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武林盟主通常不是武功最厉害的,而是比别人活得久的人,所谓“剩者为王”。
商业世界同样如此,面对地产行业寒冬,怎样才能活得更久呢?
万科的答案是“节衣缩食”。
11月17日,网传万科内部发布《关于万科集团总部“节衣缩食”和打造“战时氛围”的倡议》。
这份倡议并非突如其来,在前不久的“2021年业务交流会”上,郁亮就多次表明要“珍惜钱”、“赚小钱”,熬过行业阵痛期。
从2012年提出“白银时代”,到2018年的“活下去”,再到“节衣缩食”,万科的举动素来是行业风向标。
此文一出,在业内引发热烈讨论。
1
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万科这份倡议的核心,是营造易接受、可感知的战时氛围,即转变黄金时代的惯性思维方式,对不产生价值的动作和开支做减法。
在这份3000字左右的文件中,光“减少”和“减法”就出现了11次,“性价比”出现了3次。
由此可见,万科绝不止是空喊口号,而是身体力行地去做。
据万科员工反馈,目前部分区域已经在按照倡议中的要求执行,比如提前订票降低购票成本、根据天气温度调整室温、人走关灯等。
同时,万科还提出拒绝不必要的接送、宴请或伴手礼,杜绝制作包括笔记本、文化衫等一次性会议物资。
一言以蔽之,就是少花钱多办事,花一次钱办多件事。
从三季度报看,万科的负债率只有31.9%,中长期债务占70%以上,在手现金足以覆盖短期负债。
有同行感慨:“连万科都勒紧腰带过日子了,其他房企的日子可见一斑。”
也有一片乙方被“吓哭”,甲方日子都这么难了,乙方更是不知何去何从。
万科在倡议中,明确指出“属于自己岗位的职责和工作,绝不假手于合作方或供应商完成”、“评估工作中外包业务的必要性,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项自己完成”。
地产上下游间唇亡齿寒,现在谁的日子都不好过。
不过倡议发出后,也有人夸万科是“业界良心”。
对员工来说,共克时艰比裁员优化好太多。
万科还特意在倡议文末提出,要注意宣导渠道和方式的巧妙性,避免给员工带来悲观或者被PUA的情绪。
2
不是第一次“节衣缩食”
房企想要熬过寒冬,要么开源,要么节流。
就当下大环境而言,很多房企的债务到了偿还关口,然而融资不顺畅,销售回款难,陷入流动性危机。
11月3日,万科发布的数据显示,1-10月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面积3204.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1.76%;合同销售金额5210.7亿元,同比下降4.4%。
10月单月,万科实现合同销售金额419.5亿元,同比下降19.7%。
鉴于开源难于上青天,所以留给房企的不二选择,就是严格盯内控。
其实,这不是万科第一次提出“节衣缩食”。
2008年,国内地产市场低迷,国际金融海啸来袭。
最危险的时候,万科有几天只有个位数的成交量,资金链极为紧张。
从那时起,万科就开始有意识地“控成本”,只给员工发圆珠笔芯,开会时要求自备水杯,甚至连郁亮桌上的鲜花也被撤掉了。
万科还把总部员工的奖金与集团的管理费用挂钩,如果达不到,就扣总部奖金。
不过,当下的环境和13年前大不同。
现在,房地产早已告别容易赚钱的上半场,三道红线成为房企头上的紧箍咒。
稳地价、稳屋价、稳预期,遏制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倾向,是大势所趋。
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清醒降本提效,成了每个房企的必修课。
万科先人一步积极应变,再次成为行业“领头羊”。
加上万物云上市在即,有望为万科补充可观的流动性。
3
谁能熬过冬天,谁就是王者
有媒体问郁亮:“行业入冬了怎么办?”
他回答说:“冬天到了就穿羽绒服,现在的羽绒服都很好。”
提效和省钱,就是万科御寒的羽绒服。
行业形势好的时候,业务发展速度快,编制往往不是问题,“甩手掌柜”和“二传手”也有生存空间。
而现在市场遇冷,越来越多的房企开始重视人效,向管理要红利。
就拿今年的年中报来看,管理费用率低的房企能做到1.3%,还有的房企高达7.7%。
这是什么概念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千亿销售规模,1.3%和7.7%产生的效益差距就是64亿,这些钱原本都可以成为老板兜里的利润。
因此所有房企都在思考,如何用最少的人干最多的活。
这也为地产从业者提了个醒,我们平时工作时,不能只是停留在简单“做了”的执行层面,而要对结果负责,不断发掘工作中的“盈利点”。
莎士比亚曾说:“真正能把握财富的,从来不是投机者,而是在狂风巨浪中选得准、抓得稳的人。”
企业也是一样,所有的伟大都是熬出来的。熬过冬天的最好方式,是学会与冬天相处,趁着冬天好好修炼内功。
话说回来,企业的发展必然要经历艰难险阻。
那些把握行业变化趋势,穿越经济周期活下来的房企,才能真正笑傲江湖。
关于今天分享的内容,大家有什么评价?欢迎留言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