一个跑到裁缝店里去,做一身旗袍来穿。

后来故事里的女人,经历车祸,家庭变故,腿落下小残疾,却不妨碍她把脊背挺得笔直,不妨碍她脸上挂上明亮的笑容。十几年后,我问,她不盘发,穿旗袍吗?小镇人就笑了,说,如果不盘发,不穿旗袍,她就不是她了。

真是令人钦佩的女人!

改变从来不晚!

改变你可以改变的,活出应有的风采!活出一份优雅,活出一份自信,活出一份自尊,活出一份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