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企盼
1956年,正在台北的蒋介石接见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国民党驻香港的宣传负责人许孝严。
许孝严带来了一封信,这封信的署名正是那个和蒋介石争斗了二十多年的老对手——毛泽东。
重庆谈判时的毛泽东和蒋介石
蒋介石刚接到这封信时心里便忐忑不安,他不知道作为胜利者的中共最高领导人会跟他说些什么,但当他打开信件,读着读着,眼里就泛出了泪花。
毛泽东的这封信里,并没有像以往那些胜利者们一样盛气凌人,而是在字里行间中洋溢着中国人传统的温情和包容。毛泽东在信中说,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只要台湾回归祖国,其他一切问题均可尊重蒋介石和陈诚的意见妥善处理。
毛泽东还提出了著名的“一纲四目”,其中包括“台湾回归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事安排等悉由蒋介石与陈诚二人处理”、“台湾军政建设费用不足之处,均由中央拨付”、“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等的原则。
细细读来,“一纲四目”竟有些几十年后“一国两制”的味道。诚然,“一国两制”最早就是来源于毛泽东对政治制度的创新。
蒋介石没想到,毛泽东竟能如此大度。
而当他读到“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欢迎蒋先生在祖国统一后,回家乡看看”一句时,热泪顿时浸满了双眼。
毫无疑问,这句话准确击中了蒋介石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老年蒋介石和家人在一起
蒋介石回想起当年兵败回到浙江老家溪口时,曾在蒋氏祖坟之前痛哭流涕,直言自己今后不能再保护父母了,因为他当年派人掘了毛泽东的祖坟,认为毛泽东一定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但没想到,毛泽东不仅没有叫人掘坟曝尸,还把蒋家宗祠修缮一新,而且命人不得破坏一砖一瓦。蒋介石闻之,当即感激涕零。
信的末尾还有一行字:“台澎金马,唇齿相依,遥望南天,诸希珍重!”
寥寥数笔,彻底勾起了蒋介石的思乡之情。读完信后,他只对前来送信的许孝严慢悠悠地说了一句“你辛苦了”,便再无其他的话。
但这位蒋先生心里已经掀起了波澜,他早就没了“反攻大陆”的野心,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到了古稀之年还能有什么奢求?不过是落叶归根,埋骨家乡罢了。
这封信末尾的一句话,是周恩来加上去的。
为了两岸统一,周恩来不知操了多少心。
周恩来
1975年12月20日,身患重病的周恩来接见了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罗青长。
罗青长在周恩来的病房外一直等到中午,周恩来才苏醒过来,被病魔折磨得不成样子的周恩来仍然向罗青长询问台湾的近况。
罗青长向周恩来汇报了蒋经国的情况,汇报了台湾一众好友的情况,周恩来点了点头。
周恩来说:“台湾问题最好是我们的老一代来解决,国共合作嘛,我们都是经历过的,不然将来可能夜长梦多。”
周恩来和罗青长谈话的时候,期间两次被病痛折磨得说不出话来,他跟罗青长说完这些话后,便陷入了昏迷,这也是周恩来最后一次与中央部门的负责人谈话。
周恩来心里清楚,蒋介石是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推手。但没成想平日里生活规律、连医生都认定能活到95岁的蒋介石,居然走在了毛泽东和周恩来前面,这使得台湾问题只能留给后人了。
老年蒋介石在开会
台湾,终究是中华民族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武力解放台湾梦想破灭
时间回到1949年3月15日,这一天新华社发表了《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社论。按照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计划,解放台湾的战斗可以分三步实施:
第一步,中国大陆应迅速组建海军、空军,尽快掌握制海权;
第二步,尽快解放东南沿海各岛,扫清外围,建立攻打台湾的前沿阵地;
第三步,发起对台全面作战,完成时间不超过三年。
那时,共产党提出的对台作战计划是下了很大决心的,而且很快便付诸了实践。
1949年7月,刘少奇秘密访问苏联,他告诉斯大林,称中国共产党准备在1950年左右进攻台湾,要求苏联提供200架左右的飞机并帮助中国训练飞行员,斯大林同意了。
与此同时,解放军在华中、华东和东南沿海至少修复了几十个机场,还在香港、澳门等地加紧购买登陆船只,准备登陆台湾的作战。
第三野战军备战台湾
1950年5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前委发出了《保证攻台作战胜利的几点意见》,准备让三野副司令员粟裕带领50万人的兵力,投入攻台作战。
解放军50万大军在福建沿海磨刀霍霍,枕戈待旦,而龟缩在台湾的蒋介石整天也是惶惶不可终日。
1950年6月25日,台北士林官邸。
蒋介石正目光呆滞地吃着早餐,鲜美的鸡汤在他的嘴里好似味同嚼蜡一般。蒋介石不知道这样的生活还能维持多久,美军要放弃台湾和中共几十万大军要来进攻的消息已经传来,小小的台湾岛物价飞涨,达官贵人和名流商贾们纷纷拖家带口仓皇逃命。
当初跟着他逃到台湾的官兵连饭都吃不饱,又怎能拿起武器和解放军作战?只怕是解放军一登岸,他们便要举枪投降了,大家都是中国人,谁会守着这么个小岛负隅顽抗呢?
“你们美国人可以用台湾做你们的文章,我蒋某人也可以用台湾做我的文章,”蒋介石心里嘟囔着,“那一天我们就又可以相互利用了......但是,你们再不来可就晚了......”
蒋介石(右一)和宋美龄、美国客人在一起
突然,儿子蒋经国冲进来,冲父亲高声喊着:
“爸爸!韩战爆发了!”
“天父伟大!”蒋介石如同条件反射一般振臂高呼,鸡汤泼了他一身。
对蒋介石来说,“好消息”不止一个,粟裕因为没日没夜地研究战术,突然病倒了,而且病得还不轻,这场病过了整整一年才好。
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武力解放台湾的机会,就这样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和主帅的病倒而宣告破灭。
风云变幻的台海局势
屋漏偏逢连夜雨,几乎在同一时间,一场骇人听闻的血雨腥风刮遍了整个台湾。
为了解决台湾问题,中央不仅在东南沿海整军备战,周恩来在还没有解放的时候就在台湾岛安插了1800多名(可能比这还多)情报人员,这些情报人员以熟悉台湾民情的“台湾共产党”创始人蔡孝干为书记,全面负责台湾地区的情报收集工作。
在台湾被捕的“红色特工”
但这1800多名情报人员在1950年3月被国民党当局全部逮捕!那时还对中共充满敌意的国民党当局贯彻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态度,只有酷刑之下的偷生者才可活命,“冥顽不灵”者则被押到了台湾马场町刑场枪决。
令人气愤的是,这场风波的始作俑者不是国民党当局,居然正是红色特工首脑蔡孝干。这个人贪图享乐,不幸被国民党抓捕后忍受不了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无耻地供出了在台湾所有的中共特工名单。
然后,就是一场席卷整个台湾省的大搜捕。
这场搜捕的力度完全不亚于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共老地下党员严惠先,台湾电力公司总经理刘晋钰,中共华东局特派员朱谌之,还有联勤总部第四兵站中将总监陈宝仓等特工都被国民党当局残忍杀害。其中,潜伏在台湾军政界级别最高特工、国民党“国防部”中将参谋次长——吴石将军也于1950年6月10日被杀害。
中共特工吴石在台湾受审
那些逃过一死的情报人员,无一不对蔡孝干咬牙切齿。这个噩耗传到北京,周恩来总理在震惊和伤心之余,也得出了一个无可奈何的结论:
共产党想要在50年代就解决台湾问题的计划怕是实现不了。
周恩来的推断没有错,当中国好不容易打赢朝鲜战争,准备转过头来对付台湾时,发现国民党已经和美国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而且在台湾岛内完成了“土地改革”,稳定了岛内的政局,赢得了台湾百姓的民心。
毫无疑问,“土改”这一招绝对是蒋介石从毛泽东那里学来的。
1955年1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了建国以来首次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攻克了有着“台湾门户”之称的一江山岛。美蒋军事集团慌了,美国开始在台湾海峡集结兵力,共同对抗中共可能会采取的登岛作战。
虽然双方有一份《共同防御条约》,但美国和蒋介石却是各打各的算盘,蒋介石希望美国帮自己赢得生存空间,美国则是想利用这份条约撺掇着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蒋介石(左)和史迪威、宋美龄
周恩来认为,如果此时出兵收复台湾,先不说解放军对跨海登岛作战有没有把握,首先台湾老百姓就不会站在我们这边,还可能引发中美的直接冲突,这都对当时还很贫穷的中国造成负面影响。
而且令人欣慰的是,蒋介石虽仍然和中共敌对,但他坚持“一个中国”政策。美国人在台湾借着“民主”的幌子搞选举也好,在背地里耍手段让蒋介石下野也好,但蒋介石就是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说什么也不让美国人得逞。
对蒋介石不想当千古罪人的行为,毛泽东曾坦言:“台湾还是蒋介石当‘总统’好!”
台海局势虽急转直下,但蒋介石“一个中国”的态度却让周恩来在外交方面找到了机会。
“只有一个中国!”
“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谈论和缓和远东紧张局势的问题,特别是缓和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讲话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人民坚决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任何国际会议和任何国际组织,只要有可能出现‘两个中国’的局面,中国绝不参加;任何国际协议,如果没有中国代表的参加和签字,将对中国毫无约束力。”——周恩来驳斥美国的“两个中国”说法
“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周恩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的讲话
“凡是愿意回到大陆省亲会友的,都可以回到大陆上来;凡是愿意回到大陆来参观学习的,也都可以回到大陆上来;凡是愿意走和平解放台湾道路的,不管任何人,不管他们过去犯过多大的罪过,中国人民都将宽大对待,不咎既往。”——周恩来对台湾同胞的公开声明
“蒋介石如果愿意将台湾归还祖国,就是一大功劳,中国人民会宽恕他的。”——周恩来在会见印尼外宾时说的话
......
整个50年代到70年代,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周恩来用他那无与伦比的责任心向世界作着最响亮的呼喊——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周恩来和陈毅一起喝酒
很显然,周恩来把解放台湾的呼喊变成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对蒋介石的态度,也比过去缓和了不少。
这种说法毫无疑问打动了蒋介石。
1956年,蒋介石主动把过去和国共两党私交甚笃的政治活动家曹聚仁派到了北京,让他和周恩来谈谈具体的,蒋介石再三嘱咐曹聚仁:“一定要摸清大陆方面的真正意图。”
在那之后的时间,曹聚仁接连去了两次北京,周恩来对他说:“国民党和共产党曾经合作过两次,第一次合作有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成功;第二次合作有抗战的胜利,这都是事实。为什么不可以有第三次合作呢?”
“台湾是内政问题,爱国一家,为什么不可以合作建设呢?”周恩来对曹聚仁侃侃而谈,“我们对台湾绝不是招降,而是要彼此商谈,只要政权统一,其他的都是可以坐下来共同商量安排的。”
后来,在周恩来的推动下,毛泽东将对台湾蒋氏父子的宽大政策整理了一下,并书写成信件,让张治中托人带给蒋介石。
这封信里的内容,便是著名的“一纲四目”。
周恩来与邓颖超
1965年,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再次让曹聚仁赴京。这一次,周总理独具匠心地交给曹聚仁一封信,嘱托他带给蒋介石。此信中有毛泽东亲笔写的一首《临江仙》,其中有两句:“明月依然在,何日彩云归?”
已快进入耄耋之年的蒋介石看到这两句词,不禁老泪纵横,当场失神。
从这个时候开始,两岸统一的问题开始出现曙光。
周恩来以他超人的智慧和惊人的精力,在接下来不多的时间里,努力推动着台海关系向前发展。尽管他不知道台湾什么时候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自己的努力会不会有朝一日付诸东流,但周恩来那颗坚定的中国心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变过。
1960年,周恩来专门请人将浙江奉化和蒋母之墓的照片寄往台湾,还专门照会有关部门照顾蒋介石和陈诚在大陆的亲戚,蒋介石得知后再次老泪纵横,感佩不已;
从1959年到1964年,中央先后特赦了六批国民党战犯,共计296人。他们对共产党心怀感激,将党的对台方针传到了海外;
解放军和国军战犯
1961年,周恩来专门照会屈武,让他以女婿的名义为于右任的夫人高仲林祝寿,因为于右任老先生在台湾,周恩来怕他的夫人孤单;
......
周恩来经常对身边的人说:“对台湾的工作要耐心,要多做些工作,才能‘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在做工作的同时不要太急,不要挖苦,要以民族利益为重,一切要从长计议。”
两岸关系的缓和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周恩来的智慧和才能,没有这场十几年的中美大使级会谈,美国不会在承认台湾是我国神圣领土的条件下和我国建交。——原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炳南
就在两岸关系如火如荼地发展时,中国大陆进入了历史特殊时期,远在台湾的蒋介石听说溪口老家的祖坟被人破坏了,心里十分气愤,于是对中共产生了很多疑虑,好不容易缓和下来的台海关系眼看就要有倒退的迹象。
周恩来同样十分恼怒,便亲自出面保护蒋介石老家的祖产和房屋,还出资修好了蒋家的祖坟,这让蒋介石很是感激。
蒋氏宗祠
1972年,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这使得台海关系打开了新局面。美国终于在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大条件下与中国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这相当不容易,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台湾回归祖国的希望。
中美关系缓和之后,为了使台海关系不被大陆特殊时期所影响,同时也为了安抚蒋介石,周恩来派了92岁高龄、曾经在中华民国政府当过参议员的章士钊去香港疏通人脉,联系台湾事宜。章士钊当时自信满满,说自己只需要三个月便可完成任务。
但章士钊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
92岁的高龄,外加身患疾病,也可能是因为两岸关系的缓和使他太过兴奋,章士钊于1973年7月1日在香港去世。
章士钊先生诠释了什么才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从那以后,由美国回国参观的台湾爱国人士渐渐地变多了,周恩来多次在病重期间接见他们,让很多台胞深受感动。同时,人民大会堂台湾厅也在周总理亲自的关心下设立。
人民大会堂台湾厅
台湾厅建好后,周恩来感觉太小,经过考量之后,大家决定把一楼较大的浙江厅改为台湾厅,位置也很显眼。之后,周恩来在台湾厅接见过很多美籍台胞,他们都说周总理十分亲切,台湾厅也很有家的感觉。
有一次,旅美学者李南雄等人来国内访问,周恩来对他们说:“蒋介石是浙江人,他现在统治着台湾,我们把浙江厅改成台湾厅交给你们,这样很好嘛!”
李南雄等人哈哈大笑。
周恩来又说:“毛主席说寄希望于美国人民,这是从全世界范围内说的,在台湾范围内我要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周恩来“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话被发表在海外的刊物上,让海外无数侨胞感慨不已。
周恩来的努力没有白费,两岸关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融洽过。
1975年,蒋介石通过国民党元老陈立夫传出了一条惊天新闻:“可以请毛泽东来台湾访问。”
毛泽东听后很高兴,他找来邓小平说道:“你可以代表我去台湾,两岸可以以此为契机,尽快实现‘三通’。”
周恩来和尼克松碰杯
陈立夫也兴奋地在香港发表了一篇《假如我是毛泽东》的文章,里面说道:“欢迎毛泽东和周恩来到台湾访问,与蒋介石重开谈判之路,以造福国家人民。”
两岸和平统一终于有希望了!
但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这个时候,蒋介石突然去世了。
周恩来因为过度操劳,早已一病不起。
周恩来最后的遗憾
1975年清明节的夜晚,88岁高龄的蒋介石在台北的士林寓所与世长辞,医生们足足抢救了三个小时,但还是无济于事。
第二天,毛泽东在杭州西湖得知了蒋介石的死讯。他心里顿时五味杂陈,中午饭只吃了一点,把唱片机里张元千的送别词《贺新郎》听了一遍又一遍。
没有人能体会毛泽东当时的心情,除了他刚听到消息时说出的“知道了”那三个字。
老年毛泽东
蒋介石的去世导致海峡两岸失去了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推手,意味着在毛泽东、周恩来这一代解决不了台湾问题了,这个遗憾只能让后人弥补了。
周恩来十分揪心,他怕时间不够;他怕那些经历过国共合作的老一辈革命家相继去世,导致台湾问题长时间悬而未决;他不了解蒋经国,担心台海关系会随着蒋介石的去世而倒退;他最怕的,是对不起子孙后代。
香港《七十年代》月发表了《访蒋经国旧部蔡省三》,新华社《参考消息》将这篇文章分成4期连载了出来。文中提到,蔡省三对蒋经国上台之后对台、对大陆的政策态度做了判断,即“三不会”:
第一、不会出卖台湾,向外国卖身求荣;
第二、不会投降大陆;
第三、不会把台湾搞乱,能有一番作为。
那时,周恩来已经病入膏肓住进了医院,平均每40天左右就要动一次手术,他虽身在病榻,但仍然心系那令他魂牵梦绕几十年的宝岛台湾。对新华社任何关于台湾的消息,周恩来都是期期必看。
周恩来
1975年9月4日,周恩来请了罗青长、钱嘉东对《访蒋经国旧部蔡省三》一文的真实情况做了分析,并在病榻上做了批语。在批语的最后,周恩来拖着病体,用已经颤抖得很严重的手费力地写下四个“托”字。
这四个“托”字包含了周恩来为台湾倾注的大半辈子心血,也是他将台湾问题诚心诚意拜托给后人的象征。
可想而知,当周恩来在生命最后的时日里写下四个“托”字时,内心是有多不甘呐!
1976年1月8日,饱受病痛折磨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周恩来的遗体火化后,其骨灰还在他亲自下令设立的台湾厅放了一天,然后才转移到追悼会会场。
按周恩来的遗愿,工作人员将他的骨灰分成了三份,分别洒在祖国的大地上。第一个地方是象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万里长城;第二个地方便是北京的密云水库。
周恩来的最后一份骨灰撒在了天津的梅河入海口,企盼自己的骨灰能顺着海水流向台湾,让台湾人民切实感受到他身体里永恒不变的炽热温度。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