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语《百家姓》系列:世界第一大姓氏——李(2)

陇西,现在的甘肃临洮,是李氏的发源地之一。莆田市白塘镇洋尾村李角中的宅子上多有陇西衍派的牌额。从白塘湖公园正门入,一直往里走,便能进去李角。里面的屋子错落有致,以白塘湖为伴。李角村民临水而居,肆意快哉。

白塘湖公园

李角里有州牧祠和李富纪念馆。但是看上去委实寒酸。

最早的李姓图腾就出现在陇西。正如太阳的光辉,向四面八方散射出去,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李姓的祖先也是如此,由一个点,慢慢地向四周衍射,最终成就了世界第一大姓,在各地繁衍华夏子孙。

李姓图腾

据史料记载,汉族李姓源于嬴姓和姚姓,是出自上古帝王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理征和舜帝姚姓的后代结合的后代。李利贞,原名理利贞,是老子李耳的祖先。相传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任理官,因执法如山,招来杀身之祸。家族面临株连危险,其妻契和氏携幼子利贞出逃,饥渴交迫,摘路旁树上果子充饥才得以生存。一感李子活命之恩,二为改姓避难,所以理利贞改姓李利贞,后迁徙定居陇西。秦汉时期是李姓向各地迁移的重要阶段。李耳的后裔入甘肃,发展为陇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为赵郡李姓的名家。此后李姓东达山东,东南抵赣浙苏,南面南海及北部湾。

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时期,陇西李氏王朝传19帝,历时289年,李姓贵为国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亲国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胀,赵郡李氏、陇西李氏、赐姓李氏、唐宗室后人多达官贵人,一夫多妻制的生活,使李氏人丁兴旺,在当时已成为全国大姓。唐朝时,有很多人就被赐姓为李。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南方蛮族叛乱后,因为当地民族都没有姓,就赐予他们很多姓,其中很大一部分改姓李。尤其让人称奇的是,在李姓当中,还有一部分是犹太人。在唐朝时,就有犹太人从海上进入中国,这是中外文化史上非常重大的事件。到北宋中叶,进入中国的犹太人越来越多,散居在沿海各地。

宋朝时期,李姓排在王姓之后,为宋朝第二大姓。李姓第一大省是河北。

明朝时期,李姓排在王、张之后,为明朝第三大姓。江西为李姓第一大省。

当代,河南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

李氏更有家风家训,其中脍炙人口者当属《家训谆言》。《家训谆言》又称《绿园家训》,是李绿园在家塾教育本族子弟的语录,共八十一条,其内容涵盖读书、理家、举止、交游、结亲等多个方面。由语气看,大约是辑录李绿园与学生谈话而成。他的学生转录《歧路灯》钞本时,将之附于卷首,用以对读。以下为全文,供有兴趣的读者看一看。因为篇幅过长,不喜欢的可以一带而过。

第一条:读书必先经史而后帖括。经史不明,而徒以八股为务,则根柢既无,难言枝叶之畅茂。

第二条 :读书之法,先《春秋》,次《书经》,次《诗经》,次《礼记》,次《易经》。此中有深意,难遽殚述,尔辈遵之可也。专经则主《春秋》。

第三条 :六经精义,多在总注。如《诗经》之精义,尽在国风、雅、颂及某章章几句之下。陋师只令读比兴赋及诗柄而已,完部矣,程子所谓未读时是此等人,既读时仍是此等人。

第四条 :吾乡学究陋习,于《四书》重出之文章,大笔涂去,如“三年无改”“主忠信”“巧言令色”“不在其位”诸节是也。于朱注引证之文,亦大笔涂去,如《春秋传》吾谁适从、齐师违谷七里、魏征献陵之对、承宗敛手削地之类是也。试思圣人不敢增夏五、删已丑,而庸人敢如此乎?无忌惮甚矣!尔辈慎勿效尤。自范紫登《体注》一出,遂有朱子故臵圈外之说,亦属作俑。不知《四书》精义,多在圈后之注,何可臵之而不经心也?嗣后亦以为戒。

第五条 :朱子注《论语》“学”字日:学之为言效也。如学匠艺者,必知其规矩,然后亲自做起来。今人言学,只有知字一边事,把做字一边事都抛了。试思圣贤言孝、言悌、言齐家、言治国,是教人徒知此理乎?抑教人实做其事乎?

第六条 : 尔曹读书,第一要认清这书,不是教我为做文章,取科名之具。看圣贤直如父兄师长对我说话一般,方是真正读书道理。

第七条 :小学生读书,一定先要讲《小学》。一生用之不尽,如树之有根,如墙之有址。如不知《小学》,则无根者必萎,无址者必颓。

第八条 :读《小学》要与他讲明,只如俗说讲去。一遍不解,再讲一遍。再读时再讲。其好处不可殚述。

第九条 :县试府考,必慎择子弟偕行之人、居停之家。若非有不得已事,则父兄必当送考。此其所关非细故也。

第十条 :古灵陈先生曰:勿学赌博。予观近今人家之败,大率由于赌博。与其自悔自恨于既知之后,曷若闭目摇手于未学之前?予既啮耳以告,尔辈宜刻骨铭心,以志不忘。

第十一条 :农者,衣食之大源,人生之大命也。尔辈于读书之外,果能自为躬耕以给吃着费用,虽劳苦亦乐事也。若其不能,则守先人遗业,亦可免于冻馁。

第十二条 :古云:栽花不如种树。则种树尚矣!所谓十年之计,树木是也。春日暇时,墙边隙地,或栽杨柳以备材用,或栽果实以供孝慈。用力甚少而成功甚多。不可忽也:

第十三条 :至于栽花,亦士大夫家所不可少。盖人不可以无事,盆花必须灌溉,畦花亦须锄剪,可以习劳,可以娱情。但不可以过癖耳。 。

第十四条 : 刈麦割豆,不可不周视,分场不可不身亲。既足防弊,而稼穑之艰难目历之矣,少有知识,便不敢萌旷费之念。

第十五条 : 家间须常洒扫,不可堆积门后墙角,务必抛而积之,以为粪田之用。勿曰此太琐也,王者官设草化!伯者令严弃灰。

第十六条 : 茶饭不必丰盛,却要器皿清洁;衣服不必华丽,却要浣洗干净。非好看也,此即人家盛败之兆。何也?敬胜怠胜之分耳。

第十七条 : 宴客不可闹酒。余见闹酒之家,并无别样匪类之事,只此一件,便弄得家业凋零,子孙狼狈。大禹不云乎?酒可亡国,何况家乎?

第十八条 : 勿尚体面,以耗积储。体面者,品高,行端,学赡,文美,人自敬之,才谓之体面。若衣冠之鲜丽,裘马之轻肥,仆从之俊干,此不过市井小儿之所谓体面耳,非真体面也。徒务乎此,识者已掩口而笑,况耗家资而为之,则下愚之所为矣.

第十九条 : 制裤不宜用葛夏。当暑袗𫄨绤,圣人必表而出之。朱子注云,欲其不见体也。用葛夏不几于裸处乎?

第二十条 :布履棉袜,尽可适足。今人多绣云物花卉于其上,靡矣。妇女何知,只知逞巧耳,岂伟丈夫而必以此斗靡耶?缎袜亦不必用,况织云物于上耶?直足刺识者之目耳。至于擦汗,何必绸幅?带束腰腿,何必华彩?亦宜戒之。

第二十一条 : 幼年子弟到人前,第一要恭敬简默。即有羞涩愧赧之意,亦属不妨。若揖让娴熟,言语敏辨,便是不好的消息。慎勿听无知之人,开口夸这个学生甚是展样。

第二十二条 :与人并坐,不可倒身后靠,摇腿颤脚。二者既惹人生厌,亦非厚福之相。对尊长,则尤不可。

第二十三条 :子弟不必吃烟,妇女尤宜戒之。与其惧火灾劳手足而自悔,则何不于甫入口时,乘其涩辣呕吐之苦,而预为之戒乎?

第二十四条 : 人学吃烟,必先涩辣呕吐.盖人之口,本不与烟相宜也;人学赌博,必惶恐羞赧,盖人之性,本不与赌博相宜也。趁此时戒之,不过片言入耳。早已断却根子,何至百悔攒心,尚不能启克耶。

第二十五条 :生日会老儿会,俱不可随。父母生日,子孙罗拜,献酒为寿,家庭之乐事也.忽聚不知谁何之人,登堂拜祝,彼之父母生日,我亦如是报之,是以父母之诞辰,为换酒食之具矣。况会一散后,彼此不复更为来往,何丑如之,至于老儿会,则于具庆之日,预存一死父母之心。若谓大故之日,诸事窘迫,庸讵知丧事不备之义乎。是二者,皆非士大夫家所宜有也。

第二十六条 :拜认干亲,甚所当戒。以风马牛之人,忽而亲属相通,勿论往来碍眼,抑且称呼刺耳。况内藏许多不好之处。切戒!切戒! .

第二十七条 : 三父八母,并无干父干母之说,则干亲之不正,可知。认干亲者,大约素有私情,借干亲以为掩耳盗铃之计耳。

第二十八条 :勿赶会。乡村寺庙中,演戏一棚,便有许多酒肆博场,无赖不根之徒。嬉嬉然附腥逐臭而往。尔辈试看,内中有个有品行、有学问人否?若有要紧家伙赴买者,不妨办完即归。

第二十九条 :近今陋俗,朋友姻亲间,有戏谑以为交好者。予尤深恶之。盖朋友为五伦之一,只宜敬而不宜狎。亲戚者,休戚相关之谓也,岂有相詈骂而可谓之相关乎?况衅隙易起,断乎不可。即有无知而先及我者,以笑受之,则彼当自止。

第三十 条 : 子尝谓,嫂与兄敌体。人骂己嫂而不悦,白骂其嫂而弗恤,是亦知和而和者也。戒之!戒之!

第三十一条 :结亲不可贪图富贵之家,一定要有些诗书之泽才好。不然者,姻亲聚会,而厕一不类之人,亦大难为人。

第三十二条 : 乡曲中有贫而黠者,富而悍者,诸事都要宽让他一分。此中有无穷受用。

第三十三条 :御下不可过为琐苛。陶渊明不云乎?彼亦人子也。可善视之。与其督责于服役之后,何若慎择于雇觅之始。

第三十四条 : 绅士家每与胥吏辈气味不合。或有滑吏奸胥,同学辈有相约攻讦者,断不可附名。此辈城狐社鼠,且其狡黠倍于智士,甚难扫除.况干连官长,动则自败.胜之不武,不胜为笑。

第三十五条 : 再胥吏之辈,每托同乡之谊以责人,接见之时,一拱一揖,亦不必过为峻绝.

第三十六条 : 绅士断不可结交官长。论出事公卿之道,则父母斯民者,我不可不敬。如登堂介寿,我或当一称觥也。如行步到门,我固当一延接也。若胸中着相与官府四字,便丑不可当矣。更有矢口畅谈,以为某公与我相与甚好,此直是市井负贩,长随厮役的见识。

第三十七条 :与人言,不可夸富,不可诉贫。夸富贱人也,诉贫谄人也。士自有所以振拔自立者,岂必斤斤于此。《记》曰: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

第三十八条 : 坊间《愿体集》云:对人诉冤,闻者虽极为嗟叹,其实未尝入耳。此是真境实情。若对人诉叔侄、兄弟、妻子之冤,不惟惹厌而已也,人且鄙而贱之。

第三十九条 : 古人云,士夫惟俗不可医。大凡言语举动恭敬安详便不俗。若言语举动一涉于俗,便令旁观者芒背针毡而不可耐,而彼昏不知,方且自以为好看也。

第四十条 :戒多言。古人云:看来招灾惹祸,言语占八分.幼时亦谓此老生常谈耳,今阅历既久,始知其为不易之论。

第四十一条 :古人云;吉人辞寡,躁人辞多。不曰凶而曰躁者,躁便有凶的意思了。阅历既久,只觉得谦字好,默字好。此非依样前人作此葫芦语,前十五年,尚不能写出此二句也。

第四十二条:人于世上,要存些恬淡意思,有些淳朴模样,方好。然亦要有个恬淡、淳朴的本领。不然,徒言恬淡,只觉闷怀;徒言淳朴,只觉村像。你们要寻这一幅真本领端的安在。

第四十三条 : 说话不可有乞儿相。所谓乞儿相者,动云:某厨丁之不能烹调海味也,某针工之不能剪裁对花也。此正是乞儿相

第四十四条 :至于品评茶味,则云阳羡、武彝、普洱、六安地道之出处,松萝、蕊尖、雀舌、龙团采焙之早晚,既不能如卢玉川之品,又不能作陆龟蒙之诗,此便是三家村暴发口角。

第四十五条 :与人谈论,品评骡马之口齿毛片,脚程远近,价值低昂,则又成牙侩矣.诸如此类者甚多,皆依例而戒之。人有侈口谈及者,点头待之,不可助其说,亦不必拦其言。

第四十六条 :对无学之士谈博洽,对贫窭之人论富饶,即孔子所谓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也。

第四十七条 :不能周人,不问其所需。此理甚好。

第四十八条 :乡间窭人,有诣门籴粮者,我家果无则已;如有,可以粜与者,不可苛责其钱之低小,价之短少。盖贫窭之人,真有窘于一钱而万不能凑足者,我顾可以市价相格,而使之蹙然乎?

第四十九条 :家中戏具,只可藏围棋二区。往见舞阳郭倩饶昆仲手谈,亦家中一韵事。况谢氏叔侄围棋已播之史册乎。象棋颇近粗俗,骨牌、双陆已近赌博,皆不必学也。投壶之艺甚佳,尔辈亦不妨学之。

第五十条 :近来浮浪子弟,添出几种怪异,如养鹰、供戏、斗鹌鹑,聚呼卢等是。我生之初,不过见无赖之徒为之,今则俊丽后生,洁净书房,有此直为恒事。我看尔曹决然做不到此,然而教之者,却不能说不到此。盖不惟不许尔曹做,亦并不许尔曹见也。至于配硝花于元宵,放纸鸢于仲春,亦不许焉。即门前晒捕鱼之网,檐下挂画眉之笼,亦予之所深厌者也。

第五十一条 : 明太祖曰:小费不节,大耗将至。故言节俭者,必自琐小事物始。

第五十二条 :人家败堕之由,除吃酒赌博外,尚有八个字,足以耗散储蓄:一曰不好意思,一曰还不妨事。夫不好意思之事,必非一定该用之钱。还不妨事之言,正古人所云才说无妨定有妨之谓也。

第五十三条 : 凡人衣饰言动,不可与人故异,虽富贵时亦要恂恂;凡人心思胸襟,不可与人苟同,虽贫贱时亦要矫矫。总之外同内异.则外不失偕众之道,内不失自立之根。

第五十四条 : 凡办事者,曰才,曰智。智者,识见之谓也。才者,本领之谓也。予谓认得谨慎小心四字,才谓之真识见;把住谨慎小心四字,才谓之真本领.

第五十五条 : 人恒莫不好福而恶祸,不知福字非他,即敬字、诚宇、慎字、惧字、俭字、约字、劳字、苦字之类是也;祸字非他,即肆字、诈字、怠字、纵字、侈字、奢字、安字、乐字之类是也。

第五十六条 :元儒云:儒者以治生为急。不知治生,必至贫而丧其守.知此则史书所载,某某不事家人生产,不足为训也。

第五十七条 : 天下无巧事,无便宜事。阅历既久,见走巧者无不拙,讨粳宜者无不吃亏。

第五十八条 : 历来人言,天地能养人,而不能教人。此说不然。天地有丰稔之年,所以教人勤也;天地有水旱之年,所以教人俭也。况福善祸淫,载于史册,见于眼前者,几如印版一般。吁,可畏哉!

第五十九条 :人生在世上,心里一个迫字最要紧,脸上一个耻字最要紧。

第六十条 :君子见人之胜己者必慕,小人见人之胜己者必妒。慕则思有以齐之,妒则思有以毁之,此君子所以日进于高明,而小人日就于颓堕也。

第六十一条 : 予观人于乡党、朋友、姻戚间,或反面,或至于殴詈,或至于讦讼,从未见一边全是,一边全非者。谚云:一只手拍不响。自是至理。

第六十二条 : 智者常见得自己有不是处,愚者常见得别人有不是处。

第六十三条 : 人生于大事小事,只晓得一个怕字,便不至十分堕落。

第六十四条 : 谈人闺阃,无论是真是假,将来必受口孽之报。古人云:伐国不问仁人。试思此等污言,得人于尔之耳,则尔是何等人也。

第六十五条 :家政总要内外严肃。

第六十六条 :处兄弟之间,第一不可有私积;第二不可为妻子护短。为己身臵一物件,便看看弟兄有了不曾;为己妻臵一物件,便看看妯娌们有了不曾;为己子臵一物件,便看看侄儿们有了不曾。总之,存心曰,此皆吾父母之子也,则不睦者寡矣;开口曰,此皆吾妻之贤劳也,则能睦者寡矣.

第六十七条 : 家中妇女,必身亲纺织经络之事,古人所以载弄之瓦也。若妇女不知此事,无知者谓之享福,有识者谓之乐祸.

第六十八条 : 兄弟同桌吃饭,妯娌同屋做活,此中弭却衅隙多矣。

第六十九条 :《诗》云:式相好矣,无相犹矣。这个犹字,便是千古兄弟合不着的根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兄弟们有一错半误,他后来自然后悔改了,我偏偏要照样奉还,即《诗》之所谓犹也。他本无心,必增其怒;他或有心,必益其愤。试想人于乡党,尚思报德而不报怨,如何于手足,反致见罪而不见功?

第七十条 :古人以多男称庆,今人恒以食指繁多为忧。殊不知,家有闲人,则即以为多;家无闲人,则虽多皆有执事,不有众擎易举之乐乎?家有匪人,则一即为多;家皆贤士,则兄弟叔侄,自相师友,不见海内着姓名族,非桂兰繁衍而能之乎?若人多而徒能穿衣吃饭,则豢之诚难,所谓景升之子,皆豚犬也。若更以争业较产为事,则直不如安丰董生之鸡,江州陈氏之犬耳。

第七十一条 :往见一前辈书于窗曰:早完官粮,勿赊客货。自是居家要语。坊间《愿体集》、《传家宝》二书,内中尽有持身涉世最切当道理。

第七十二条 : 相士、星士、青乌、卜筮、阳宅等说,皆足误人正经事体。彼岂无奇中者,则子产所谓:是以多言矣,岂不或中也。至于乩仙之说,更不可漫试。即友人为之,亦不必浪传其神异。

第七十三条 :房屋墙壁,有为风雨所破损,便即修葺之。以其易为也。若听其大坏而后为之,则大费事。

第七十四条 :盖房屋,制器皿,皆不可用雕刻匠役,总以朴坚为贵。朴坚之物,自会好看;往往见俗下人家,雕砖镂瓦,镌花凿卉,反弄得极不好看。

第七十五条 : 往见一善持家人,有叩其所以者,曰:无钱不贪治田产而已。

第七十六条 : 吾乡有两家,皆先窭而后饶。余叩其所自,其一日:家无闲人,仓有余粮。其一日:做事不留病,居心不性急。又有一善持家人,传其说曰:家无闲人,地无旷土。盖其家近山麓,凡不可耕之地,无非桃李杨柳桑柘。

第七十七条 : 古人云:教女之法,莫要离母。语甚切至。

第七十八条 :古人有誉儿癖,识者讥之。今人好于人前夸自己儿敏女淑,令人生厌。至于少年如此,则又不止于令人生厌矣。

第七十九条 :人之所以易赊客货者,以其当下不索值也。不知他日相偿,独非当下 乎?且其病之大者有二:一则不讲物价也,托于相好而不便讲价,则其浮冒可知。二则麦秋新登时.则来索之,粮价必贱,是商人获利两倍,而我已绌其三矣。此即青苗之害也。

第八十条 : 人于浮浪子弟鬻产拆屋时,往往怜之日:可惜!可惜!不知此固毫无足惜也。衣轻食肥,于天地既毫无所益;作奸犯科,于风俗且大有所损。他若常享丰厚,那些谨守正道,甘淡薄,受辛苦的子孙,该常常挑担荷锄,嚼糠吃菜乎?天道无亲,必不然矣。

第八十一条 : 贫窭家子孙狼狈,如迁坟卖地,持钗换米,拆砖瓦,货器皿等事,皆仁人君子所不忍视、不忍闻者。只可心内默为矜悯,万勿口中显为指述。何也?问如今兴旺隆盛之室。那一家的祖宗不曾与患难相尝?那一家的子孙敢言与天地不朽?

家风家训,是一个家族的魂魄所在,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家族通过立家规、订族训,垂训子孙后代,令优良家风薪火相传。这些家训不仅彰显了李绿园的教育理念,更成为指导李氏后代日常行为的有益规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