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只要看过马来西亚华人的国文名字拼写,你一定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大马华人的名字拼写和中国人的不一样,不是直接用汉语拼音,来音译成国文名字;而是用一些你觉得很奇怪的拼写方式:例如姓林,可是写成Lim呢?姓周就写成Chew?
其实,这是因为跟他们的籍贯有着很深成面的关系的。
首先,利用汉语拼音拼写名字的方案,是在中国建立后才正式推行的。但是,二战后就推行国民登记的马来西亚华人没机会使用这个方案。当时很多的大马华人都还不会说普通话,因此,那时的登记官只能跟着大马华人的方言发音,从而靠着自己所理解的拼写,来进行大马华人名字的登记。
例如,姓陈的福建人发音tan(汉语拼音:dán),登记官就写Tan。
在这里我可以给大家看一些简单的参考,以方便大家更理解:
纵使之后的大马华人已经能够说普通话,但是他们依然使用自己籍贯的方言来登记他们的国文名字,甚至到现在,许多大马华人还是用这个方式帮他们的子子孙孙登记。
这是因为大马华人想要保留住他们的“根”,所以才会有了这样一个举动。
什么是大马华人的“根”呢?
大马华人的“根”就是,身为华人的传统民族文化,还有自己的家族和祖先。
根据2021年大马人口统计局的数据,华人在马来西亚占的人口比例是22.7%,土著所占的人口比例是69.7%,而其余的则是印度人的人口比例及少数民族。
由此可见,大马华人在马来西亚的人口比例渐渐下降;更何况这片土地完全是由马来人作为主宰,但是,大马华人从过去到现在却一直为了保留他们的“根”而做足了努力,他们不愿意被马来人同化,尤其是在维护民族教育的精神上。
大马华人为何一直不能和马来人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和平?
小编觉得,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大马华人有着强烈的身份认同,他们想要守护他们的“根”。从马来西亚1957年独立到现今,大马华人就在保留他们的“根”这件事上付出了无数的努力和心血:他们自己筹资办华人独立中学、他们反对政府在华文小学加入巫裔教职人员、他们反对政府在华文小学的课本里加入爪夷文。
跟其他有华裔的东南亚国家比起来,你会发现,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系统保留的最完善。这里的华人不仅会学习汉语拼音,还会学习文言文,书法等。这也是大马华人想要保住“根”的最好证明。
大马华人强烈的身份认同和想要保住“根”的执念,造成了华人和马来人之间不能够和睦共处。
不少的大马华人认为,如果没有了“根”,那他们很快就会被马来人同化。另外,他们也认为,大马政府想要通过一些政策如:在华小课本中加入爪夷文,利用这样一种“温水煮青蛙”的手段来让华文教育渐渐在马来西亚消失,并且同化华人。
用直接一点的方式来说就是,大马华人觉得政府要让华人也变成“马来人”,因此也会造成对政府心生芥蒂,导致一些场面无法与友族真正的和平共处。
但是,保留“根”对大马华人来说真的是一件好事吗?不得不说,现今大马的社会情况是:华校毕业生在本地并没有很好的发展机会,甚至不被自己国家承认相关文凭,所以一般上华文独立中学的毕业生都除了选择到澳洲或新加坡外,大部分也会选择到台湾,中国发展。根据2018年的统计,大马留台人数多达1万7000人,是东南亚人数最多的一个国家,估计2021年的今天已经超过2万人。
在马来西亚,绝大多数的大马公司在招聘员工的时候,都会要求员工除了华语也要会基本的英语和马来语,公司的文件也是以英语和马来语为主。因此,华语在这种环境几乎是缺乏了优势。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以华语为主的工作,目前在大马还算是很少;就算有的话,待遇不好薪水也许不会太高,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华校毕业生选择到国外发展他们的事业。
放下偏见尊重彼此
在一个多元宗族与宗教共筑和谐社会的情境下虽然很多时候还是会闹出不少矛盾,但只要放下偏见尊重彼此就能化解各种族间相互敌视。马来西亚若要多元化特色,就必须接受不同的文化及差异,当然包括一些相处之道。
总的来说,小编觉得大马华人有着想要强烈保留自己的“根”的情怀,再加上宗教信仰的不同,所以在目前看来,华人和马来人还未能在心理层面上达到真正的和平的效果;但是就生活层面上来说,大马华人和马来人的相处还是十分得融洽的,并没有什么过激的种族事件发生。此外,两大种族之间如果有什么困难的话,双方都会对彼此施予援助,大家一起相互扶持,度过难关,也不难从这次的疫情看出友族之间相互合作的精神,表现出所谓真正的一个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