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以后,我东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在东北组成傀儡伪满洲国,也在这里攫夺东北原有金融机构的基础之上,设立了伪满洲国中央银行,并发行了伪币。
伪满洲中央银行开业之初由于时间仓促,又要独占金融市场统一币制但来不及印刷新券,便临时利用东三省官银号民国十八年美钞版1元和拾圆现大洋兑换券未盖印章的币料改印而成,故被称之为“改造券”,加印红色隶书体“满洲中央银行”六个字。
改造券发行流通两个月以后由日本内阁印刷局承印的伪币陆续运达,面值有5角、1元、5元、10元和100元五种。并开始回收改造券,这套明显带有殖民地标志的伪满纸币,除5角券以外都在正左侧带有伪满洲国五色旗,故在收藏界也称其为“五色旗券”。
此套五枚券是改造券后发行的第一套,故也被收藏界称之为“甲号券”。
又从1935年至1938年发行了“乙号券”5角、1元、5元、10元、100元五种。
这套五枚券最明显的区别于甲号券的是券背字体改用实心字体,故也被收藏界称为“单线券”。此套五枚券能看出日伪当局在设计时的确是绞尽了脑汁,煞费苦心地找到既不过多暴露侵略野心、又能使广大百姓都能接受的形象,于是将中国古代的孔子、孟子以及神明财神印在其上,以蒙蔽百姓。据说乙号券100元面额的“绵羊券”上印有绵羊100只,在当时能够购买100只羊,那么一只羊只要一元钱,说明设计之初时的价值还是挺高的。
1941年至1944年又开始发行丙号券。此套券背面的面额文字采用空心双线体,故也被收藏界称为“双线券”,不过增加了一张1角小面额。
后来原材料的供应和运输等原因,伪满纸币的印钞版从日本运到长春,改由伪满洲国印刷局就地印制纸币,到1944年9月将1元、5元、10元券的丙号券中的长号码改为短号码,印刷厂名也未及改正,又增加了1000元券面额。
日本筹建满洲中央银行分文未出,只凭借飞机大炮掌控货币的印制、发行,除改造券以外,其他均为日本内阁印制局印制。券面的设计开始就充满浓厚的殖民主义色彩,后又为麻痹中国人民的反满抗日情绪,又在票面上设计有中国人崇敬的孔子、孟子和财神爷等形像,由此可见日本人的险恶用心。据不完全统计,自该行开业后,除关东军拿走34亿元充作军费以外,尚余5565万元。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当然是中国资源的转化和中国人民的血汗,也是日本本对我国侵略和掠夺的历史见证。换言之,今天我们的藏者收藏的虽然是藏品,同时也是一份历史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