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1977年,张艾嘉与林青霞合作出演《金玉良缘红楼梦》,一个林妹妹一个宝哥哥,CP感令人唏嘘;1999年,张艾嘉导演编剧《心动》,金城武、梁咏琪、莫文蔚贡献了最好最走心的演技;2011年,张艾嘉和范冰冰主演《观音山》,同时提名东京国际电影节,张艾嘉惜败。
最近,张艾嘉导演、主演的《相爱相亲》院线正在上,毫不意外,口碑爆棚,票房扑街,仅仅才过1000万。作为一部获得包括本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在内的多项提名的佳片,这样的命运令人唏嘘,观众们的整体观影水准什么时候能多拔高一点呢。
了解到张艾嘉是一个巧合,多是去翻口口相传的好片,或想了解所喜欢演员的过去,却发现要不是导演、要不是女主角、要不就是让人印象的友情客串,每一个身份塑造得不够夺目却也不容忽视,就那么不声不响就走进了我的心里。
迄今为止,张艾嘉的作品,看过而让我印象深刻的,有《金玉良缘红楼梦》《阿郎的故事》《八两金》《心动》《20,30,40》《生日快乐》《少女小渔》《华丽上班族》,还有让我真正为她的表演称赞的《观音山》。
每一部作品单拎出来,都可以长篇大论分析一通。作为导演、演员、编剧、歌手、制片人等多重身份的代表,她都尊重并认清自己的地位,做就要做好,“演好戏,拍好片,做好人”,我觉得张艾嘉老师是做到了的。
当然,她做得又总差了一点,具体差在哪里,大概就是我要表达的“扮演的违和”吧。
“心动”的开始 自持的落幕
初识张艾嘉,是因为她1999年导演并参演的电影《心动》。后来才知道,这部电影让张艾嘉提名了第1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并斩获了最佳编剧奖。所以说,张艾嘉导演编剧的“光环”,早已被业内公认许久,且是“顶尖”级别的认可。
电影是关于初恋的故事,“相爱又错失”,拍得不落俗套又挑战“出格”,加入了同性迷恋的情节又浅尝辄止,追悔错过而犯错又不加以批判,讲好故事又能把握好边界,她实在是厉害。
讲故事的导演张艾嘉同时是电影中身临其境的旁观者,不,应该也算是当事者,构建了一种纪录片式的纪实感,娓娓道来且加以评判,对每一个角色的选择给予了或真或假的揣测。
当年的金城武、梁咏琪、莫文蔚面貌青涩,有了站得住脚的作品,站在闪光灯下,然后再去选择一部文艺片。作为演员,他们和张艾嘉一样,知道自己的本分是什么。这是也喜欢张艾嘉的原因之一,她对于演员的选择,聪明且善于调教,电影中的角色塑造因此特别讨喜。
看过她作品的话,不难发现张艾嘉电影故事的主角,总是会经历很长一段人生跨度的转变,《20,30,40》《相爱相亲》更是将不同年龄层次的“跨度”明确开来,一一点破。
《心动》的跨度,有一个人成长时间线的跨度,也有现在的“我”反思过去“我”的跨度,这样的跨度随时随地都在转变,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瞬间每一个个体,所以,这种类型题材的电影无所谓过时,无所谓特例,即使在现在也能带给我很强烈的共鸣。
相对于金城武和梁咏琪对于爱情的执迷、困惑及无奈,兜兜转转纠缠半生,到头来才有些了然,磨磨蹭蹭地纠结,让人气恼的故事脉络,我更喜欢莫文蔚出演的那个勇敢争取,甚至有些不择手段的陈莉,作为闺蜜倾听小柔的苦恼,向小柔表明心意被拒绝后,勾引小柔的男友浩君且成功嫁给他……到了后来,结婚多年后不得解脱而选择告知对方真相,果断离婚分手,寻找新的感情。
陈莉懂得自己要什么,并为此努力争取过,哪怕搞得亲友离散。
反过头去来看,这样的“心动”更酣畅淋漓,金城武和梁咏琪的“心动”略显矫情。
张艾嘉式的“矫情”,带着一股劲儿,好像不是有意而为之,但却很有攻击性,泾渭分明。若是她能放下自己电影中与“真实生活”所割裂的腔调,放手自持,或许她就真的是“大家”了。
她演不了林黛玉,娇弱含情感“违和”
《红楼梦》中写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林妹妹黛玉天生有着一种病态的“娇弱”,脾性不柔却刚,任性却心思重,为人处世“绝尘埃,信天命”……换成鲁迅的话,便是“林妹妹整天愁眉苦脸,哭哭啼啼,小肚鸡肠,我可受不了啊……林黛玉虽然美,但那是一种病态美。”
张艾嘉和林妹妹除了才华,好像并没有共通点啊。张艾嘉给我们的印象,知性随和、优雅有韧性,风轻云淡,坦坦荡荡,重要的是一个聪明而“不怕变老”的全能艺术家啊。
对,张艾嘉整个人给我的感觉,就是“通透”,看透不说透。而林妹妹则是典型处处口舌之人,极不善处世,“致蹈杀机竟不觉”。
《金玉良缘红楼梦》中,她饰演的林妹妹带给我的“违和”感,不止一星半点。我宁愿林青霞饰演林妹妹,琼瑶剧出身的她,哀怨哭啼的美人黛玉范儿,大概能驾驭很好的。
林青霞和张艾嘉摆在一起凑成一对儿,后者显得轮廓分明过于“刚”了,CP感太弱了。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张艾嘉给自己安排了很多“妈妈”的角色。尤其是看过《相爱相亲》,妈妈演得太好了,还在较真在吃醋,有点任性的孩子气,“争一口气”之后,也能试着理解和接受。性格脾性还是流动性的,不管岁月几何还在试着成长转变,真好。
孤寡清高的“老人味儿” 配角常月琴找到了
一直到现在,很多人还在调侃范冰冰是“毯星”,其实,比起当下的流量小生小花来,范冰冰“影后”的身份早已盖棺定论了,还不是什么莫名奇妙的影后名头。
其中,相当有分量的,便是让范冰冰摘得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女主角桂冠的《观音山》。《观音山》的导演李玉是她的伯乐,同时也是范爷主演电影《苹果》的导演,而《苹果》提名了第5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
扯远了,说回来《观音山》,从获奖情况便可窥探这部电影的水准。范冰冰名利双收,光彩夺人,却很少人知道,张艾嘉也提名了同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女主角,还有提名第4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原来,张艾嘉饰演的常月琴,与范冰冰饰演的南风,是《观音山》的双女主。
不说大家或许也都发现了,范冰冰所谓演技炸裂的影片,导演在镜头运用和场音乐音效烘托上下了不少功夫,拉片仔细看,很少有近景特写镜头来彰显“演技”,通过大幅度的激烈动作和对手戏演员的帮衬,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尽管获了几个重量奖项,范冰冰演技上还不能让人诚服,原因大抵如此。
张艾嘉在《观音山》里演技的“帮衬”,完全就是碾压级别又不动声色的,看电影时,仿佛我能嗅到一股味,一种孤寡清高的“老人味儿”,说得形象点,大概就是朽木腐化却又傲然硬挺状态下的气味。
常月琴这个角色的塑造颠覆了我对张艾嘉一贯的刻板印象,把“绝望主妇”这个形象演活了。这个失去了儿子和出轨丈夫的中年女人,孤身一人压抑度日,似乎等待死亡的到来便是唯一的出路。
从出租房屋开始,没从丧子丧夫之痛中缓过来的常月琴,必然经历各种磨合和转变。最初房东与租户处处针锋相对,古板孤僻的性格隔断了与人的熟络和交流。后来独自一人坐在儿子和丈夫发生车祸的车里,痛苦地舔舐伤口而不能释怀。
最后,佛堂点解,顿悟放下,选择消失在山清水秀的观音山,说是超脱也好说是执念也罢,让人不忍批判,选择尊重她选择死的权力。
《相爱相亲》票房的失利,尤其是诸多好片不被市场所接纳的当下,并不能说明张艾嘉的“失利”,作为混迹影视圈几十载,深谙市场规则的“老炮儿”来说,只有她不能不能,只有她想不想。
今天看到了影评人的评价,“她的电影从没有真正的矛盾,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和解,她对爱情的浪漫想象,阻碍了她至今没有触及生活与现实的本质”。呵呵。
国内好像还没有真正的独立影评人,很多影评人不过是一种“昵称”罢了。我不知道生活和现实的本质是什么?我只知道,我在张艾嘉导演的片子里,看到了自己,和自己熟悉的人的生活。
坐在电影院里,看《相爱相亲》,笑得像个疯子,哭得像个傻逼,是真实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