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专家称:台湾地区逾1万名无人机飞手战争时可变“空军”

台湾经纬航天科技创办人、董事长罗正方。(香港“中评社” 黄筱筠摄)

俄乌战争让以小搏大的无人机受到瞩目,台湾经纬航天科技创办人、董事长罗正方提到,无人机就是小地方的空优,乌克兰利用无人机在空中、在前方搜索目标,或是将敌方座标回报给后方炮击部队,加以精准炮击,或是改装手榴弹、汽油弹,就可以精准投递到装甲车头顶,如土耳其援助的TB2或自行改装的民用多轴机。他也说,台湾地区现在有超过1万人的无人机飞手,若放到战时就是多了1万名空军生力军。

罗正方表示,一个传统战斗机飞行员需要训练好几年才能投入到实际飞行和作战,假如发生意外就少了一个战斗力,损失几亿元,飞行员很难得也非常少,“我们现在买了F16V,武器不是问题,但是缺少100多位飞行员”。而无人机训练班大约是3天至1星期,无人机不仅生产成本便宜,实际操作上也可以大幅缩短训练时间,不需要天赋或很好的操练技巧。

他也说,因台湾地区修改了民航相关规定,现在有超过1万个无人机飞手,若放到战时就是多了1万空军。加上台湾少子化、募兵制为主,服役前线时间要拉长会有阻力,兵役思考是能否多些系统来做人力替代。

罗正方表示,若发生战争,应让机器去打第一波,台湾无人机投放数量要更大、投产量也要加大,启程要更快。民进党当局发展教练机以及无人机,目前数量都还不够,看到俄乌战争的例子,无人机配置要更多,可以把军事预算转到无人机的配置。

罗正方提及,制度上是否可以松绑?把台湾对无人机喜好的年轻人,在战时转变成攻击手,特别是兵役训练过程,除了传统的训练外,能否增加新兴无人机的专业训练,这对于台湾在“平转战”是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