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赏“金”:金山区老地名图鉴
原创: 张渊源 图溯上海 前天
金山区位于上海市西南部,以杭州湾内的大小金山岛得名,是全市成陆最早的地区之一。作为有一定幅员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镇聚落相对稳定,同时又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今天“图溯”精心编选了一部金山区老地名图鉴,选收了金山区境内25个集镇。金秋金山,秋游佳处,马上一同感受古老城镇散发出的魅力。
金山区集镇分布图
朱泾
20世纪80年代朱泾集镇一角
在金山区北部,朱泾镇人民政府驻地。境地设有东林、西林、广福、新汇、罗星、临东、临源、南圩、北圩、凤翔、钟楼、金龙、金汇、金来、塘园、红菱等16个居委会。朱泾亦名洙泾,别名珠溪。集镇以河道朱泾得名,河冠朱姓,嘉庆《朱泾志》称:相传东汉时为朱治俸邑。朱泾之名,始见于梁陈间前京县胥浦乡所辖5个里之一,称朱泾里。唐咸通年间已成市集,元、明繁荣,为松江府棉纺织手工业中心之一。明正德《松江府志》已列有朱泾镇。乾隆廿四年(1759年),金山县署由金山卫移驻朱泾,商业更盛。民国初期,镇上已有商会和同业公会。20世纪20年代中叶,镇上有各类商号几百家,抗战时期日军入侵,商市一度萧条。抗战胜利后又趋兴盛,1946年全镇有商号438家。1949年后有工商户302家。1997年撤县建区,区政府移驻金山卫,商市繁华仍冠全区。镇中有东林寺,是远近闻名的佛教旅游胜地,为上海地区佛教建筑中单体体量最大的古建筑。
朱泾东林寺
清代,朱泾集镇分属枫泾乡三保和胥浦乡四保。1912年称朱泾市,设市公所于西林寺内。1929年撤市建区,为第一区公所驻地。1946年撤区置镇。1949年5月13日,改为朱泾区属镇。1951年5月为县属镇(即集镇范围设立的建制镇)。2000年7月由原朱泾镇(集镇范围建制镇)、朱泾乡撤销后合并建新的朱泾镇。2005年新农镇并入,形成今天朱泾行政镇的范围。
新农
80年代新农集镇
位于区境北部,朱泾镇东部。原新农镇人民政府驻地。西距朱泾集镇4公里。地境设浦银居委会。原名三召址,相传当地陈姓隐士不愿为官,皇帝下三道圣旨宣召,因以得名。1971年秋,乡治由牡丹大队郭家兜迁此,遂名新农。原无商市,1958年县供销社在此设点,成为乡治所在地后,一批社办企业在这一带兴建,逐渐繁荣成镇。现有南杂百货、五金交电、鲜肉水产、蔬菜水果、中西药店、粮油以及个体户开设的服务行业,共有商店60余家,分布于亭枫公路两侧;农贸市场在镇南,早晚市繁荣。镇北是文化区,设有初级中学、中心小学、业余文化学校、文化站、中心幼儿园以及医院、银行、邮电所、自来水厂等。镇西是住宅区,有公房15幢。新温河泾南闸坐落在镇东。1988年起,镇区建设向池泾河以南发展。
新农集镇浦银路现貌
现有浦银路、牡丹路、新洲路、贸易路等镇区主要道路以及浦银一村至五村、新洲新村等主要居住区。镇北有幼儿园、小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
松隐
80年代松隐集镇
位于区境北部,亭林镇西部。原松隐镇人民政府驻地。西距朱泾集镇7公里。地境设松隐居委会。原名郭汇,别名赤松溪。相传汉初张良尝从赤松子游于此。元末在1354年高僧德然于镇北建松隐寺后,镇以寺得名松隐。明初1384年,华严塔建成后,镇市日盛。民国以后,历来是乡、区、镇治所在地,街市屋宇,比较整齐。米行、糟坊、南杂、肉庄、茶馆、酒店及铁、木、竹器等前店后坊的手工业不下150家。1937年,日军入侵,烧杀掳掠,百年古镇,毁于一旦,从此市景萧条。1949年后,松隐(区)办事处曾设于此,以后,一直是乡(公社)、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世纪80年代镇上有两家县办工厂和纺织、液压泵分厂等7家乡办厂。生产的棉纱、坯布、服装、工艺品等,大部分销往东南亚和西欧一些国家和地区。商业集中在松溪街中段,全镇有国营、供销合作社、集体商业分公司、乡办及个体商店近百家。中心路上设有农贸市场。有中学、小学各一所,还有幼儿园、影剧场、卫生院等。80年代后陆续修建道路和新建居民新村。
现有松隐大街、松溪路、松隐中心路等镇区主要道路以及中心新村、松锦新苑等主要居住区。另有小学、中学、派出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镇北松隐禅寺内有华严塔。
松隐集镇华严塔
亭林
80年代亭林集镇
在区境东北部,亭林镇人民政府驻地。地境设复兴、中山、新建、寺平4个居委会。亭林古称“十二家埭”,为农村鱼米集市。南朝梁陈年间,著名地理学家,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隐此修《舆地志》。宅旁有林,人称“顾亭林宅”,亭林之名源此。唐以后已形成集镇,明清时已与奉贤的南桥、金山的张堰并称为浦南三大商业重镇。1949年,全镇有商店242家,其中万顺昌酱园和张义盛,茂昌泰南北杂货号为百年老店。1949年后陆续建立亭林供销社商业站、商业分公司。1978年以来,兴建大寺、新建、车站、和平和教工5个居民新村。1989年全镇有商业门市部116家,中山街为主要街道,商业兴盛,新楼林立。有食品、果品、饮食、副食品、服装、鞋帽、百货、医药、文化用品、五金交电等商业网点。近年已在集镇以北兴建亭林华城大型居住区。
亭林集镇古朴风韵
古称“亭林八景”的古迹,今存古松园、剔牙松和读书堆。剔牙松为元代文学家杨维祯手植,被誉为“江南第一松”。“读书堆”位于镇南,南朝顾野王在此修《舆地志》,今古迹尚存。清道光年间开设的三和德茶食店所产“关爷饼”,是亭林名产,以薄脆香甜著称,惜已停产。
亭林“江南第一松”照壁与顾野王读书堆遗址
集镇在清代属华亭县云间乡,1912年为华亭县亭林市,1929年为松江县十二(亭林)区,亭林分为亭南、亭北两镇。1946年,亭南、亭北合并为亭林镇。1949年10月成立亭林区,亭林为区辖镇。1957年撤区并乡,升为县属镇。1966年由松江县划归金山县。1993年亭林镇与亭新乡合并为新的亭林镇。2005年松隐镇、朱行镇并入,形成今天亭林行政镇的范围。
盛梓庙
位于区境东北角,亭林镇龙泉村境内。处松、金、奉三区交界地,运港出口处,东入叶榭塘、北通黄浦江,距亭林集镇约2.5公里。占地0.15平方公里。原名橙梓庙,以其地曾有橙梓庙得名。旧时盛梓庙(橙梓庙)香火颇盛,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有庙会,渐成集市。20世纪20年代,市面繁荣,商店聚集形成十字街,有棉布、百货、肉庄、豆腐店、油坊、碾米厂、酒馆、菜馆等。亭林警察局曾在此设分驻所。抗战时期,三次被日本侵略军纵火焚烧,七次遭土匪洗劫。日伪“清乡”时期,曾设“检问所”。1949年后,市面渐有恢复。1958年商业撤并网点,仅设总门市部1处。80年代有商店4家和村办五金、服装等厂。现为农村聚落。
烟墩头
80年代烟墩头集镇
位于区境东北部,亭林镇龙泉村境内。东靠龙泉港,金山铁路东侧。曾为龙泉村村委会驻地。据传清咸丰年间,清军在此残杀太平军,狼烟四起,人头成堆,因而得名。民国期间,集市较繁荣,有南杂、理发、茶馆、棺材店,还有米行、碾米厂等,共有店铺12家。1949年后大部分经商者弃商务农,镇市衰落。20世纪80年代有南杂、豆腐、茶馆店各1家,小学1所,另有环保、轧石厂各1家,有生产用房8幢,1114平方米。住屋46幢,6321平方米,其中二、三层楼房41幢,呈散落状。现地境为堆场。跨龙泉港有烟墩桥,北靠大亭公路,临近金山铁路亭林站。
金山铁路亭林站
朱行
80年代朱行集镇
位于区境中部,原朱行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距朱泾集镇20公里。地境现设有朱行、红叶、桥湾、恒信、恒顺、恒康等6个居委会。原名朱家行,以清光绪元年(1875年)朱姓在此开设米行,人称朱家行,沿袭成为镇名,1949年后改称朱行。民国初期镇上有碾米厂、棉百、南货店、茶馆、肉庄、典当、石灰行等20多家。1926年,有当地陈姓富户首倡建庙宇一座,选择农历八月十五为庙会,请戏班搭台公演3天,各地商贩云集镇上,四方乡民纷纷前来,烧香拜佛,热闹非凡,此俗一直延续到1949年,后镇上又增设竹器、打铁、铜匠、制伞、饮食业,还有酒厂、糠行等54家。到1987年镇上有国营店25家,集体24家、个体62家,街面经过几次翻建扩大,从原来老街长180米延伸到500米,街面拓宽到12米。20世纪70年代把全部街道翻建成混凝土路面。平房和破旧楼房几乎全部改建,底层为商店,上层为居民宿舍。朱行一条街为全镇商业中心,两旁商店林立,树木成荫。1986年曾获市文明商业一条街和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卫生集镇的称号。北部设有朱行中学、朱行中心小学,中部有乡卫生院、文化站,南部有供销社食品厂、丝织厂和县微型电机厂,西部为居民住宅区。
现今朱行集镇开乐大街
现有开乐大街、立新街、恒顺路等镇区主要道路以及红叶新村、广玉新村、恒信家园等主要居住区。另有中学、小学、派出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亭朱公路、朱漕公路、朱林路交汇于此,亭卫公路东部穿越,金山工业区大道在镇南经过。新泾塘纵贯全镇。
欢庵
位于区境东北部,金山工业区欢兴村境内。西南距朱行集镇3公里。形成于明代。据传山西布政使孙豫居此,其妻信佛,十分欢喜当地的一座庵堂,因而得名。以地处奉贤、金山交界,旧时商市活跃,有商铺30家,居民30多户。到清末民初,店铺又有增多,砖铺街面长100米、宽2米。1949年后亭林区欢庵乡人民政府曾设于此。20世纪80年代,供销合作社设欢庵分站,有五金交电、农药化肥、南杂百货、中西药店和理发饮食店等国营、集体、个体商店几十家。原有住屋48幢,4943平方米。现为农村聚落。西有欢娱寺,东有栅塘、俞泾塘。
漕泾
80年代漕泾集镇
位于区境东南部,漕泾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距朱泾集镇27公里。设有花园、建龙、绿地3个居委会。古名漕溪,出自河名,又因是运输漕粮水道,因名漕泾。地紧依海塘,汉代已有铸钱、冶铁、煮盐业。宋代后盐业大盛,为原浦、浦东二大盐场的连接点,盐商集于此而渐成集镇。明嘉靖以后,浦东盐场受海潮冲击坍毁入海后,盐渔并盛。14世纪初屡遭倭寇焚掠,镇从见龙桥西移100米(现址)。清乾隆初曾建华亭县丞署于此,咸丰十一年(1861年),毁于战乱。嘉靖三十三年,倭寇焚镇,损失甚大,后又逐渐恢复。商市以盐业为主,次为渔业。抗战期间米业颇盛,还有各类商店、油坊、铁木竹作坊、茶馆。每逢农历七月三十为集市,今废。20世纪80年代有长0.5公里的东西向主街中心街、工农南街、工农北街、新风街;有百货、棉布、鞋帽、服装、医药、收购站、粮店、五金交电、家具、茶馆等130多家店铺,集市贸易繁荣,机械制桶、制鞋、服装、电配、链轮厂分布在镇东、西两侧。
金山区烈士陵园
镇南有金山区烈士陵园;有上海地区仅存的古海岸遗址漕泾古冈身沙冈。朱漕与漕廊公路分别经过镇西和镇南。
阮巷
80年代阮巷集镇
位于区境东部,漕泾镇阮巷村境内,曾为阮巷村村委会驻地。西水塘穿镇而过,朱漕公路过境,东南距漕泾集镇5公里。占地0.05平方公里。古名阮溪。明洪武年间成镇,到清代时市容较为兴旺。乾隆《奉贤县志》载:“阮巷与华邑接壤,街道盘旋,市井栉比,居民200家,椎者耕,黠者贾,各行各业,熙熙攘攘颇称巨镇”。1945年,国民党地下松江县长钟灵部队火烧阮巷,中断闹市一片废墟。后市容又逐渐恢复。镇东有九龙庙,九月初九有庙会,今俱废。解放前夕,中共浦东工委领导的浙沪支队曾在此一带活动。原属奉贤县的西乡,1950年5月划入松江县。1966年随漕泾乡划入金山县。20世纪80年代镇上有信用分社、粮站、布店、南杂、茶馆等,集市贸易较盛;还设有印染、链轮厂。1985年,拓宽了朱漕公路,在阮巷过境,改变了陆上交通闭塞的状况。
改造后的阮巷集镇一角
2016年起,对阮巷老街实施改造工程,进行保护开发,新建门头、名牌、健身点,修整驳岸及加设栏杆、外墙白化以及道路改建、绿化等,阮巷书场修缮一新。在尽可能保护老街历史风貌和原生态文化的同时,改善本地居民的生活条件,留住本地居民,留住老街的民俗记忆。镇西原有金山铁路阮巷站,现改建为金山园区站。
西护塘
位于区境东部,漕泾镇护塘村境内,原为护塘村村委会驻地。南傍东海港,西靠龙泉港,漕廊公路过境。东距漕泾集镇2公里。占地0.06平方公里。古称磻溪。南宋后期,其地建有咸塘(里护塘),并形成集镇,名出于此。20世纪50年代曾为漕泾区和乡人民政府驻地。80年代有房屋30幢,以楼房为主,3000平方米;有南杂、饭店、茶馆、粮站;乡办砖瓦,村办棉纺、五金、轧石厂,还有小学,漕泾第一中学也设于镇内。镇东原有福田庵、建于唐代,今已废。现为农村聚落。有建材、电子科技等公司。
山阳
80年代山阳集镇
在区境东南部。原为山阳镇人民政府驻地。龙泉港纵流东部,红旗港横贯北部,西北距朱泾集镇25公里。地境设三新居委会。因集镇地处古柘山之阳,故名。清初成镇。自乾隆八年(1744年)至民国期间,镇上先后建成了启秀桥、秀龙桥、南阳桥、北阳桥,使镇街呈十字交错,除西街为条石街面外,其余3条均为砖街。沿街有房屋500多间,其中二层楼房107间。有店铺70余家及油坊、碾米厂3家和典当。1937年11月5日,日军入侵,全镇被烧毁房屋442间,自此商市一落千丈,1949年后才逐渐恢复。1955年拓宽龙泉港时,拆除了原4座桥梁,后重建北阳桥,新建了山阳大桥。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镇上5条街道,全部改建为混凝土街面。沿主街山新路两侧均为新建的二至四层的混合结构楼房。全镇商业网点大多设此。80年代全镇有住屋302幢,其中二层楼房107幢、三层楼房36幢、四五层各2幢,建筑面积30004平方米。其他用房109幢,建筑面积63093.04平方米。有乡广播站、文化中心、大礼堂、中学、小学、幼儿园、卫生院、银行、信用社、邮电所、派出所、税务所。还有县属金山晒图机厂、乡办印刷机械厂、新建切纸机械厂、丝绸工艺品厂、服装厂、自来水厂、汽车运输队、建筑工程公司等19家单位设在镇上。
山阳集镇老街近貌
1960年,在镇西约300米处,发掘出南阳港古文化遗址,获东周时代的网纹、米字夹沙绳蚊硬陶片,陶釜和扁足鼎残片。西临金山铁路和亭卫公路。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卫生服务中心等。
金山嘴
在区境东南部,山阳镇渔业村村委会驻地。南濒杭州湾,与大、小金山岛、浮山岛隔海相望。占地0.07平方公里。沪杭公路在镇南过境,西靠牌楼港。北距山阳集镇3公里。因海潮冲击海岸形成沙嘴,故名金山嘴。金山嘴为渔港,历史上渔业贸易兴盛。清末民初,仅渔行就有10多家。每逢渔汛,渔船进港,各地商贩云集。抗日战争前,全镇有商店作坊36家。1937年11月5日,遭日本侵略军焚掠,市面衰落,古迹风龙神庙、天后宫均付之一炬。但因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封锁吴淞口,此间一度成沪浙物资交流通道之一,“过塘行”林立,一时又畸形繁荣。1949年以后,渔业逐步兴盛,20世纪80年代达到顶峰,渔民富裕,新建楼房鳞次栉比,全镇有混合结构的二三层楼房160幢,平房27幢,建筑面积63426平方米;生产用房42幢,建筑面积5509平方米。80年代,沿南北向的镇街两侧设有医药、棉百、水产、食品、烟酒糖果、饮食、粮煤供应站等商业网点和农贸市场,还有信用社、邮电所、水文站、自来水厂、卫生所、中小学。
金山嘴老街一角
1996年,金山嘴海鲜一条街列为金山县滨海旅游开发项目。2011年,金山嘴老街修缮一新,新建观景台和海渔文化展览馆等,初步形成了具有海渔文化底蕴的集餐饮、观光、购物为一体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示范基地,被称为上海的最后一个渔村。
西门
80年代西门集镇
在区境南部,金山卫镇南部。曾为金卫乡人民政府驻地。黄姑塘、张泾河交汇于集镇,东与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相接,老卫清路横贯全镇。占地0.22平方公里。地境分属金山卫居委会和八一村。原为金山卫城西门外,故名。清代形成集镇,在金山卫城西门外新河(黄姑塘)北岸。1949年,有半商半农居民68户,200余人。20世纪60年代起,成为金卫乡治所在地,商市陆续发展。80年代镇分西门街、十字街区,新楼鳞次栉比。现有国营、集体商业门市部40余家,个体商铺38家,并有21个乡办企业,分布在镇东西两端。镇上水电供应来自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当时有房屋335幢,12.67万平方米;境内有金卫中学、小学、文化站、卫生院和敬老院等事业单位。今为农村聚落。
大石头
80年代大石头集镇
在区境南部,金山卫镇农建村境内,查山西麓。东倚松金公路,跨张泾河两侧,南距西门集镇3.5公里。占地0.039平方公里。相传旧有大石从查山顶滚下,传为山之足,因称其地为大石头。明、清期间,其地曾设驿站,清初称大石村,属仙山乡七保一区三十七图。民国时期,先后为查山、大石乡治。抗日战争前商市较盛,战后衰落。1949年后为大石乡人民政府驻地。20世纪80年代经济开放后,商市渐盛,有国营、集体商店14家,个体商铺8户,是原金卫乡北部的农副产品集散地。镇南有种、小学各一所。80年代有房屋64幢,1.15万平方米。
1972年在西侧山脚下发现古遗址,属马家浜文化晚期遗存。今为农村聚落,属农建村长春一组和二组。
美丽大石头
钱圩
80年代钱圩集镇
在区境南部,金山卫镇西北部。原为钱圩镇人民政府驻地。位于秦弯路两侧,东有沐沥港,西有新张泾,西北距朱泾集镇21公里。设有钱圩居委会。镇地四周环水,多圩田,钱姓殷富世居,因名钱家圩,后省称钱圩。清初成镇。捷步泾南梢将镇分成东西两处。一条东西向的砖街构成镇的中心。沿街房屋多为砖木结构的老式平房,间有两层低矮楼房。抗日战争前商市较盛,有棉布、百货、南杂、肉庄、茶馆等店铺30余家。抗日战争期间遭兵匪骚扰,商市萧条。抗战胜利后,稍有复苏,仍处凋敝之境。旧时,陆路交通不便,以水路为主。清末已有水上运输业。1912年镇上钱姓富户,置华丽游艇,并在上海外滩专设“钱家码头”。1920年该镇发生饥民抢粮事件,数百饥民将钱姓米行14万斤大米分光挑尽,声震县南部数乡。1927年镇上始设钱圩乡公所和金山县公安局第九分局。1935—1945年,钱圩称镇,镇公所设此。1949年后,对镇境东部进行了改造。新建了混合结构的二至四层楼房30幢,其中三层楼20幢。20世纪70年代起加快镇区建设,拓宽东街,改建为混凝土路面;新辟了南北向混凝土路面的建设路,北接张吕公路,设有公交停靠站,与东街成“卜”形。全镇的主要商业网点与农贸市场设此,西部今有老式民宅与零星店铺。80年代,境内有金山职校,钱圩中、小学,乡卫生院,银行,信用社,邮电所,派出所等单位;有金山五金铰链厂,乡服装厂、铸造厂、液压油缸厂、塑料厂、农机厂、自来水厂、砖瓦厂、建筑工程公司,还有粮油管理站,供销社竹木、煤炭供应站等单位分布在镇四周。
钱圩集镇钱商大街与顾观光墓
现有钱商大街、秦弯路、建元路、建圩路等镇区主要道路以及钱富新村、建元景苑等主要居住区。另有金山区精神卫生中心及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基础教育设施。镇内有晚清著名天文学家、医学家顾观光故居和顾观光墓。S19新卫高速、漕廊公路、金石南路经过。
八字桥
在区境南部,金山卫镇北部,八字村村委会驻地。处沐沥港北段侧,西距钱圩集镇2.9公里。面积0.01平方公里。旧时南北市梢各有木桥一座,呈“八”字状,镇由此得名。明清成镇。清光绪末年(1908年)金山县劝学所在此设“沐沥小学”。30年代初至40年代中,曾是八字,甪里乡公所驻地。南端木桥因年久失修,1936年由秦山高氏出资在原址改建石桥;北端木桥今毁。镇区由砖铺的南北街、河东街、河西街构成。沿街房屋多系砖木结构的平房,间有二层楼房。民国初年,商市较盛,有碾米厂、染坊、典当、木行、南杂、茶馆、肉庄、豆腐店、理发等20余家。尤以裴姓典当、木行为最盛,有“裴半镇”之称。1937年日军入侵,镇遭焚掠,商市日趋衰落。80年代,镇为南北街,系八字村委会驻地。有村合作医疗室、综合厂、粮食加工厂、水泥预制品场和代销店、茶馆、肉店以及个体饮食、理发等店10多家。西侧有八字小学和钱圩中心校校办厂金工车间。有混合结构的二、三层楼房30幢,平房5幢,4200平方米。生产用房10幢,1300平方米。今为八字村十二组农村聚落,刘建路穿镇而过。有汽车配件、五金配件等厂。
张堰
80年代张堰集镇中街
位于区境中部,张堰镇人民政府驻地。距朱泾集镇15公里。设有东风、富民、解放3个居委会。张堰历史上誉为“浦南首镇”。古称赤松里、张溪、留溪。据乾隆《金山县志》称:相传汉留侯张良从赤松子游,曾居于此,故名赤松里。唐代筑华亭十八堰,张泾堰设此,乃称张堰。明清商业兴旺,尤以米业为盛。《重辑张堰志》称:“牙行米市聚晨昏”。清光绪年间,镇上已有米业公所,宣统元年(1909年)年购销大米达18万余石。商业网络遍及松江、奉贤、平湖毗邻诸县市。抗日战争前有工商业户150家。1949年前,有273家。有开业于清道光年间的闻万泰酱园,咸丰年间的义泰烟纸店(后称世美烟糖食品店)光绪年间的蒋天佑国药店(后称张堰药店)和第一楼茶馆等百年老店。1989年,有各类商店145家,个体商业60余家。后在原集镇以南新建住宅区,形成新镇区。
今日张堰集镇新镇区鸟瞰
南社纪念馆(姚光故居)座落镇中,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张堰集镇在唐天宝十年(751年)属华亭县。唐末至元代,浦东场盐课司大使署设此。明代,镇上驻金山巡检司署,税课局。清初,曾先后分隶华亭和娄县。雍正四年(1726年),属金山县管辖,一度设金山分府。1912年,张堰设市,市公所设于花园浜(现花贤路西侧),辖张堰、廊下、钱圩、干巷4乡镇。1927年改称张堰乡,设行政局于镇。1929年,属第六区(张堰)管辖。1934年,改称第四区。并析张堰镇为留溪、钦明两镇。1946年,并留溪、钦明镇为张堰镇。1950年4月建张堰镇人民政府,隶张堰区。1951年4月升为县属镇。1958年属张堰公社管辖。1959年成立张堰公社市镇工作委员会,1961年10月恢复县属镇建制。1993年张堰镇与张堰乡合并设立新的张堰建制镇至今。
南社纪念馆
廊下
80年代廊下集镇
在区境中部偏南,为廊下镇人民政府驻地。地处沪浙交界,西濒惠高泾,漕廊、金廊、廊平3条公路交会处,北距朱泾集镇16公里。境地设有廊下居委会。明万历年间,御史大夫、礼部尚书姚景烨曾居此,后俗称姚家廊下,简称廊下。清末民初,商市颇盛,有糟坊、米行、药店、布店、染坊、南杂、肉庄、饭馆、理发、茶馆、铁铺等店铺140家。和康酱园产的“三伏晒油”一度行销南洋。1917年镇西市信孚碾米厂开业,商市更加繁荣。沿街房屋为砖木结构的二层老式楼房,间有平房,多系前店后宅。1937年日军入侵后,四次焚镇,房屋、商号付之一炬,商市衰落。至1949年,全镇仅存店铺35家。70年代,新建混合结构的二至四层楼房10多幢,在东南部建两个居民新村。80年代全镇有住宅120幢,混合结构的二三层楼房为多,建筑面积13702平方米;其他用房78幢,建筑面积87458平方米。相继拓宽了廊下大街,改建为混凝土路面,新辟了中部南北向混凝土路面的益民路,西部修建了砂石路面的新风路。沿大街店铺毗连,有棉百、五金交电、医药、粮油、烟糖、水产、肉类、水果、南杂、饮食、理发等商业网点。益民路为农贸集散地;新风路以个体饮食、服装业为主;西、北部为工厂区,有上海减速机械厂金山阀门分厂、上海石化廊下弹力丝联营厂、上海宜华制衣有限公司、制氧厂、自来水厂、机械厂、碾米厂、丝毯厂、服装厂等乡办工厂,还有文化站、影剧场、溜冰场、中学、小学、幼儿园、卫生院、银行、邮电所、派出所等单位。90年代以来,漕廊公路北侧开发新住宅,集镇扩张至陈家浜以北,新建有五六层楼房近20幢。
廊下新貌
现漕廊公路以南为老镇区,以北为新建住宅区。金廊公路以西为工业区,有制衣、工艺品、环保设备、汽修等公司;西临廊下郊野公园,是上海首家开园并以“生态、生产、生活”为主题,以“农村、 农业、农民”为核心,集现代农业、科普教育、文化体验、旅游休闲于一体的“主题农场”型郊野公园。
邱移庙
80年代邱移庙集镇
在区境中部偏南,廊下镇中民村村委会驻地。西傍六里塘,北靠景邱公路,东南距廊下集镇5.25公里。面积0.1平方公里。清末,六里塘西有庙,因香火日衰,当家和尚俗姓邱,化缘集资,将庙移至河东,因名邱移庙。后渐成集镇,镇以庙名。1930年,为集镇发展鼎盛期,开设茧行、碾米厂、米行、药店、南杂、茶馆等店铺20余家。镇地周围多桑园,蚕业一度兴盛。抗日战争时期,由盛转衰。1949年后,廊下供销社在此设分站,商业网点逐年增多。1980年将原砖块街面,翻建成混凝土路面。1981年邱移大桥落成,日趋繁荣。20世纪80年代内有百货、五金、生产资料、食品、饮食、烟塘、茶馆、理发等商业网点;沿街房屋以砖木结构的平房为主,有混合结构的楼房3幢,3310平方米,其它用房7778平方米;廊下第三服装厂信用社设此。现划入廊下郊野公园境内,为中民村五组农村聚落。西有古银杏树1棵,为区级保护古树。
吕巷
80年代吕巷集镇老街一景
位于区境中部,吕巷镇人民政府驻地。地境设吕巷居委会。古名璜溪,元代名士吕良佐居此,后改名吕巷。为区内古镇之一。集镇地处区境南北交通要道。金张公路、田阳路在镇东交汇,惠高泾、沥渎河(吕巷市河)在镇中纵横交叉,历来盛产大米、油菜籽,蚕桑业也较发达;商业繁荣,闹市区原在市河南,明嘉靖年间,倭寇焚烧吕巷镇,受到严重破坏,商市转移到北街。民国初期,商业较兴旺,米业尤盛,全镇有正大、公大、协大裕大等米行十多家。1946年全镇226家商号中有粮米行47家,为区境西南和沪浙边境农副产品和工业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1989年,全镇有供销商业70家,个体商业90家。
今日吕巷集镇寿带桥
镇东、西分别存有建于宋代的玉秀桥(观音桥)和寿带桥(油车桥),并有600多年的古银杏树。
吕巷集镇清初属华亭县,顺治十三年(1646年)为娄县境,雍正四年(1726年)隶金山县,属胥浦乡四保、五保。1912年为吕巷乡,1929年改为区建制。1948年改为镇建制。1949年后并廊下乡建吕巷区,区人民政府设吕巷镇。1957年撤区,析为廊下、吕巷两乡。1958年为吕巷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建制。1986年2月改为镇管村建制,境域不变。2005年3月干巷镇并入,形成现今吕巷行政镇范围。
干巷
80年代干巷集镇
位于区境中部,吕巷镇中部。原干巷镇人民政府驻地。街区沿沈泾呈东西向条状分布,西距朱泾集镇14公里。面积约0.27平方公里。地境设干巷居委会。相传春秋时干将曾居此,得名干将里;又传元代干姓居此,因名干溪,后称今名。据嘉庆《干巷志》载,镇之初在溪南,后发展于溪北。清代商市尤盛。1929—1934年曾是金山县第四区区公所驻地。抗战初,遭日军焚烧,镇上所剩房屋、商号无几。抗战胜利后,工商业逐渐复苏,至1948年有米厂、米店26家以及各类店铺共143家。1949年后,房屋以砖木结构平房为主。20世纪70年代拆除了西部部分平房,改建为混合结构的二至三层楼房。80年代全镇有住屋123幢,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其它用房50幢,建筑面积1.81万平方米。同时将长1200米,宽2—3米砖街,改建为混凝土街,街西段已拓宽至3—5米。新辟了南北向两条街道。当时全镇40多个商业网点,1个农贸市场分布在西街与人民路相交呈“T”形处,东街为住宅区;境内有成人中等技术学校、中小学、幼儿园各1所,文化站、影剧场、卫生院、银行、信用社、税务所,以及汽车配件、皮鞋、纺织、工艺品、塑料制品、自来水、粮饲加工等厂。
车镜公园一角
历史上多寺庵,据清乾隆《金山县志》载,有永寿道院、西来庵、慧海庵、小普陀,多毁于清代和抗战期间战火。集镇内多百年古树,原有古银杏树8棵,今存5棵,其中最高树龄有700余年,属市级保护古树名木。现有兰亭街、汇丰大街、荣昌路、红光路等镇区主要道路以及新溪新村、汇丰馨苑、乡间艺墅、蓝滨嘉苑等主要居住区。另有公园、小学、中学、派出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镇北有工业区和生态林。当地“小白龙”、“白龙糕”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金张公路、朱吕公路穿越,S19新卫高速西部经过。
兴塔
80年代兴塔集镇
在区境西部,枫泾镇东部。原兴塔镇人民政府驻地。地处面杖港两侧,东距朱泾集镇9公里。镇境东西向呈长方形,长约1公里,面积0.5平方公里。地境设有兴塔居委会。宋代曾建兴塔禅寺,清乾隆年间形成乡村集镇,得名兴塔。主街处面杖港北,长约100米,宽约3米,为砖铺街面。中部有数幢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和平房,大多为前店后宅,有药店、杂货店、肉庄、豆腐店、酒馆、茶馆、理发店等。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为防倭寇,镇北曾设兴塔汛。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曹姓创办蒙养学堂(兴塔中心小学前身)。至抗日战争前夕,全镇有各类店铺30余家。日军入侵,三次焚烧,50余间民房店铺被毁。抗战胜利后,商市略有恢复。20世纪70年代初,商市逐步向面杖港南发展。60年代至80年代中,相继改建了老街,建长480米、宽5—13米的混凝土街道。新辟了南部东西向混凝土路面的黄泥浜路,中部南北向混凝土路面的黄泥浜路,中部南北向混凝土路面的镇北路。中部新建了混合结构的四层楼房1幢、三层楼房4幢、二层楼房5幢的商业用房,南部新建了1个居民新村,商业网点集中在中部,有五金交电、针织棉百、医药、食品、饮食、烟酒糖果等及农贸市场。80年代,镇区东部有乡轻工机械厂、粮食加工厂,西部有化工厂、金山机械设备厂、轧煤厂、村办石板场。南部有农业仪器设备厂、自来水厂、建筑工程公司,还有乡文化教育科技中心、影剧场,中小学、幼儿园、卫生院、敬老院、银行、信用社、邮电所、派出所。
兴塔集镇沿河新建民居
现有兴福利路、白象路等镇区主要道路以及兴塔新苑、玫瑰兴苑等主要居住区,另有小学、中学、派出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南侧有工业园区。320国道亭枫公路、兴新公路穿越。
下坊渡
80年代下坊渡集镇
在区境西部,枫泾镇东南角,下坊村境内。原为下坊村村委会驻地。集镇处大茫塘南北两岸,西北距兴塔集镇4公里。面积0.15平方公里。传说夏禹治水,置舫设渡于此,得名夏舫渡,后以谐音习称下坊渡。清末有渡口,1929年建木桥撤渡,1968年改建为混凝土桥。清代成镇。街道狭长,为青砖街面。1949年前,有布店、杂货店、小酒馆、茶馆、理发店等。1983年南街改建为混凝土街面,东西长150米,宽4米。1984年铺筑了南北向砂石路,长60米,宽4米。时有棉百、药店、杂货店、肉店等8家及个体店铺11家,大部分集中在南街;有住屋22幢,其中二层混合结构的楼房11幢,2314平方米;西部有下坊村五金厂、水泵厂,以及小学、幼儿园等。现为下坊村三组农村聚落。大茫塘北岸有机械厂。
枫泾
80年代枫泾集镇南栅
在区境西部,枫泾镇人民政府驻地。地境设有和平、新枫、友好、枫阳、白牛5个居委会。古名白牛村。清《枫泾小志》载:宋进士陈舜俞曾隐居于此,人仰其清风亮节,改称清风泾,又称风泾。又因其地多荷花池,别名芙蓉镇。宋嘉熙《华亭学田碑》始称枫泾。
枫泾集镇一角
枫泾为浦南古镇,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南栅建仁济道院,唐太和年间,在西庵场建妙常庵,附近形成聚落,并逐步形成集市。枫泾为江浙交界的商业重镇。历史上一直为金山、嘉善、平湖、松江、青浦五县通道和物资交流中心。元设白牛务,已有商铺200余家。明洪武年间改为税课局,商贾汇集,市场兴旺,为华亭县西部,嘉善县东部繁华之地。明清时,松江府是全国棉纺织手工业基重地,而枫泾镇又是松江府棉纺织手工业中心之一。当时枫泾商业主要集中在南镇钧桥(今属嘉善县)至界河桥一带约800米长的街面,商铺和民宅鳞次栉比,有布庄上百家、染坊、踹坊等商贾应运而生。同时以棉纺织手工业为中心,带动了百业兴旺。当时有南北杂货、果品银楼、典当、百货、茶馆、饭店等300多家。枫泾土布一度销往东南沿海各省及南洋诸地,有“收不尽魏塘纱,卖不完枫泾布”之誉。并形成枫泾三大土特产:丁义兴的“枫泾丁蹄”,夏隆顺的“天香豆腐干”,戚协兴的“状元糕”。清宣统二年(1910年),“枫泾丁蹄”获南洋劝业会银质奖,后又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与清军在枫泾交战,大批房屋被焚,南镇商市衰落。1937年抗战爆发,日本侵略军大肆焚镇,房屋被毁2700余间,长500多米的南栅街成为废墟,仅剩圣堂弄至南丰桥间的10余幢楼房。20世纪40年代初,商业略有复苏,商业中心移向北镇,中大街、北栅街(今北大街)、东下塘(今生产街)商店林立。1945年统计,全镇有各类商店329家。1949年后,松江县粮食、土产、百货三大公司在镇上设分支机构,并设银行营业所。1989年有以国营和集体商业为主的各类门市部104家,个体摊贩多户。2004年4月,以集镇为母体的枫泾古镇旅游景区开放,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和“新沪上八景”之一。
枫泾东区火政会
现有金圃宅第、三百园、枫溪长廊、丁聪漫画陈列馆、程十发祖居、人民公社旧址、东区火政会、朱学范故居等十余个知名景点。
枫泾集镇于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建白牛镇。明代改称枫泾镇。明宣德五年(1430年)镇以界河分南北两镇。南部属今浙江省嘉善县,北部为江苏省松江县所辖。民国期间,嘉善县枫泾区,镇公所驻南镇圣堂庙内。松江县枫泾区,镇公所设北镇城隍庙西侧。1949年后,枫泾北镇人民政府设在北栅北寺桥南首(原中草药收购站),枫泾区政府在东栅城隍庙西侧;枫泾南镇人民政府设在南大街圣堂桥堍丁宅。1951年3月,南北镇合并,归属松江县。镇人民政府迁界河桥姚七房宅。1957年撤区,成为松江县直辖镇。1966年10月,由松江县划归金山县。1993年12月枫泾镇、枫围乡合并设立新的枫泾行政镇。2005年3月,兴塔镇并入,形成今日范围。同年9月,枫泾镇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枫泾集镇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