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一场突然爆发的肺炎疫情,紧跟春运的步伐席卷全国。虹桥、浦东两大机场每天有上万名旅客来往进出,巨大的客流量暗藏着不可知的风险。南航上海地服部针对疫情开展防控培训,从口罩的正确佩戴,到如何开展消毒防范,再到遇到有疑似症状的旅客应如何采取防控措施等都一一培训,同时设立疫情24小时防控专员,从服务细节入手,在一线防控疫情。
作为民航的一线工作者,郑海峰夫妇两人分别在虹桥、浦东两场,各自奋战在民航防疫战线的最前线。
将儿子送去外婆家,夫妻俩携手抗击疫情
受疫情影响,今年春节长假服务保障压力特别大,夫妻俩也比往年承担了更多的工作和责任。眼看疫情蔓延迅速,郑海峰夫妻俩决定把8岁的儿子送去外婆家照看,两人全身心投入到抗击疫情工作中。

郑海峰在虹桥部署一线服务工作,作为基层干部更要敢担责、冲在前,让年轻员工放下一些担忧,各司其职完成各个旅客的服务保障任务。
而陈晓菁则在浦东,和同事共同承担因疫情而新增的信息报送及调度相关要求。作为资深调度员,她主动调动科室员工工作积极性,统筹安排,主动带头,确保大家认真完成调度任务。
细心的她还悄悄梳理起了各类信息报送流程,整理成册,条理分明地为一线同事工作提供信息支持。一旦收到疑似发热旅客的信息,她第一时间按流程确认旅客及航班信息,上传下达,确保调度信息传递无误。

工作中的陈晓菁
已经习惯年三十值班的状态了
郑海峰已经在南航工作19年了,他说自己从来没想过要换工作,尽管在过去好几年,他都因为值班没有和家里人一起吃年夜饭。
“习惯就好了,这么多年,早就习惯了。”提起年三十因为值班不能回家,现在的郑海峰已经习以为然了。“我们做这一行的,其实没有什么过年过节的概念。”
2000年3月,南方航空率先在国内推行电子客票。当时的郑海峰还在从事电子机械方面的工作,无意中听到南航正在上海招人,同时也觉得电子客票“这个东西蛮新颖的”,于是就去报名面试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正好在招人,就借着这个春风进来了。”

郑海峰工作照,南航提供
在这一行做久了,郑海峰和同事们慢慢炼就了一颗“淡定”的心。航班延误的情况时有发生,也难免碰到因此向登机口的工作人员发火的旅客。
“航班延误,旅客又有急事要走,心里多少都会着急。这个时候呢就要耐心一点,让旅客先把火发完,然后再跟他去讲道理。现在大多数旅客也能理解的。”郑海峰说,他感觉,现在旅客没有以前那么极端了。“以前我们的员工还被打过。 但是我们要求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因为我们是做这一行的嘛,不能对骂。”
为了最大限度保护登机口处员工的工作安全,当遇到航班延误旅客开始有情绪的情况,“比如说有旅客开始闹了,说话声音响了,不好听的话说出来了之类的,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般会让男员工顶着点,女员工悄悄撤下来。”

郑海峰工作照,南航提供
郑海峰说,相比早些年刚来南航工作的时候,这几年航班越来越多了,忙的时候,很多登机口的员工只能躲在看不见的地方吃盒饭。
“登机口的员工,有时候连续一站要站五六个小时,遇上延误,旅客随时会问问题的,他们根本没时间找地方吃饭的。”
因工作结缘妻子
郑海峰和妻子的相遇也是因为这份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这样的:“2007年的一个冬天,我照常上班,走进办公室的那一刹那,看见了刚来现场实习的陈晓菁。在工作中,一个是师傅、一个是徒弟;在现场时,负责冲锋陷阵,一个负责统筹调度,给与背后最大的支持。3年多的相知相伴,2011年10月10日,我们步入了婚礼的殿堂。我们相知相守,携手走过风风雨雨的十载。”
现在,郑海峰的妻子陈晓菁在浦东机场的生产调度室工作,做一休一,上班时间从早上9点半至晚上9点半,下班回家在11点左右。
工作日,他们通常会一起出门,共同搭乘地铁7号线。妻子坐7号线到龙阳路换磁悬浮前往浦东机场,郑海峰坐7号线再转2号线到虹桥。
因为工作性质的特殊,过去的几年,郑海峰和妻子很少有机会能够在农历的大年三十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要么是我值班。要么轮到她值班,两个人三十那天都能休息还蛮难得的。”郑海峰说。“不过也都习惯了,我们做这一行的,其实没有什么过年过节的概念。”
谈及郑海峰在人流密集的候机楼工作,妻子陈晓菁还是透露出一丝担心,“我在调度室还好,老郑在候机楼可能天天会接触到来自各地的旅客,说实话我心里还是有点担心的。不过,老郑平时身体挺好,他应该对病毒有点抵抗力。他跟我说不用怕,我就不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