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层面,就人文品格和道德操守而言,关羽就是“忠义”的化身。忠,即忠于主公;义,即义于兄弟。“忠”和“义”,是人生在外安身立命的两大基本点,也是整体社会安定有序的两大基本元素。
基于社会管理的需要,各朝代的统治者,都对关羽大加推崇和封赏,关羽的名分和名号越来越大,经历了“由侯而公,由公而王、由王而圣、由圣而帝”的过程,从宋徽宗开始,前后加封关羽为“忠惠公、崇宁真君、武安王、义勇武安王”;元泰定帝敕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神更夸张,敕封关羽“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清世祖顺治对关羽的封号最简洁明了,“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但到德宗光绪又复杂的不知所云“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祤赞宣德关圣大帝”。明清时期,关羽的名位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成为与孔子并驾齐驱的文武二圣。
正是在这种文化偏好下,上至皇帝,下到平民,人们都尽可能对关羽的生平进行粉饰和润色,“大意失荆州”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公案。对于失荆州,不是关羽武力、能力、谋略、水平、德操、人品等有问题,而是关羽太骄傲,一不留神,大意了。
真是这样吗?正史不是这样的!我们听到看到的关羽,是演义嬗变之后的关羽。失荆州关羽有责任吗?有多大责任?我们依据正史《三国志》等资料进行具体分析。
1、战术层面
赤壁之战后,刘备占荆州五郡,即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其中南郡是借东吴的,刘备得益州后,为和孙权战曹操,将长沙和桂阳还给了孙权(相当于还了南郡)。也就是说,关羽占据的荆州,实际上只有三郡,相对孙权和曹操来说,人力物力财力都是很有限的。
孙子云:“实而备之”。基本意思是,与强敌相邻,应当小心谨慎,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养精蓄锐,伺机而动。荆州方向,是东吴的重兵集结之地,也是曹魏的主要作战方向之一。魏吴任何一方,在综合力量上都远远大于关羽。“东和孙权,北拒曹操”,应当是关羽守荆州的基本方略。“和”是不能战,“拒”是避免战,既要避免对吴魏任何一方作战,更不能两线作战。
关羽恃勇而骄,刚愎自矜,自不量力,目中无人,在两面强敌的情况下起兵战曹,兵力、粮草、器械等不济,最后兵败身死。
关羽算不上军事人才,虽孔武有力,但无谋略谋划。相对而言,汉中是蜀汉的门户,也是曹魏的门户,曹操做梦都想得到汉中,但魏延在汉中镇守十五年,平安无事。魏延也是猛将,但他坚定一个“守”字,作为独当一面的将军,是称职的。从实际军功和战力上讲,能够算上军事人才的,蜀汉仅魏延一人而已。
所以,在战术层面,失荆州,关羽应当负全责。不是大意,是能力。
2、战略层面
按《三国志》“隆中对”诸葛亮的谋划,“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两路北伐,是蜀汉一开始就定下的基本国策,是刘备集团的努力方向和最终目标,而且就在一切都顺风顺水按既定规划发展实施已经占有荆益两州实现中级目标的时候,关羽把荆州给丢了。荆州是蜀汉的半条命,失荆州对蜀汉的国力和国运都会产生致命影响。这一点关羽是知道的,刘备诸葛亮也是特别强调的,但关羽无视老大的国家事业,置国运于不顾,逞强争胜,毫无大局观和整体观,庸蠢短视,匹夫之勇而已。
在战略上,失荆州,刘备应当负主要责任。用人不当,但又无人可用。关羽影响力很大,小心应对,守荆州是可以的,但没想到关羽这么骄狂,沉不住气。
试想一下,川陕山高林密,易守难攻,如果保住荆州,蜀汉在荆州方向与吴联合,向魏用兵,作为主战场,胜算较大。如果真到这步,魏延“子午谷奇谋”或可成功。
3、外交层面
“外结好孙权”是蜀汉的基本国策。对于蜀汉来说,曹魏是大敌,然魏强蜀弱,所以联合东吴是必由之路。刘备占有益州后,与孙权交好,将长沙和桂阳两郡让与孙权,等于清了“借荆州”的旧账。此时,东吴也不想动刀兵。孙权向关羽求联婚姻,关羽断然拒绝。按《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的记载:“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按《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的描述:“诸葛瑾曰:“某闻云长自到荆州,刘备娶与妻室,先生一子,次生一女。其女尚幼,未许字人。某愿往与主公世子求婚。若云长肯许,即与云长计议共破曹操;若云长不肯,然后助曹取荆州。”孙权用其谋,先送满宠回许都;却遣诸葛瑾为使,投荆州来。入城见云长,礼毕。云长曰:“子瑜此来何意?”瑾曰:“特来求结两家之好:吾主吴侯有一子,甚聪明;闻将军有一女,特来求亲。两家结好,并力破曹。此诚美事,请君侯思之。”云长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遂唤左右逐出。瑾抱头鼠窜,回见吴侯;不敢隐匿,遂以实告。权大怒曰:“何太无礼耶!”便唤张昭等文武官员,商议取荆州之策。
关羽的做法不可理喻。亲戚不做,做仇人,肯定不会有好结果。即便如此,东吴也没有立即直接发难,而是等关羽出兵力战,后方空虚,才袭取荆州。
在不恰当的时候破坏孙刘联盟,关羽应当负全责。
4、内政层面
作为独当一面的大员,军政和民政都是国力军力的根基,民殷国富,才是力量的保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自古至理名言。没有选贤用能,治民理政,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在军事治理上,荆州方面没有独立领兵的能将,关平、廖化跟班而已。在内政治理上,关羽一窍不通,而且自高自负,不能用人。《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载: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自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不知人,不识人,不用人,不容人,芳、仁投降孙权,是失荆州的重要关节,责任完全在关羽。
《三国志》作者陈寿是四川人,有尊刘抑曹的情感倾向,在对诸葛亮的评价中说:“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啥意思呢?就是说诸葛亮是治世是奇才,管仲、萧何也不能及,奈何蜀汉没有将才,所以没能一统天下,是天命不可争也。也从侧面说明,所谓关张赵马黄,虚名而已,不是立国柱国之将略。
陈寿对关羽的评价更加直接: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所以,绝不是“大意失荆州”。一手好牌,被关羽打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