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条早苗
天正十年局势图
天正十年(1582年)六月二日,即将统一天下的织田信长夜宿本能寺之时,遭到了家臣明智光秀的袭击,被逼自尽。随后,明智光秀被织田家的四国军团以及从西国地区返回的羽柴势合力击败,战败身亡。
然而,明智光秀为何在这个时间点突然反叛呢?一直以来民间都有着各种传言,真相似乎随着明智光秀的迅速败亡,从而遭到了掩埋。要说小说的戏剧性,在于作者对戏剧冲突、高潮故事的妥当安排,那么历史的戏剧性,就在于蝴蝶效应,与万万没想到……今天开始,早苗就和大家简单地讨论讨论本能寺之变的发生与谜团。
土岐明智氏
通常来说,明智光秀的出身被视为是美浓国土岐氏的支流明智氏,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才会有在本能寺之变前,明智光秀与连歌师里村绍巴的连歌里,出现土岐氏欲取得天下的谐音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的可信度其实和出租车司机给你大谈美帝阴谋论的可信度差不多。
土岐明智氏系图
土岐氏是美浓国的源氏名门,自平安时代起就在美浓国土岐郡安家落户,遂以土岐为苗字,日本进入南北朝以后,土岐氏跟随足利尊氏南征北战,土岐赖贞也从足利尊氏处获得了美浓守护的职役,到了三代土岐赖康时,土岐氏的领国更是增加了尾张国、伊势国三国,牢牢掌握着东海道、东山道上洛的三个分国,将东西日本切割开来。土岐氏的显赫,衍生出了许多土岐氏的支流,例如明智氏、石谷氏、蜂屋氏、池田氏等等,这些支流与各地守护的庶流一样,在室町幕府时期是幕府将军奉公众的主要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美浓国被称为“明智”的地方有两个,一个在可儿郡,另一个在惠那郡,惠那郡是美浓国名门远山氏的领地,因而惠那郡的明智氏实际上是远山氏的支流。一般认为可儿郡的明智,才是土岐明智氏的根据地。而按照《续群书类从》中收录的《明智系图》来看,在室町幕府建立之后,守护土岐赖贞之孙土岐赖重受领土岐郡(误,土岐郡并无此地)明智乡,因而以明智为苗字。土岐赖重以下传了七代以后,在文龟二年(1502年)时,第八代土岐赖尚因为嫡子土岐赖典不孝,与父亲敌对,被土岐赖尚剥夺了继承权,领地全部传给了弟弟土岐赖明,而这个被剥夺继承权的土岐赖典,其孙子就是明智光秀。按照《宽政重修诸家谱》的记录,弟弟土岐赖明的后裔曾因为明智光秀是叛徒的缘故,一度改苗字为外祖父家的菅沼氏,出仕德川家康,后来方才复姓土岐氏,在江户时代成为了上野国沼田藩的藩主。
然而,从《明智系图》去考证,却发现并没有切实的证据表明明智系图中的这支土岐氏曾经受领过可儿郡的明智乡,文龟二年土岐赖尚让渡给土岐赖明的土地中,能确定的也仅有土岐郡的妻木村、笠原村、驮智村半村、细野村半村,因而这份系图的真伪,又有待考证。
明智光秀的出身
明智光秀
根据《美浓国诸旧记》与《明智军记》中的记录,明智光秀之父明智光纲去世后,明智光秀继承了家督,领有明智城,而叔父明智光安则作为其后见人。不过,弘治二年(1556年),美浓国的国主斋藤道三与斋藤义龙父子敌对,明智光秀、明智光安从属于斋藤道三的一方。长良川合战以后,斋藤道三战死,明智城也遭到了斋藤义龙的追讨,八月,斋藤义龙派出了三千军势将明智城围得水泄不通,相比之下城内的守军仅有三百八十人。到了九月,寡不敌众的明智城宣告城破,明智光秀的叔父明智光安、明智光久均在城内战死。明智光秀原本也准备一起战死,却被叔父阻止,明智光安将自己以及弟弟的儿子托付给了明智光秀后,让明智光秀逃出城,以便日后复兴明智家。
可以看出,在军记物里,明智光秀是土岐明智氏的嫡流,领有美浓国的明智城,在长良川合战后才丢失了领地成为浪人。不过这样一来,便与之前的《明智系图》有了很大的出入了。
现如今,有记载明智光秀出身的史料,如上文提到的《续群书类从·明智系图》、还有《续群书类从·土岐系图》、《系图纂要·明智系图》、《尊卑分脉·土岐系图》、《美浓明细记·土岐系图》、《明智氏一族宫城家相传系图书》、《美浓国诸旧记》、《明智军记》等等,虽然对明智光秀父祖的记录有所不同,例如明智光秀的父亲就有明智光国、明智光隆、明智光纲等多个名字,但是却都记载了明智光秀是土岐明智氏出身。
然而,真的是如此么?上述的这些史料,均成书于江户时代,若是从一次史料里来看,战国时代的明智光秀仿佛是横空出世一般,其父亲的事迹不详,均没有在当时活动的书信记录。也就是说,除了明智光秀的前半生,其父亲的动向也其实也是个谜团,并没有实质性的证据证明明智光秀是土岐明智氏的出身。
奉公众的组成
在《续群书类从》所收录的《立入左京亮入道隆佐记》里提到:“(明智是)美浓国的住人土岐的随分众也。明智十兵卫尉,受到上样(织田信长)的赏识,成为了惟任日向守。”立入左京亮即立入宗继,是与明智光秀同年代的人,但是这本《立入宗继了入道隆佐记》却是其子孙编纂的,虽然参考了祖先的记录,但是依然是后世的史料。在同书中,还记录了一件事:“根据信长的朱印状,惟任日向守获得了丹波一国的领地。简直是前代都没有听说过的幸运的大将。”按照该书前文所述,明智光秀是美浓土岐氏的随分众,这说明光秀是有一定地位的土岐氏庶流出身,但是后文却说明智光秀受封丹波一国是“前代都没有听说过”的事,这就有些矛盾了。土岐氏自室町时代以来就代代相传美浓国的守护,鼎盛时期甚至领有三国的领地,明智光秀要是土岐氏后裔,领有一国之地其实也不算什么,怎么会是“前代都没有听说过”呢?因而,立入宗继本人可能并不知晓明智光秀的具体出身,只是听闻其是土岐明智氏的后裔,所以在后来才会对出身不明的明智光秀也能在织田信长手下领有一国感到诧异。
除了美浓国在地的土岐明智氏以外,室町幕府的奉公众里,也有一支出仕幕府将军成为奉公众的土岐明智氏,在《文安年中御番帐》中,幕府奉公众的外样众名单里有着一位“土岐明智中务少辅”。外样众在幕府奉公众里算是家格比较高的武士,然而在《永禄六年诸役人附》中记录的出仕幕府的人员之中,却有一个以明智为苗字的武士,被划分在了“足轻众”里。这份《永禄六年诸役人附》其实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作成于十三代幕府将军足利义辉时期,下半部分作成于永禄十年至永禄十一年,而叫“明智”的足轻众正是出现在该文件的下半部分。这位明智仁兄是否就是明智光秀不得而知,但是明显他也是幕府将军的家臣,然而在室町幕府中期至战国时代初期还处于奉公众中上层“外样众”的明智,为何会沦落到“足轻众”呢?真相并不明确,但是也不排除这个“明智”与先前的外样众土岐明智氏没有关系的可能,可能只是另外的以明智为苗字的武士,或者是奉公众里的土岐明智氏绝嗣,被其他地位较低的武士继承,也不无可能。
细川藤孝
路易斯·弗洛伊斯在天正十年(1582年)追加的《耶稣会日本年报》里,提到明智光秀的出身是“低贱的步卒”、“(明智光秀)并非高贵出身,在信长治世初期,不过是侍奉公方大人(幕府将军)家臣里一称为兵部太辅(细川藤孝)的贵人(的家臣)”。而《当代记》中记载,明智光秀原本是个“没有家来、连朝夕的饮食都成问题”的人。另外在一本名为《校合杂记》的逸话合集中,说光秀是“细川藤孝的家臣,但是并非是骑马的上级武士,而是个身份地位的步卒,转仕织田信长以后,明智光秀依旧是从步卒做起”。
不过,按照明智光秀自己的说法,其先祖曾经因为追随过足利尊氏而被封赏领地,后来他们家却失去了这些土地(《戒和上昔今禄》),并且《明智光秀家中军法》里也有这么一句话:“(信长)将像沉沦的瓦砾一样的我登用,并让我率领莫大的军势”,从这些话来看,明智光秀的祖先似乎是有一定的领地的,并非杂兵出身。在战国时代光秀一家失去了领地,成为了没落的浪人,后来被织田信长登用,方才摆脱了困境。
明智光秀出身,大致便是以上几种说法,即美浓土岐明智氏、奉公众明智氏、来路不明冒认或继承明智氏的武士……如果想要确认明智光秀真正的出身,还得等待学界发掘更多的史料了。
织田家的西国侵攻
西国侵攻
织田信长起家于尾张国,逐步成为了天下人,在本能寺之变前夕,关东的北条、佐竹、东北的伊达、九州的大友、岛津均与织田家交好或直接臣服于织田信长。而与织田家不和的势力,在武田家灭亡以后,仅剩下风中残烛一般的毛利、上杉以及掀不起风浪的长宗我部、动向不明的龙造寺等等。从织田信长对武田氏领国的再编来看,即便上述的大名们都降服于织田信长,也还是会像后来的丰臣秀吉那样,对诸位大名的领地重新进行规划与转封。然而,这些推测,都因为本能寺之变的发生,而变成了一个未知数。
本能寺之变前夕,最大地影响了织田信长动向的便是西国的毛利家了。毛利家原本一直都和织田信长交好,直到两家的领地接壤以后,迅速进入了敌对的状态。天正五年(1577年)十月,羽柴秀吉被织田信长提拔为中国军团的总大将,开始朝着西国进军。不过,此时的织田信长依旧是敌人众多,不想陷入多线作战的织田信长仍旧与毛利家进行着和谈工作。
天正七年(1579年),羽柴秀吉调略了毛利家麾下的大名宇喜多直家,这使得毛利家与织田家的势力在西国发生了变化,原本占据优势的毛利家开始陷入下风,甚至处于劣势。宇喜多直家的离反导致了织田家与毛利家和谈的进展受阻,因此擅自做主的羽柴秀吉受到了织田信长的责骂。到天正八年时,丹羽长秀等人仍旧在织田信长的示意下与毛利家进行和谈对话,但是依旧没有成功,不过毛利家在这个时候开始,在西国的军事行动也不再是举着打倒信长的旗帜,而是讨伐一些诸如宇喜多家等离反毛利家的势力,这也是毛利家为了将来与信长谈判时,能够有更多的筹码而做的准备。
羽柴秀吉
在对毛利家的政策依旧以和谈为主的期间,织田家并未对这些势力做出支援,尤其是夹在毛利家与织田家中间的宇喜多家,直接遭受到了毛利军的猛攻,历经数年的战争使得独力对抗毛利家的宇喜多家接近崩溃边缘。好在天正九年(1581年)时,羽柴秀吉攻下了因幡国的鸟取城,织田家在西国取得了优势。于是,天正九年十二月,羽柴秀吉向织田信长发出了出阵中国驰援宇喜多家的请求,随后织田信长便决定在次年秋天出阵,全面讨伐毛利家。同时,织田信长还与岛津家联系,岛津义久也答应在信长的调停下停止与大友宗麟的战争,并与大友家一同自西边向毛利家发起攻击。此时因为关东北条家的臣服,使得在对武田家、上杉家的战争中,织田家也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织田家与毛利家的和谈就显得没那么有必要了。
然而,天正十年(1582年)正月,一直卧病在床的宇喜多直家病逝。二月,士气低落的宇喜多军在备前国的儿岛被毛利军击败,情况变得危急起来。此时已然无法等待到秋天了,织田家要是再不出兵,只怕宇喜多家的领地会被毛利家侵蚀干净。于是,织田信长便命令羽柴秀吉率军两万于四月出阵,侵入毛利家与宇喜多家交战的前线地区备中国。
为了对应织田军的来袭,毛利家也在两军前线的城池发起了普请,修缮城池。然而,羽柴秀吉的军势来势汹汹,四月二十五日羽柴军攻陷冠山城,五月二日攻陷宫路山城,五月七日,羽柴军包围了清水宗治防守的备中高松城。
水淹备中高松城
此时的备中高松城有着五千人的守军,在包围高松城以后,羽柴秀吉决定对该城采取水攻。通常来说,很多人都以秀吉擅长围城战来作为水淹高松城的理由,实际上此时的羽柴秀吉之所以采取耗费时间的水攻,不光光是想要攻陷高松城,而是想消耗守军军粮,同时引诱毛利军出阵救援高松城。羽柴势只不过是织田家为了救援宇喜多家临时派出的先阵部队而已,一旦毛利军本队前来,织田信长也会率领大军出阵,与毛利家决战。果然,五月二十二日毛利军的总大将毛利辉元率军在距离备中高松城约30千米的猿挂城布阵,这正是织田家想要看到的结果。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织田信长准备像征伐甲斐一样,亲自出阵消灭毛利家这个大敌。
信长的动向
天正十年(1582年)二月,武田家的重臣木曾义政与穴山梅雪相继背叛了武田胜赖,随后织田军对武田家发起了总攻。三月十一日,武田胜赖在天目山自尽身亡,领地遍及东山道、东海道、北关东的盛极一时的战国大名武田氏正式宣告灭亡。
武田胜赖
即便是在穴山梅雪、木曾义政反叛后武田家仍然有着辽阔的领地,然而谁也没有料到武田家竟然如此迅速地败亡了,于是乎,织田信长在武田氏遗领安插了美浓兼山城城主森长可、伊势长岛的泷川一益等心腹家臣,而这些领地在安土城周围的家臣前往武田氏遗领,也导致了后来本能寺之变发生时他们没能及时赶上救援以及对光秀的讨伐战。
五月十五日,德川家康与穴山梅雪一同前往安土城觐见织田信长,而明智光秀则负责招待德川家康一行人。就在这个期间,羽柴秀吉自备中高松城的前线发来了毛利辉元、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已经出阵的消息,在《信长公记》有着如下的记载:
“信长公听闻了这个报告,说:‘这次双方互相出阵,是上天赐予我的好机会,我亲自出阵后,应该能将中国诸将悉数讨伐,平定到九州为止的领地。’随后,信长派遣堀久太郎(秀政)前往秀吉处作为使者传达命令。另外命令惟任日向守(明智光秀)、长冈与一郎(细川忠兴)、池田胜三郎(池田恒兴)、盐河吉太夫、高山右近、中川濑兵卫(清秀)作为先阵出阵,解除现在负责的任务。
五月十七日,惟任日向守从安土城返回了坂本城,其他人也同样返回了自家领地,做好出阵的准备。”
五月二十九日,织田信长在安土城留下了一部分近江众与马廻众以后,率领着二、三十人的小姓上洛,进入了京都的本能寺之中。
织田信长
本能寺名为寺院,实际上当时已经没有僧人了,而是被改造成了织田信长在京都的御所,四周也有简易的堀与石垣等防御设施,但是毕竟不同于真正的城池。在桶狭间合战时,今川义元因为布阵过于分散,导致织田军与今川军本阵遭遇后,今川军的其余军势来不及驰援,战败身死。自这次合战以后,织田信长一直都非常小心,很少有让自己与大部队脱离的情况,在长筱合战前夕,织田信长甚至三度变换本阵,与大军一同移动。
然而,大概是因为天下统一在即导致松懈,亦或者织田信长此次准备出阵西国途径的都是自己的领地腹地,因而织田信长这次上洛并没有携带军势,同时一些能够与明智光秀抗衡的家臣也都被信长派往东国或者回到自己的领国准备出阵西国的事宜。
六月一日(日本旧历没有五月三十日),本能寺之变的前一日,此时距离本能寺之变不足二十四小时,《信长公记》对这天并没有留下详细的记录,但是在公卿劝修寺晴丰的日记《晴丰公记》中却有记录当天许多公卿以及亲王的使者拜访了织田信长,献上了许多礼品,一方面祝贺信长讨灭了武田胜赖,另一方面预祝织田信长出阵西国马到成功。而山科言继的日记《言经卿记》中,也记载着除了吉田兼见以外,约有四十名公卿拜访了织田信长,同时信长还在本能寺召开了茶会。
进军!本能寺
“六月一日夜里,丹波国龟山城的惟任日向守光秀起了逆心,与明智左马助、明智次右卫门、藤田传五、斋藤内藏佐、三泽昌兵卫等商议以后,决定讨伐信长,成为天下之主。”——《信长公记》
在《信长公记》中记载的明智左马助实际上一次史料中并无此人,应当指的是明智弥平次秀满,不过因为《信长公记》的误记,以及后来创作于《信长公记》基础上的《甫庵信长记》的沿用,导致明智秀满在后世反而以明智左马助闻名。
明智秀满
按照《信长公记》的记载,明智军的动向是这样的:
“原本应该自丹波龟山城出阵,越过三草山,前往西国,但是在三草山时,明智光秀突然下令全军调转方向,向东登上老山,自山崎朝着摄津国进军,同时命令先前与自己密谋杀害织田信长的明智秀满、斋藤利三等人作为先阵。
六月一日夜里,明智军登上老山,右侧是山崎天神马场到摄津国街道的路线,左侧是直接前往京都的道路。在这时,明智军从左侧进军,越过桂川时,已经天明。”
此时明智军的人数,通常以《角川太阁记》中记载的一万三千人为通说,在《角川太阁记》中,明智光秀向部下说明,京都的森乱丸(森兰丸)传达了信长的命令,说信长想要检阅军队,因而才改道上洛。在进军途中,明智光秀骑马亲自巡视军队,询问家臣斋藤利三:“我军人数有多少。”而斋藤利三回答说:“人数合计一万三千。”此事是否是《角川太阁记》的创作,无法查证。另外,在弗洛伊斯当年所写的《耶稣会日本年报》中,记载着明智军的人数为三万人,而羽柴秀吉的御伽众大村由己奉秀吉之命写作的《惟任退治记》里则记载着两万余骑。
明智光秀领地有近江国志贺郡以及丹波国一国,按照后来检地的石高计算也约有三十万石左右,同样在太田牛一所写的《太阁样军记之内》中记录明智光秀麾下有着一万人的军队,因而明智光秀所能动员的军队达到一万人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明智光秀的与力大名细川藤孝、筒井顺庆等人均未加势明智军,因而明智军的人数也不会太多。
明智军进军路线图
近年来,比较受到关注的一份由本能寺之变时明智军中的一名叫本城惣右卫门的丹波国武士,在宽永十七年(1640年)所写的回忆录《本城惣右卫门觉书》中所述:
“那时候,太阁大人(秀吉)在备中与辉元殿(毛利辉元)交战,而明智则作为援军出阵。然而朝着山崎进军实属意外,应该是想要上京。我以为是因为家康大人上洛的缘故,要去讨伐德川家康,并不知道是要去本能寺。”
虽然有人提出,本城惣右卫门的想法从侧面可以看出织田信长残忍刻薄的一面,实际上并不能这样理解。从后文来看,本城惣右卫门在进军时是直接排除了造反的可能性的,因而在这样先入为主的理解下,趁着夜色偷偷摸摸进军京都的唯一合理解释就是讨伐德川家康了。不过本城惣右卫门身为下级武士,并不知晓德川家康早在五月二十六日就已经离开了京都,此时正逗留在堺。同理,即便《角川太阁记》里明智光秀给部下做的阅兵解释是真事,本城惣右卫门这样地位的士卒也没有机会获知。
明智光秀之所以对士卒隐瞒进军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在进军途中出现士卒逃亡的现象。另外在《角川太阁记》里记载,明智军行军过程中,遇到了东寺的二三十个早起前往农田种瓜的农民,农民们看见全副武装的武士在进军,吓得四处逃散,为了防止有人泄密军队动向,明智光秀的家臣天野源右卫门将这些农民悉数杀害。
(未完待续……)
欢迎大家关注本头条号“指尖看日本”,同时本号招募日本历史、文化、时事趣闻写手,详情私信本账号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