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行业深度报告:开启百亿蓝海市场

2022年10月06日10:48:19 热门 1926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方证券,蒯剑,姜雪晴,马天翼)

1. 自动驾驶渐行渐近,激光雷达规模化装车前夜已至

1.1 多方势力推动,阶自动驾驶呼之欲出

自动驾驶两种路径殊途同归,共同推动高级别自动驾驶加速落地。当前自动驾驶正沿着两种路径 向我们驶来,一种是以造车新势力领衔,传统车企紧跟的渐进式发展路径,从高级辅助驾驶 (ADAS)逐渐实现 L3+自动驾驶;另一种则是以百度谷歌等为代表的科技力量,采取跨越式 的技术发展路线,直接研发 L4/L5 级别自动驾驶/无人驾驶。尽管发展路径有所不同,在科技公司、 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等多方势力的助推下,自动驾驶硬件和软件技术愈发成熟,共同指向高级 别自动驾驶落地。

激光雷达行业深度报告:开启百亿蓝海市场 - 天天要闻


渐进式车企普遍实现 L2 高级别辅助驾驶,向 L3 级别自动驾驶级别迈进。在历经几年的技术积累 后,各家智能汽车车型密集发布并实现交付量产,开始步入收获期。步入 2021 年,L3 级别自动 驾驶能力的蔚来 ET7、ET5,小鹏 P5 相继发布,满足 L2-L4 级别的华为极狐阿尔法 S 也于 21 年 4 月发布,行业开始进入 L3+自动驾驶时代。

全球自动驾驶市场有望迎来高速增长期。根据 IDC,全球具备自动驾驶乘用车的出货量有望从 20 年的 2774 万辆增长到 2024 年的 5425 万辆,其中 L3 级别及以上自动驾驶车辆出货量从 20 年的 3.2 万辆增长到 24 年的 86.3 万辆,20-24 年 CAGR 高达 128%。

激光雷达行业深度报告:开启百亿蓝海市场 - 天天要闻


而在另一边,无人驾驶技术也愈发成熟。截至目前共七家企业获得加州全无人驾驶牌照,包括中 国系的安途、百度、文远知行和美国系的 GM Cruise、Nuro、WaymoZoox亚马逊旗下)。 Waymo 与 GM Cruise 凭 借着极高的总里程数以及平均每次接管里程数领先;安途(AutoX)、文远知行(WeRide)等紧 随其后。对比 2019 与 2020 的测试数据,各家公司的车均接管次数明显降低,平均每次接管间的 总里程显著上升。(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自动驾驶商业化步伐开启。经历了多年的无人驾驶技术积累后,自动驾驶已经开始在无人出租车 出行服务、无人配送车以及长途货物运输等场景率先落地应用。在国内,百度、安途、滴滴、文 远之行、小马智行等均已推出无人驾驶打车业务,步入试运营阶段,其中百度 Apollo 无人驾驶Robotaxi 成为中国首批“共享无人车”,正式开启常态化商业运营,向公众全面开放。在海外, Waymo Robotaxi 早在 18 年便开启商业化运营,车队规模不断扩大。

尽管自动驾驶仍处初步商业化阶段,离大规模商业化仍有一段距离,但随着 Robotaxi 从有限的测 试场景逐渐走向更多元化的运营场景,从有安全员随时准备接管向完全无人驾驶演进,从免费体 验发展到付费运营,自动驾驶在 Robotaxi 及其他场景下的应用生态将愈发成熟。

1.2 多传感器融合大势所趋,激光雷达必不可少

摄像头技术成熟且成本低,成为率先装车且用量最大的感知硬件。车载摄像头是 ADAS 系统的主 要视觉传感器,也是最为成熟的车载传感器之一。然而由于摄像头与人眼一样,属于被动地接收 可见光,因此在逆光或者光影复杂的情况下视觉效果较差,且易受恶劣天气影响。

毫米波雷达受天气环境的影响最小,全天候性能最佳。毫米波雷达与激光雷达工作原理相似,目 前车载领域常用的毫米波雷达频段为 24GHz、77GHz 和 79GHz,分别对应短、长、中距离雷达。 毫米波雷达由于波长够长,绕物能力好,受天气环境的影响最小,但同时由于波长过长,探测精 度大大下降。 激光雷达精度最佳,满足 L3-L5 自动驾驶需求。

激光雷达以激光作为载波,波长比毫米波更短, 因此探测精度高、距离远。激光雷达还能通过回收不同方向激光尺的信息,以点成线,以线成面, 形成障碍物 3D “点云”图像。受限于技术难度大、成本高,目前还未实现大规模装车,随着未 来产业链的日趋成熟,成本下探后,激光雷达产业或将迎来爆发。

激光雷达行业深度报告:开启百亿蓝海市场 - 天天要闻


多传感器融合大势所趋,激光雷达必不可少。在自动驾驶感知技术领域,目前主要形成两大阵营, 以特斯拉为代表的“视觉感知”和以 Waymo、蔚来小鹏等为代表的“3D 激光雷达融合感知” 解决方案。前者“轻感知,重算法”,采用低成本的摄像头进行环境感知,辅以高性能计算,对 基于视觉的神经网络算法算力要求较高;后者主要依靠激光雷达创建周围环境感知的3D环境图, 形成“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融合冗余的感知方案。

尽管纯视觉方案具备一定的成本优势,能够满足当前 L2 级别 ADAS 感知需求,但随着自动驾驶 的逐级演进,感知层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弱感知将对芯片的性能和算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增加 实现难度。此外摄像头本身性能和识别精度的欠缺(如不能直接给出距离、将三维世界降至二维 成像、受制于天气等)也制约了纯视觉感知解决方案在高等级自动驾驶中的发展普及。我们认为 为了实现无人驾驶功能性与安全性的全面覆盖,传感器的融合与冗余将成为未来的主旋律,而激光雷达作为其中探测精度、分辨率更高的关键一环,其技术工艺的不断迭代成熟,成本的逐渐下 探,也将促进其在 L3 及以上车型的规模化装车应用。

激光雷达行业深度报告:开启百亿蓝海市场 - 天天要闻


1.3 首款激光雷达量产车问世,拉开规模化装车序幕

Robotaxi 是此前激光雷达主战场。相较于乘用车领域,Robotaxi定位于 L4-L5级别无人驾驶,因 而对感知层探测性能要求最高。同时由于车辆的所有者无人运营驾驶公司往往是资本实力雄厚的 汽车/科技大厂,所以对激光雷达价格及与车身的集成度要求相对较低,多家运营商的Robotaxi均 已配置激光雷达,是此前激光雷达的主战场。

乘用车迎来激光雷达装车小高潮。L3 级别自动驾驶能力的蔚来 ET7、ET5,小鹏 P5,L2-L4 级别 的华为极狐阿尔法 S 等四款车相继发布,均配备了激光雷达,其中小鹏 P5 是全球首款搭载激光 雷达的量产车。随着“渐进式”智能汽车企业逐步实现从 L2 辅助驾驶到 L3 自动驾驶的跨越,激 光雷达装车需求迎来高潮,将步入集中装车阶段,乘用车也将成为激光雷达未来主战场。

“渐进式”、“跨越式”双轮驱动,激光雷达开启集中装车,市场规模高速增长。一方面随着自 动驾驶的逐级演进,传感器的融合与冗余成为解放驾驶员双手与双脚并确保其安全性的关键所在,激光雷达将成为不可或缺的感知硬件;另一方面随着 Robotaxi/Robotruck 的商业化落地,未来 该领域的车队规模将加速扩大,沙利文研究预计,至 2025 年新落地车队规模将突破 60 万辆,给 激光雷达的应用带来广阔下游空间,二者将共同驱动激光雷达市场迎来繁荣。沙利文研究预计, 至 25 年全球激光雷达市场规模为 135 亿美元,19-25E CAGR 65%;其中无人驾驶和 ADAS 领域 市场规模将分别增至35/46亿美元,19-25E CAGR 为81%/84%,将占激光雷达总规模的约6成。

激光雷达行业深度报告:开启百亿蓝海市场 - 天天要闻


2. 技术路径快速迭代,助力激光雷达装车前行

2.1 激光雷达类型多样,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激光雷达是利用激光来实现精确测距的传感器,在广义上可以认为是带有3D深度信息的摄像头, 被誉为“机器人的眼睛”。激光雷达产业自诞生以来,紧跟底层器件的前沿发展,呈现出了技术 水平高的突出特点。从在无人驾驶技术中获得广泛认可的多线扫描激光雷达,再到技术方案不断 创新的固态激光雷达、FMCW 激光雷达,以及近年来朝向芯片化、阵列化持续发展,激光雷达一 直以来都是新兴技术发展及应用的代表。 激光雷达结构精密且复杂,主要由激光系统、接收系统、信号处理单元和扫描模块四大核心组件 构成。

激光器以脉冲的方式点亮发射激光,照射到障碍物后对物体进行 3D 扫描,反射光线经由 镜头组汇聚到接收器上。信号处理单元负责控制激光器的发射,并将接收到的模拟信号转为数字 信号,最后进入主控芯片进行数据的处理和计算。

激光雷达行业深度报告:开启百亿蓝海市场 - 天天要闻


由于激光雷达各个功能模块均有多种技术实现方式,在各个分类依据的不同组合下激光雷达种类 繁多,技术路线正处于快速发展迭代阶段。

按测距方式:激光雷达可以分为飞行时间(Time of Flight,ToF)测距法、基于相干探测的调频连续 波(FMCW)测距法、以及三角测距法等。其中 ToF 与 FMCW 能够实现室外阳光下较远的测程 (100~250m),是车载激光雷达的优选方案。ToF 是目前市场车载中长距激光雷达的主流方案,未 来随着 FMCW 激光雷达整机和上游产业链的成熟,ToF 和 FMCW 激光雷达或将在市场上并存。

按扫描方式:激光雷达可以分为整体旋转的机械式激光雷达、收发模块静止的半固态激光雷达和 固态式激光雷达,区别在于有无活动组件。1) 机械式激光雷达:通过机械旋转实现激光扫描,在 电机驱动下持续旋转,竖直面内的激光光束由“线”变成“面”再形成多个激光“面”,从而实 现探测区域内 360° 3D 扫描。2) 半固态方案: 包括 MEMS、转镜式、棱镜式三种,其特点是收发 单元与扫描部件解耦,收发单元不再进行机械运动,体积小、成本低,是目前主流选用方案。3) 固态激光雷达: 主要包括光学相控阵(OPA) 和闪光(Flash)型两种实现方式,其完全取消了机械扫 描结构,内部没有任何运动部件,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激光扫描均通过电子方式实现,大幅减少了 激光收发器件,从而降低成本,微型化的结构也提升了性能稳定性,未来有望凭借更优的性价比 占据主导地位。

激光雷达行业深度报告:开启百亿蓝海市场 - 天天要闻


2.2 扫描模块:半固态、固态后来居上

对于整车厂或方案商而言,车规级、可量产、成本可控是激光雷达大规模装车的主要考量。激光 雷达技术路线差异大,同源性低,目前来看车载激光雷达正沿着机械式—半固态—固态的发展路 径不断迭代,机械式激光雷达由于成本高昂,更适用于无人驾驶等研发测试类项目,在量产车、 乘用车领域仍待检验,短期内半固态有望率先上车,主导中远距离激光雷达,长远来看,待技术 工艺级别最高的固态 Flash、OPA 成熟后,或将成为主流技术方向。

2.2.1 机械式激光雷达:高精度伴随高成本、难量产瓶颈

性能: 机械式激光雷达是研发最早、技术最成熟的产品,凭借其原理简单、易驱动、易实现水平 360°扫描等优点成为无人驾驶项目传感器的首选。

成本:成本高昂,降价空间小。机械式激光雷达内部结构精密,零件数多,组装工艺复杂,尤其 对于高线束激光雷达而言,线束越多,需要相应地增加发射与接收模块的数量,叠加后期维护费 用,致使成本高居不下,高线束激光雷达成本难低于 3000 美元。

车规: 较难满足车规级。高频的转动和复杂的机械结构致使其旋转部件易磨损,对探测精度产生 影响。当前大多产品平均的失效时间仅 1000-3000 小时,难以达到车规级设备最低 13000 小时的 要求。

量产:机械式对于成本不敏感的 Robotaxi/无人驾驶企业来说是可选项,但对于整车厂和方案商 而言, 大规模量产有较大难度。领军企业 Velodyne 2007 年便推出了 64 线机械式激光雷达产 品,2010 年谷歌首测的无人驾驶汽车便采用了 Velodyne 激光雷达方案,如今产品方案广泛应用 于百度、Uber 等自动驾驶的测试车型中。

激光雷达行业深度报告:开启百亿蓝海市场 - 天天要闻


2.2.2 半固态激光雷达:率先上车,是当下之选

半固态式激光雷达收发模块静止、仅扫描器发生机械运动,由转镜、MEMS 微振镜等替代此前机 械式当中的旋转扫描仪。体积更小、集成度更高、成本更低,适合前装量产车型需求,是当下部 分主流车厂的选择。

半固态转镜式:一维转镜技术向二维发展,成为主流激光雷达产品

性能:转镜式激光雷达功耗比较低,散热难度低,因此可靠性较高,而劣势在于难以集成化来进 一步降低成本,且一维转镜扫描线数较少,扫描角度无法达到 360°,通过二维转镜实现少发射 器多线束功能。

成本/价格:以图达通(Innovusion)即将量产、搭载于蔚来 ET7 的图像级超远距激光雷达猎鹰为 例,其大规模量产后价格约在 500-1000 美元。

车规&量产:法雷奥在 2017 年量产的第一代 SCALA 是全球首个通过车规级认证的激光雷达,同 年被首发搭载在奥迪A8上,因而成为第一个过车规、成本可控,可满足车企性能要求,且实现批 量供货的技术方案,SCALA 系列目前出货量已超15万颗,客户包括宝马奔驰等;20年10月, 镭神智能 CH32 成为全球第二个获得车规认证的激光雷达。21 年,华为自研的 96 线激光雷达也 已在极狐阿尔法 S 华为 HI 版率先装车。(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激光雷达行业深度报告:开启百亿蓝海市场 - 天天要闻


半固态 MEMS 微振镜:已满足车规要求,落地进程加速

采用半导体“微动”器件代替宏观机械式扫描器作为激光光束扫描元件,通过控制微小的镜面平 动和扭转往复运动,改变单个发射器的发射角度进行扫描,形成较广的扫描角度和较大的扫描范 围,从而以超高的扫描速度形成高密度的点云图。

性能:体积小,集成度更高。MEMS 微振镜帮助激光雷达摆脱了笨重的马达、多棱镜等机械运动 装置,毫米级尺寸的微振镜大大减少了激光雷达的尺寸,极大的简化了扫描器结构,使其具有高 性能、稳定可靠、易于生产制造等优点。但 MEMS 微振镜激光雷达会出现信噪比低,有效距离短 等问题。

成本/价格:减少激光器和探测器数量,降低成本。传统的机械式激光雷达要实现多少线束,就需 要多少组发射模块与接收模块。而微振镜精确控制偏转角度,通过控制扫描路径达到等效机械式 更多线束激光雷达的覆盖区域和点云密度,极大地降低成本。MEMS 微振镜在投影显示领域商用化应用多年,上游供应链相对成熟,Luminar 的 MEMS 半固态激光雷达将制造成本降低到 500- 1000 美元,使规模量产成为可能。 镭神智能 MEMS 激光雷达 LS20B 系列 20 年售价$999/$1299。

车规&量产:国产品牌率先落地。MEMS 激光雷达能够兼顾车规量产与高性能的需求,速腾聚创 的 MEMS 激光雷达 RS-LiDAR-M1 于 20 年 12 月批量出货,成为全球首款批量交付的车规级 MEMS 激光雷达,和广汽埃安、威马、极氪等 11 家车企建立合作。海外方面,Luminar 全球范围 内已拥有 50 多位行业合作伙伴,包括沃尔沃、上汽飞凡汽车、小马智行等。

激光雷达行业深度报告:开启百亿蓝海市场 - 天天要闻


半固态棱镜:Livox 一枝独秀,自建产能绑定小鹏

采用双楔形棱镜结构,激光在通过两个楔形棱镜后发生两次偏转,只要控制两面棱镜的相对转速 便可以控制激光束的扫描形态。

性能:点云密度高,可探测距离远。棱镜激光雷达扫描轨迹呈花瓣状,在扫描转速控制得当的情 况下,同一位置长时间扫描几乎可以覆盖整个区域,从而避免了传统旋转激光雷达的多次校准。

价格:Livox Horizon 官网定价 7199 元。

车规&量产:Livox 自 21 年起为小鹏量产的新车型提供车规级激光雷达技术,Livox Horiz (Horizon 定制版)于 21 年开始在其自有汽车级制造中心量产,年均产能达 10 万台级别,并可 基于前装量产客户的增长需求在 3 个月之内实现扩线。新产品 HAP 已与小鹏汽车和一汽汽车建立 合作伙伴关系, 于 21 Q4 量产。

激光雷达行业深度报告:开启百亿蓝海市场 - 天天要闻


2.2.3 固态激光雷达:技术待成熟,是未来之选

从性能看,固态激光雷达内部没有任何移动部件,可靠性有很大提升。同时,因部件可以 IC 化, 能够进行高度自动化的组装和调校,相比之下也更容易实现批量化生产,并大幅降低量产成本, 因此也被公认为是激光雷达实现大规模车载化的主流演进路线。从技术角度看,固态激光雷达对 零部件要求高,整合制造工艺难度大,目前两种技术路线 Flash 和 OPA 尚不成熟,还需要匹配大 功率的激光器、高性能的光电探测器等部件,离真正落地仍有一段差距。

纯固态 Flash:一次闪光全局成像,达成全球首个固态激光雷达车规量产合作

Flash 激光雷达指利用快闪原理达成一次闪光(激光脉冲)成像的激光雷达,在发射端采用垂直 腔面发射器(VCSEL),短时间发射出一大片覆盖探测区域的面阵激光,再以高度灵敏的接收器, 来完成对环境周围图像的绘制。

性能:瞬时记录,集成度高,但探测距离近,分辨率低。Flash 激光雷达的优势在于没有扫描器 件,能够快速记录整个场景,避免了扫描过程中目标或激光雷达自身运动带来的误差,并且集成 度高,体积小,具有芯片级工艺,适合量产。但是 Flash 激光雷达的功率密度低,导致其有效距 离一般难以超过 50 米,分辨率也比较低。

成本:目前 Flash 技术还不成熟,价格相应较高,未来有下探空间。以 Ouster 2020 年公布的 Flash激光雷达ES2为例,其面向车规量产项目的初始价格将为600美元,目标是降至100美元, 计划于 2024 年实现大批量生产。

车规:体积小、高稳定,不含任何机械组件,技术成熟后有望满足高等级车规要求。

量产:由于探测距离受限,Flash 方案主要用于较低速的无人驾驶车辆,例如无人外卖车、无人 物流车等对探测距离要求较低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中。长城汽车 WEY 品牌系列下的摩卡车型确 定将搭载 IBEO 的 Flash 激光雷达 IbeoNEXT,成为全球首个纯固态激光雷达的车规量产合作。

激光雷达行业深度报告:开启百亿蓝海市场 - 天天要闻


纯固态 OPA:高系统集成度的光学相控阵技术

OPA 激光雷达利用相干原理 (类似两圈水波相互叠加后,有的方向会相互抵消,有的会相互增 强),采用多个光源组成阵列,通过调节发射阵列中每个发射单元的相位差来改变激光的出射角 度,控制各光源发射的时间差,从而合成角度灵活、精密可控的主光束,实现对不同方向的扫描。

性能:体积小、扫描速度快、精度高。OPA 实现一种无任何机械元件的光束扫描,调控速度可以 非常快,容易达到 MHz 甚至 GHz 的点扫描速度,同时功耗很小。其次,OPA 采用阵列光栅收发 结构,避免了后期对准工艺,也可以采用半导体工艺实现探测系统的集成,进一步缩小体积、降 低成本。

技术发展:加工工艺、扫描角度、距离等问题尚待突破。光束经过光学相控阵器件后的光束合成 实际是光波的相互干涉形成的,易形成阵列干扰,使得激光能量被分散(旁瓣效应)。当前 OPA 激光雷在减小旁瓣效应、加工工艺、探测距离等技术难题上还不成熟。

成本:当前 OPA 技术水平壁垒高,未来成本下降空间大。OPA 激光雷达前期研发成本较高,未 来技术成熟后将带动激光雷达产品价格向下。2016 年 CES 展上,Quanergy 发布了 “全球第一 款 OPA 固态激光雷达”S3,尺寸仅为 90*60*60mm,体积小、功耗低,成本低,每台成本仅需 200 美元,但公司尚未量产。

车规:体积小、高稳定,不含任何机械组件,技术成熟后有望满足高等级车规要求。

量产:技术尚未成熟,量产仍需时日。虽然 OPA技术相当先进,但对于相关组件的尺寸和精度要 求很高,例如激光雷达的波长在 1 微米左右,为了弱化旁瓣带来的影响,阵列相邻单元间距需要 小于 500nm,整合制造难度大,预计真正落地还需 5 年左右。

激光雷达行业深度报告:开启百亿蓝海市场 - 天天要闻


2.3 收发模块:核心硬件集成化、芯片化架构势在必行

发射端平面化,从边缘发射到垂直发射

半导体发射器可分为 EEL(边缘发射激光器)和 VCSEL(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此前 VCSEL 激 光器存在发光密度功率低的缺陷,导致只能应用于对测距要求近的场景(通常<50 m)。近年来随着 多层结 VCSEL 激光器的开发,将其发光功率密度提升了 5~10 倍,这为应用 VCSEL 开发长距激 光雷达提供了可能。结合其平面化所带来的生产成本和产品可靠性方面的收益,VCSEL 未来将 有望逐渐取代 EEL。

发射端逐渐采用平面化的激光器器件。EEL 作为探测光源具有高发光功率密度的优势,但其发光 面位于半导体晶圆的侧面,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切割、翻转、镀膜、再切割的工艺步骤,往往只 能通过单颗一一贴装的方式和电路板整合,而且每颗激光器需要使用分立的光学器件进行光束发 散角的压缩和独立手工装调,极大地依赖产线工人的手工装调技术,生产成本高且一致性难以保 障。VCSEL 发光面与半导体晶圆平行,具有面上发光的特性,其所形成的激光器阵列易于与平面 化的电路芯片键合,在精度层面由半导体加工设备保障,无需再进行每个激光器的单独装调,且 易于和面上工艺的硅材料微型透镜进行整合,提升光束质量。

激光雷达行业深度报告:开启百亿蓝海市场 - 天天要闻


接收端采用 CMOS 工艺的单光子探测器

APD(雪崩式光电二极管)和 SPAD(单光子雪崩二极管)是两种将光能转换成电流的光电探测 器,SPAD 阵列化工艺成熟,有望取代 APD。和 APD 相比,SPAD 具有单光子探测能力,在生 物医学的荧光探测领域和核磁影像领域广泛应用。但 SPAD 因其输出信号幅值相同,所以无法测 量光强,而 APD 则输出模拟信号,能够获得目标的灰度信息,且动态范围较大,导致 SPAD 在 激光雷达接收端的测量灵敏度不及当前在激光雷达中广泛使用 APD。

近年来,国内外多家探测器公司不断优化单光子器件在近红外波段的量子效率,在实际探测灵敏 度方面已经逐渐超越了 APD。此外 SPAD 的 CMOS 阵列化工艺则较为成熟且易于配置,APD 则 由于需要专门的技术较难实现阵列化。未来随着设计和工艺的进一步优化, SPAD 对 APD 性能 的优势将越发明显。

激光雷达行业深度报告:开启百亿蓝海市场 - 天天要闻

硬件集成化、芯片化架构势在必行,降本增效关键所在。激光雷达系统中核心的激光器、探测器、 控制及处理单元均能从半导体行业的发展中受益 。目前激光雷达仍存在零部件多、生产成本高、 可靠性低等问题。收发单元阵列化以及核心模块芯片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芯片化架构的激光雷达 可将数百个分立器件集成于一颗芯片,在降低物料成本的同时,省去了对每一个激光器进行独立 光学装调的人力生产成本。此外,器件数量的减少,可以显著降低因单一器件失效而导致系统失 效的概率,提升了可靠性。因此核心硬件和模块的集成化、芯片化是实现激光雷达小型化、轻量 化、满足车规要求的关键所在,为激光雷达降本增效,大规模应用带来质变。

在发射端,定制开发 VCESL 专用模拟数字芯片。 VCSEL 多通道驱动芯片通过采用高压 CMOS 工艺, 可以提供数十安培的峰值电流以及纳秒级的窄脉宽驱动能力,满足激光雷达探测的需求。 而且未来通过 VCSEL 阵列和驱动芯片封装级别的集成,能够进一步减小驱动环路的寄生电感, 获得更窄的脉宽和更高的电光转换效率,从而进一步提升激光雷达的测距精度和测远能力。

在接收端和信息处理单元,实现 CMOS 工艺下探测器和电路功能模块的单片集成 SoC。单光子 接收端片上集成 SoC 芯片,通过片内集成探测器、前端电路、算法处理电路、激光脉冲控制等模 块,能够直接输出距离、反射率信息,逐步代替主控芯片 FPGA 的功能。未来随着线列、面阵规模的不断增大,逐步升级 CMOS 工艺节点,单光子接收端 SoC 将实现更强的运算能力、更低的 功耗和更高的集成度。

3. 产业链日益成熟,国内厂商初露锋芒

上下游共振,激光雷达产业链走向成熟。激光雷达产业链上游厂商负责提供激光发射、激光扫 描、激光接收和信息处理所需的光电零部件,由中游厂商进行整合生产,最后应用到自动驾驶、 ADAS、地图勘测等多个领域,形成完整产业链。在需求侧,下游产业蓄势待发。自动驾驶的快 速崛起为激光雷达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供给侧,中上游企业技术不断发展。上游光电器件 供应商技术工艺不断迭代升级、中游激光雷达企业技术路径快速迭代驱动产业链的日趋成熟,也 推动了激光雷达产品的加速落地。(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1 上游决定产品性能,海外厂商领跑国内厂商紧跟

上游决定产品性能和成本。激光雷达本质是一个由多种光电部件组成的光机电系统,包括由光路 设计、激光器、探测器、扫描模块、光学部件、光学驱动芯片及主控芯片等组成的光电系统约占 激光雷达整机成本超七成,因此与激光雷达的探测性能、成本及其可靠性都息息相关。 此外,激光雷达价格昂贵很大部分原因在于校准工作上。多线束激光雷达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需 要将多块发射、接收电路板安装到精密构造的金属壳体中,同时在调试过程中,工人需要调试每 一束激光的发射与接收,保证其在不同的测试距离上的测距精准度,因此自动化、高精度的检测 和追溯设备也至关重要。

海外厂商整体领先,国内企业初露锋芒,光学部件国内厂商具有优势。上游精密仪器、芯片等核 心元器件厂商,目前基本被国外大厂所垄断,在技术和客户群等方面都领先于国内厂商,但在政 策以及下游市场环境的双重驱动下,国内厂商近年来奋起直追,在细分领域取得突破。

激光雷达行业深度报告:开启百亿蓝海市场 - 天天要闻


在芯片领域,FPGA 主要由 Xilinx、英特尔旗下 Altera、 Lattice 三家海外厂商领跑,国内主要的 供应商有紫光国芯等。模拟芯片供应商则由亚德诺半导体(ADI)、德州仪器(TI)主导,国内 厂商如华润微、圣邦微电子积极布局,在车规级产品丰富度和技术水平上追赶。 激光器和探测器是激光雷达的重要部件,往往需要满足不同技术路线的定制化需求。

激光器由欧 美企业艾麦斯(AMS)、Lumentum 等主导,探测器主要公司包括滨松光子、安森美、索尼等, 我国则有瑞波光电子(激光器)、芯视界(扫描器)、灵明光子(探测器)等企业开始崭露头角 且发展迅速,产品性能已经基本接近国外供应链水平,并已经有通过车规认证(AEC-Q102)的国产 激光器和探测器出现,且更具备定制化的灵活性。 光学部件方面,激光雷达光学部件主要由激光雷达公司自主研发设计,选择光学零部件制造公司 完成生产和加工工序,或由头部光学企业参与相关设计。

光学部件的车规化是车规级激光雷达实 现的基础,目前国内光学部件供应链的技术水平已经完全达到或超越国外供应链的水准,且我国 制造企业有着天然的贴近下游市场的优势,本身在成本方面也更具竞争力,已经可以完全替代国 外供应链和满足产品加工的需求,国内光学技艺沉淀深厚的龙头企业如舜宇光学、水晶光电、永 新光学等有望长期深度受益。

3.2 中游竞争加剧,国内市场百花齐放

中游竞争加剧,参与企业多元化。随着激光雷达产业的蓬勃发展,赛道也变得更加繁荣,新进参 与者及其技术路线更加多元,海外以 Velodyne、IBEO、Quanergy 等品牌为代表,国内有禾赛科 技、速腾聚创、镭神智能等知名初创企业,更有华为、大疆等科技企业跨界入局,国内市场呈现 百花齐放之势。

激光雷达行业深度报告:开启百亿蓝海市场 - 天天要闻


国外企业先行,步入上市热潮。国外激光雷达产业起步较早,包括老牌厂商 Velodyne、法雷奥、 IBEO 及后起之秀 Luminar、Ouster、Innoviz 等。Velodyne 在 2005 年推出 360°旋转式 64 线激 光雷达后,一跃成为全球领先的激光雷达供应商,其产品被谷歌、百度等无人驾驶领军企业广泛 使用,一度占据全球 80%以上的激光雷达订单,近年来也积极布局混合固态、固态激光雷达,促 进产品落地量产。法雷奥是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一,19 年从四家全球主流车企获得价 值约 5 亿欧元订单。在近期 CES 展上发布了第三代 SCALA 激光雷达,预计将于 24 年上市。区 别于前两代微转镜方案,SCALA 3 开始采用 MEMS 技术。20 年以来,Velodyne、Luminar 等 6 家海外知名激光雷达公司通过 SPAC 合并上市,Quanergy、Cepton 也正筹备上市,标志着海外 激光雷达产业有望进入更加成熟的阶段。

国内激光雷达企业崭露头角。据 Yole 统计,21 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中,国内企业速腾聚创 /Livox/华为/禾赛科技/图达腾分别以 10%/7%/3%/3%/3%份额占得一席之地,其中速腾聚创和 Livox 排名全球第 2/4,属于国内第一梯队。禾赛科技、速腾聚创主要聚焦机械式激光雷达,成功 抢占部分 Velodyne 市场份额的同时,也已开始积极布局半固态激光雷达路径。华为、大疆跨界入 局转镜/棱镜式半固态方案,且产品已成功量产,科技大厂的加入也有助于我国提升技术水平、丰 富技术路线。固态激光雷达领域我国也有研发实力雄厚的初创企业如北醒光子(Flash)、洛微科 技(OPA)、国科光芯(FMCW)等深耕细作,各方势力百花齐放,共同推动我国激光雷达产业 持续繁荣,缩小与国外差距。

激光雷达行业深度报告:开启百亿蓝海市场 - 天天要闻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热门分类资讯推荐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 - 天天要闻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虽然说《爱情公寓》这部剧在剧情上充满了争议,但是一定程度上,这部剧也是很多人的回忆,是伴随了一代人的青春回忆,而且剧中的很多角色都成为了经典,他们的口头禅也一直被拿来玩儿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没红,被陈赫拉进爱情公寓爆红,如今怎样了 - 天天要闻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没红,被陈赫拉进爱情公寓爆红,如今怎样了

谈到《爱情公寓》这部火爆一时的欢乐喜剧,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爱情公寓》中那个把曾小贤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现实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剧中的形象也判若两人。1981年出生在辽宁沈阳的榕榕,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后来成为了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