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小时候,狗是用来看门的,几乎家家户户门口或院里,都会用链子拴着一条狗,统称中华田园犬。那时候的眼里,只有“大狗”和“小狗”的大小之分,或是“黄狗”和“黑狗”的颜色之分。
后来慢慢的长大,突然之间,种类又多了起来,萨摩耶、金毛、泰迪、哈士奇.....单是听名字就足以眼花缭乱。除了名字的变化,更多的是性质的变化,以前是“用”的,现在是“宠”的。也不乏一些爱狗人士,将其视为自己的孩子,苦了自己也不能苦了“心头肉”,遛狗的“功课”自然也是不能落下。
但是,倘若拴着狗绳,不仅自己会被狗狗拽的东一头西一下,狗狗的行动也被束缚,“出门拴狗绳又麻烦又不方便,反正我家的狗狗乖的很,又不咬人,索性就让它自己随便跑跑吧”,这可能是大多数不想栓绳子的爱狗人士的想法,于是乎,我们便看到了大街上、小区里自由自在玩耍的狗狗们。欢快了它们,便苦了我们这些“毫不相关”的路人。
好好地走在路上,忽然一只狗在身边窜来窜去,或者跟在你后面大摇大摆的走着,或者冲你汪汪大叫,尽管身边有人,但你却不知道哪个是他的主人,毫无安全感可言。印象中最惨的一次,是一年夏天,晚上加班到十点多,正昏昏欲睡的往单元楼走着,突然三四只狗子汪汪的奔向我而来,不知道是我的突然出现让他们受到了惊吓,还是我不小心加入了它们的战局。总之,昏昏沉沉的我被吓的一激灵。最可怕的是,身边一个人都看不到,也就是说,即使被咬了,也不会有人来救自己,更不知道是谁的狗咬的。那一刻,真的慌了。“啊,谁家的狗啊”,我下意识的喊到。随着一声“回来!”,几只狗子便停止了拟对我发起的攻击,顺着声音望去,在绿化带和楼体之间的夹缝里,站着一个大姐,如果不细看,可以说是与夜色融为了一体。回过神的我,已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形容,幸运?感激?还是愤怒?
还有一次,许是手里提溜的海鲜肉类,引起了一只泰迪的好奇,眼瞅着离我越来越近,它越兴奋,我就越害怕,不断的往旁边退。“回来,你以为人家都喜欢你呀”,一大哥喊到,想必是其主人了吧。当时感觉像狗的主人很逗,也几次把这件事儿当成笑话讲给身边的人听。现在想想不禁又多了几分讽刺,自己都知道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狗,那为什么不出门之前拴好呢?
生活中,我也喜欢狗狗,看起来萌萌的,抱起来软软的,对于每天奔波于生计的我们来说,只要一回到家看到活蹦乱跳的它们,一身的疲惫好像立即烟消云散。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你喜欢的那只狗狗,也并非所有的狗狗都不会咬人,尤其是近年来,狗扑人咬人甚至拴着绳的狗咬了没拴绳的狗的事情已经屡见不鲜,也许在家都是“乖乖听话的宝贝儿”,毕竟家里的环境相对稳定,狗狗们也熟悉。但是,倘若到了户外,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各式各样的吵闹声,难免狗狗们突然对某个声音和某个东西产生应激反应,进而导致咬人伤人事件。轻微一点儿的,可能只是擦伤了皮,打针疫苗就可解决;严重一点儿的,可能伤及他人性命,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与其等问题发生了才去解决,为什么不从源头开始防范呢?看似小小的一根狗绳,实则解决了一个大麻烦。
如果说养狗是自由,那与之相辅相成的,便是栓狗。其实,绳子另一侧栓住的,不仅仅是狗狗,更是文明、是素质;不仅是在履行自己的一份责任,更是给其他路人提供了一份安全保障。所以说,君子养狗,宠之有方,“安全绳”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