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现900万平方公里异常“污斑”,导致大规模死亡事件

2015年以来,太平洋沿岸发生了多起大规模海洋动物死亡事件,包括加利福尼亚数千海狮、海豹死亡,45头鲸鱼搁浅死亡,美国西海岸近十万海鸟死亡,阿拉斯加大量海獭死亡,大量海星和深海红蟹被冲刷到海岸等异常死亡事件。

美国华盛顿大学气象学家达恩·贾夫教授的团队数年来一直在跟踪研究这些现象,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动物可能都是因为生态链受到破坏而死亡,罪魁祸首是美国西海岸出现的大规模毒藻爆发,而其背后的原因则是各种复杂因素造成的太平洋大面积异常温水区,科学家们称之为“污斑”(The Blob),面积最大的时候覆盖了从墨西哥到阿拉斯加大约9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甚至对内陆也产生了严重影响,导致西部地区平均温度相对于正常情况升高1到6℃。

贾夫的团队2004年以来一直在监测美国的臭氧水平,他们发现臭氧水平和污斑似乎有着某种联系,于是动用了多颗卫星来跟踪太平洋的温度波动,并通过传感器数据以前所未有的细节绘制了污斑地图及其波动周期,结果证实了之前的猜想:较高的臭氧水平对应于污斑效应下的区域。

在正常情况下,风沿海洋表面运行,并将顶层推离海岸,水下较冷的海水上升带来重要的营养物质,并平衡温度。但在污斑峰值期间,海洋表面温度上升导致上面的空气升温,削弱了沿岸海风,不能推动太平洋的暖顶层远离海岸线,于是产生低风,少云,阳光明媚的天气,从而产生更多的臭氧——臭氧是氧分子经高能量的紫外线辐射,分解成氧原子,再与另一个氧分子结合而形成。在大气层二三十公里高的平流层中,臭氧可以吸收阳光中的大量紫外线,从而保护地球表面的动植物不受高能辐射的伤害。但在地球表面,因臭氧活性远比氧气强,是一种强氧化剂,对动植物和很多材料都有害,尤其会对眼睛、呼吸道造成侵蚀和损害,导致严重的呼吸功能障碍,包括肺炎、哮喘和支气管炎,严重时会导致肺出血死亡,所以近年来的研究已将臭氧列为和PM2.5具有同等危害的空气污染物。而低层空气中的臭氧,主要源于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中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在阳光照射下产生的光化学烟雾

太平洋上巨大的异常污斑导致海水温度升高,毒藻类爆发,破环了海洋生态链。污斑加剧的原因有各种不同的变暖因素在相互作用,难以厘清,而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恐也难辞其咎。这些因素都有各自的运行节奏,而现在它们似乎形成了同步,就像秒针、分针和时针在午夜重合,由此形成的集体效应非常强大,扰乱了海洋生态系统,造成海洋动物大规模死亡。如果空气污染继续加剧,污斑效应继续恶化,人类能够逃脱海洋动物们的命运吗?

该研究发表在2月15日的地球物理研究杂志上。

参考资料:http://www.concordregister.com/the-blob-of-warm-pacific-water-increased-ozone-levels/

黑洞视界,宇宙视界,思想和知识也有视界。请订阅微信公众号:徐德文,以文学语言深度解析最新前沿尖深科学话题,通俗易懂,幽默有趣,一起学习和拓展思想知识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