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豫宏教授原创
禹王台区是一个城市区域概念,是一个地缘文化概念,更是一个文旅经济概念,是伴随开封4100年古城历史、中国多朝代都城人文不可分割的空间概念,尤其是基于北宋都城的人文文化交融演绎,才成其为春秋古吹台、明代禹王庙、今天禹王台的文化景观性遗产价值的胜境,兼容着清明上河图遗址地、现代伞兵塔遗存地、中国菊花种质地等等的称号与荣誉,诸如开封市南郊乡是中国菊花之乡,是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命名的全国唯一的菊花之乡。就此,菊花技艺、菊花文化、菊花旅游、菊花经济、菊花消费都成其为一种禹王台区文旅产融与区域经济的不得不说的话题。菊花故事、菊花经典、菊花精神诱发禹王台区的古往今来。为此,笔者有感而发如下:
禹王台区·伞塔
禹王台区·繁塔
01
菊花技艺是基因
根据经典的记载,中国栽培菊花历史已有3000多年。最早的记载见之于《周官》、《埠雅》。《礼记·月令篇》:“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说明菊花是秋月开花,当时都是野生种,花是黄色的。从周朝至春秋战国时代的《诗经》和屈原的《离骚》中都有菊花的记载。《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说明菊花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早就结下不解之缘,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三,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切花(菊花、月季、康乃馨、唐菖蒲)之一,产量居首。宋朝栽培菊花更盛,随着培养及选择技术的提高,菊花品种也大量增加,这是从药用而转为园林观赏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的菊谱,对所栽的品种即以花色归类,并对花形也有较详细的记载。刘蒙的《菊谱》(1104年)是最早记载观赏菊花的一本专著,记有菊花品种26个。范成大菊谱(1018)记载有35个品种,其中的“合蝉”、“红二色”是管瓣出现的最早记载。其后,花色又出现了绿色的“绿芙蓉”和黑色的“墨菊”。在栽培上对菊花的整形摘心、养护管理和利用种子繁殖获得新品种等都有了进一步的经验。宋末史铸的《百菊集谱》记载有131个菊花品种。唐朝(618-907年)菊花的栽培已很普遍,栽培技术也进一步提高,采用嫁接法繁殖菊花,并且出现了紫色和白色的品种。如李商隐诗:“暗暗淡淡紫,融融冶治黄”。白居易诗:“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等就是明证。这时,菊花从中国传到日本,得到日本人民的赞赏。之后他们将菊花与日本若干野菊进行杂交,而形成了日本栽培菊系统。中国菊花传入欧洲,约在明末清初开始,1688年荷兰商人从中国引种菊花到欧洲栽培,1689年荷兰作家白里尼曾有《伟大的东方名花——菊花》一书。18世纪中叶,法国路易·比尔塔又将中国的大花菊花品种带到法国。19世纪英国植物学家福穷(Fortune)曾先后在中国浙江省舟山群岛和日本引入菊种,并进行杂交育种,而形成英国菊花各色类型。不久,又由英国传至美国。从此,这一名花遍植于世界各地。中国的栽培菊花也就成为当今西洋菊花的重要样本。8世纪前后,作为观赏的菊花由中国传至日本被推崇为日本国徽的图样。17世纪末叶荷兰商人将中国菊花引入欧洲,18世纪传入法国,19世纪中期引入北美。此后中国菊花遍及全球。总说起来,全世界菊花的品种总共有19000种。像我们常见的品种名称有夏菊、秋菊、寒菊、独本菊、多本菊、案头菊、地被菊、切花菊、造型菊、大立菊、悬崖菊、盆景菊、大菊、野菊、江户菊等等。种类十分繁多。
02
菊花形象是基础
细说起来,中国城市将菊花作为市花的比比皆是。菊花是中国北京、太原、德州、芜湖、中山、湘潭、开封、南通、潍坊、彰化市市花。诸如菊花经历风霜,有顽强的生命力,高风亮节,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菊花由此得了“花中隐士”的封号。菊花也是日本皇室的国花。在日本,菊花是皇室的象征。菊花的颜色多种多样,含意也不尽同。黄色的菊花表示淡淡的爱,白色的菊花在中国哀挽之意,一般用于追悼死者的场合。在日本,则是贞洁、诚实的象征。暗红色的菊花闪现娇媚。菊花在秋季开放,故为秋的象征,人们甚至把九月称“菊月”,因为菊与“据”同音,“九”又与“久”同音,所以菊花也用来象征长寿或长久。并且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采的菊花更有意义,多用其精制菊花茶,更有人将这一天采的菊泡陈年米酒,或者是用菊花沐浴,皆取“菊水人皆寿”之意。如果在一个画面上画有菊花和九个鹌鹑,因为“鹌”的发音与“安”相同,就有“九世居安”的意思。菊与松树画在一起,叫做“松菊永存”,表示祝愿接受此画的人长寿。还有人把一只蝈蝈儿画在菊花之上,因“蝈”与“官”同音,即表示祝愿别人长久(九)占据官位,其画名为“官居一品”。1960年12月10日,中国邮电部发行一套“菊花”特种邮票,邮票号“特44”,全套共十八枚,至1961年出齐。这套邮票由刘硕仁设计,邮票图案是由洪怡(1907—1967)、屈贞(1909—1976)、胡絜青、江慎生(1892—1972)、徐聪佑等五名画家采用国画工笔手法绘制而成的十八个中国菊花传统名品。邮票采用图画写实描绘菊花品种,分别为黄十八、绿牡丹、二乔、大如意、如意金钩、金牡丹、帅旗、柳线、芙蓉托桂、玉盘托珠、赤金狮子、温玉、紫玉香珠、冰盘托桂、墨荷、班中玉笋、笑靥、天鹅舞等,均属菊花中的名贵品种。画面采用中国画工笔重彩的技法,细腻地描绘出菊花的清丽和雅致。单枚面值从4分到52分不等,邮票总面值3.07元。
03
菊花美学是热点
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的百家齐放,形成了古代文人墨客的“花语”系列,花期、花径、花色、花赏、花市、花食都是民间习俗的菊花仪式。
花期有夏菊又名五九菊,在每年农历5月及9月各开花一次,现今利用保护设施栽培可在阳历5月及10月各开花一次。有秋菊花期有早、晚之分,早菊花期在9月中、下旬为中型菊,晚菊花期在10-11月为大型菊,是栽培最普遍的秋菊。寒菊又称冬菊,花期自12月至翌年1月。花径有大菊花的直径在10厘米以上,多用作多本菊和标本菊栽培。中菊花的直径为6-10厘米,老用作花坛菊及大立菊栽培。小菊花的直径在6厘米以下,属满天星型,可作盆菊、悬崖菊、扎菊、盆景菊等,以布置庭园或陈设。花色有单色,是指一花一色,有黄、白、紫、红、粉、绿、墨、泥金、雪青等。除基本色系外,每个色系又可分成多个色调。有复色,是指即一花有两种以上的颜色,色彩变化也较丰富。有一朵花两种颜色的如红黄各半的“二乔”、红黄二色的“鸳鸯荷”。有背腹两种颜色的,如背面为黄色腹面为红色的”金背大红”,花瓣上有其他颜色条纹或斑点的,如以粉紫为底色,其上有白色斑点的“梅花鹿”。有以花瓣基部为一色,先端为另一色的,如管瓣为红色,先端为黄色的“赤线金珠”。有心花为一色,边花为另一色,但反差不大的,如“初凤”、“绿水”。花赏是指赏菊,一直是中国民间长期流传的习惯,远从古代的京都帝王宫廷、官宦门第和庶民百姓,近至当今中国各城市的人民群众,每年都在秋天举行菊花会、菊展和菊式等各种形式的赏菊活动。北京植物园每年秋季都会举办赏菊活动。菊花生长旺盛,萌发力强,一株菊花经多次摘心可以分生出上千个花蕾,有些品种的枝条柔软且多,便于制作各种造型,组成菊塔、菊桥、菊篱、菊亭、菊门、菊球等形式精美的造型。又可培植成大立菊、悬崖菊、十样锦、盆景等,形式多变,蔚为奇观,为每年的菊展增添了无数的观赏艺术品。
04
菊花药食是生活
花食是指药食同源的食用方式,菊花能入药治病,久服或饮菊花茶能令人长寿。宋代诗人苏辙“南阳白菊有奇功,潭上居人多老翁”。菊花可以做成精美的佳肴。菊花肉是经过长期摸索制作成的一种菊菜,它由一块块用蔗糖熬浆炮制的白嫩猪肉加工制成,玲珑剔透,有如白玉。每块之上黏上几丝菊瓣,观其金黄色泽,吃到口里荤中有素,素中有荤,香甜不腻,实为名菜。还有菊花鱼球、油炸菊叶、菊花鱼片粥、菊花羹、菊酒、菊茶等等,不但色香味俱佳,而且营养丰富。有名的“菊花锅子”(即在涮羊肉火锅里放些菊花煮汤),清淡味美,更是别有风味。食用的花样,例如菊花粥、菊花茶、菊花酒、菊花糕、菊花羹、菊花饮。功效可以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温病条辩》应用菊花为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本品味辛疏散,体轻达表,气清上浮,微寒清热,功能疏散肺经风热,但发散表邪之力不强。常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邪犯肺,发热、头痛、咳嗽等症,每与性能功用相似的桑叶相须为用,并常配伍连翘、薄荷、桔梗等,如桑菊饮。《通俗伤寒论》应用菊花为肝阳眩晕,肝风实证。本品性寒,入肝经,能清肝热、平肝阳,常用治肝阳上亢,头晕目眩,每与石决明、珍珠母、白芍等平肝潜阳药同用。若肝火上攻而眩晕、头痛,以及肝经热盛、热极动风者,可与羚羊角、钩藤、桑叶等清肝热、熄肝风药同用,如羚角钩藤汤。《医级》应用为目赤昏花。本品辛散苦泄,微寒清热,如肝经,既能疏散肝经风热,又能清泄肝热以明目,故可用治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肿痛,治疗前者常与蝉蜕、木贼、白僵蚕等疏散风热明目药配伍,治疗后者常与石决明、决明子、夏枯草等清肝明目药同用。若肝肾精血不足,目失所养,眼目昏花,视物不清,又常配伍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等滋补肝肾、益阴明目药,如杞菊地黄丸。《揣摩有得集》应用为疮痈肿毒,本品味苦性寒,能清热解毒,可治疗疮痈肿毒,常与金银花、生甘草同用,如甘菊汤。《本经》应用为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利血气。《别录》应用为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药性论》应用为能治热头风旋倒地,脑骨疼痛,身上诸风令消散。《日华子本草》应用为利血脉,治四肢游风,心烦,胸膈壅闷,并痈毒,头痛;作枕明目。《珍珠囊》应用为养目血。《用药心法》应用为去翳膜,明目。《纲目拾遗》应用为专入阳分。治诸风头眩,解酒毒疔肿。黄茶菊明目祛风,搜肝气,治头晕目眩,益血润容,入血分。白茶菊通肺气,止咳逆,清三焦郁火,疗肌热,入气分。《本草纲目》应用为风热,目疼欲脱,泪出,养目去盲,作枕明目。《本经》应用为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别录》应用为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本草衍义》应用为近世有二十余种,惟单叶花小而黄,绿叶色深小而薄,应候而开者是也。
05
菊花文学是记忆
最为珍贵的元稹(唐代)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译文为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再无花可赏。文人墨客赏析为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的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菊花是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的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了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用语淡雅朴素,饶有趣味。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为渲染爱菊的气氛做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转,跌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古往今来含有菊花的诗句那就数不胜数啦。比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bai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比如彭泽归来日,缁尘点素衣。乌沙漉酒后,挂在菊花枝(胡布《墨菊》)。比如稚子书传白菊开,西成湘滞未容回。月明阶下窗纱薄,多少清香透入来(陆龟蒙《忆白菊》)。比如灵菊植幽崖,擢颖凌寒飙。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袁崧《菊》)。比如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陶渊明《和郭主簿》)。比如泪洒明妃寄露葩,换根非为贮丹砂。黄轻白碎空多种,碧烂红鲜自一家。骚客赋诗怜晚节,野人修谱是头花。九秋霜露无情甚,时约行云护彩霞(王恽《桃花菊》)。比如共坐栏边日欲斜,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欧阳修《菊》)。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梅尧臣《残菊》)。一夜新霜着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白居易《咏菊》)。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朱淑贞《菊花》)。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陆游《九月十二日折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屋照泥沙。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范成大《重阳后菊花》)。朝来行药到秋池,池上秋深病不知。一树木犀供夜雨,清香移在菊花枝(赵师秀《池上》)九月西风霜气清,舍南园圃紫云晴。看花只好朱栏外,不惹园丁问姓名(齐白石《紫菊》)。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杜甫《复愁》)。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苏轼《赵昌寒菊》)。轻肌弱骨散幽葩,真是青裙两髻丫。便有佳名配黄菊,应缘霜后苦无花(苏轼《黄菊》)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杜甫《云安九日》)。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白居易《重阳夕上赋白菊》)。
06
菊花节庆是平台
菊花节庆在国际国内也可谓之风华正茂,上海开埠以前豫园早有举办菊花会的习俗。及至一批近代城市公园建成之后,各公园都适时地举办各种当令花卉的小型展览,全市性的大型菊展则始于民国18年(1929年)。清代中叶,一些宅邸园林的园主在本园花卉盛开的时候,为表示“与民同乐”,把花园向社会作有限度的开放,当时享有盛誉的是在上海县城的也是园中观荷,到法华镇的溪园赏牡丹,但能够入园参观的人数有限。称得上群众性的园林展览的是城隍庙园(今豫园)花会,晚清思想家王韬著的《瀛壖杂记》就有城隍庙园每年举办兰花会和菊花会的记载。1927年上海建市后开始举办全市性菊展,城隍庙园菊花会停办。为此还有《前菊会》诗词为证,荒村开紫菊,细雨隔苍梧。漂泊逢山鬼,归来觅酒徒。佳期宾不赴,幽赏子何孤。为罚南山老,青钱买百壶。作者为明代陈献章,广东新会人,字公甫,号石斋,晚号石翁,居白沙里,学者称白沙先生。正统十二年,两赴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理学,居半年而归。筑阳春台,读书静坐,数年不出户。入京至国子监,祭酒邢让惊为真儒复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检讨,乞终养归。其学以静为主,教学者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兰溪姜麟称之为“活孟子”。又工书画,山居偶乏笔,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时呼为茅笔字。画多墨梅。有《白沙诗教解》、《白沙集》。开封菊花花会始于1983年,2013年升格为国家级节会,更名为“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 2020年10月17日晚,以“黄河菊香时代新唱”为主题的中国开封第38届菊花文化节开幕式在河南省开封市举行。《菊谱》的成功编纂出版和再版修编、菊花宴菊花茶的研发成功、第二届国际菊花研讨会,吉祥物结合中国传统福娃造型,塑造出一对活泼可爱的“菊娃”“菊妮”形象,展现“菊城宋都”开封灿烂的历史和“大宋菊花”的文化内涵。整体富含朱仙镇年画名作“招财童子”元素,体现出开封菊花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