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四次出任总长,解放后再拟任总长,他说:四次没当好,搞教育吧

在共和国的军史上,你知道哪一位担任总参谋长次数最多吗?

不了解共和国发展史的人,一定不会知道。

他就是刘伯承元帅。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原本被拟任为总参谋长,可他拒绝了。他说“我当过四次总参谋长,都没当好,让我搞教育,当教书先生吧!”

他在什么时候担任总参谋长的职务呢?

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129师师长兼太行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不用说,担任总参谋长在红军时期。

1927年,他参加南昌起义后,离开祖国去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到1930年回国,抵达上海被任命为为军事委员会参谋长。

不过,他没有立即到红军部队,而是停留在上海工作2年时间。

1932年,他抵达瑞金,担任红军学校校长,几个月后,接替叶剑英担任总参谋长的工作。

1934年,在反围剿战斗中,他对李德瞎指挥不满意,遭到降职,担任红五军团参谋长。红军长征开始后,作战任务非常繁重,他第三次被任命为总参谋长,协助朱毛作战。

当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朱德和刘伯承到红四方面军。张国焘看着兵少、枪少,穿着破烂不堪的中央红军,内心膨胀起来,想凭借手中的8万红军要权。

刘伯承在红四方面军与张国焘进行长期斗争,最终被免去总参谋长的职务,让他去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担任校长。

张国焘率部攻打成都,提出“打下成都,吃大米”。最终损兵折将,只好乖乖北上长征。

1936年,三大主力红军在陕北会师,刘伯承第四次被任命为总参谋长。此时已经没有多少打仗可打,唯一的任务就是担任援西军司令员,接应西路军回来的部队。

解放后,刘伯承一直心心念念想办一所军校,他的理念就是“建军必建校”、“治军必先治校”

未来战场,国家需要正规化的部队,需要培养出高级军事人才,他在伏龙芝军事学院留学时,系统学习过军事力量知识,大开眼界,加上作战经验,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指挥员。

他把自己的意见给中央反映,得到了批示,同意他办学。

就这样,他建立新中国第一所军事院校,南京军事学院。在这8年中,培养出一批批优秀军事人才。

1958年,军队一场反教条主义运动,把刘伯承元帅推到疯狂浪尖,写了检讨。后因病没有再具体负责工作,直到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