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室、社区矫正宣告室各1间,所长、辅助人员各1名,构成了遵义市绥阳县枧坝司法所。工作人员屈指可数,办公环境简洁,却年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司法所,先后被评为市级优秀司法所、市“五化”达标所,今年10月又荣获“全国模范司法所”称号。
要问这“全国模范司法所”是怎样炼成的?凭的就是一腔为民办实事的热情,肩负使命,不辍前行。
1997年,枧坝司法所正式挂牌。1998年,张吉林任职司法所所长,到现在已工作24个年头。
在村里,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张司法”,大事小事都喜欢来咨询他,遇到矛盾纠纷,更要找他“把脉问诊”。
村民因务工发生安全事故,受害人家属聚集闹事,打砸机械设备。张吉林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安抚家属情绪,不分昼夜地进行调解,直至双方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达成赔偿协议;货车撞坏村民房子,双方交涉无果,张吉林便主动上门耐心疏导,让双方当事人和保险公司达成了一致的赔偿协议,把矛盾“扼杀”在摇篮里......处理这样的事情,在张吉林手里数不胜数,他把每一件小事都当成大事去完成。
“张司法是个好官,真心通过法律为我们解决问题。”2018年以来,枧坝司法所先后解决处理各类疑难案件160余起,平息群众集体上访35起,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到98%以上,2020年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州级“七五”普法验收。
“调解工作,就是情与法的融合。无论大小事,群众找到了我,就是信任我,就要耐心为他们处理好。”张吉林说。
2004年,枧坝司法所开始对刑满释放人员进行安置帮教,并于2005年实行法律援助。
“如果不是张司法,我都不晓得今后的日子怎么过。”枧坝镇中塘村的吴某服刑17年,出狱之后思想严重与外界脱节,抵触情绪较重。考虑到吴某属于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的“三无”人员,张吉林四处联系相关部门,帮他维修房子、解决临时生活救助、推荐就业,隔三岔五疏导情绪,这才使吴某有效地实现与社会衔接,生活有了盼头。
多年来,枧坝司法所一直对回归社会的刑释解教人员继续给予教育,关注每个归正人员。组织综治网格员、村干部、派出所民警等,合力管控帮教刑满释放人员,提高其思想觉悟和法律意识,保证遵纪守法,不再触碰法律红线。同时,完善帮教网络,实行“一人一档”管理,每年帮教刑释解教人员在100余人次左右。
2011年6月,枧坝司法所全面接管了社区矫正工作。
村民韩某因非法捕捞水产品,获缓刑一年,根据法律规定,需在考验期内实行社区矫正。期间,枧坝司法所像对待亲人一样,竭尽全力帮助他回归社会。“感谢张司法的耐心教导,解矫之后,我要好好生活,再不犯错。”韩某表示。
据了解,自开展社区矫正以来,枧坝司法所创新提出了“责其罪、帮其心、挽其人、促其进”的十二字矫正思路,并贯穿于工作之中。目前,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69人,在工作人员的精心管理和耐心帮教下,枧坝镇没有发生过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脱管、漏管情况。
法律知识淡薄是引发民间纠纷和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源,是普法宣传的重中之重。
为开展好普法宣传,枧坝司法所以“送法进乡村”为载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通过公开调处民间纠纷、召集群众现场说法,定期到校园、村组以及群众家中进行法制教学等,让普法接地气贴民生,使群众法律意识逐步提高。
此外,枧坝司法所还将法治建设纳入乡风文明管理当中去,将《宪法》、禁毒知识、扫黑除恶知识等内容,融入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文化舞台、法治文化路、法治对联街和《民法典》宣传一条街的建设当中,集中彰显法治权威,进一步弘扬法治精神,强化法治理念。
“村民们积极参与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创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法治文化的熏陶,不断提高了他们的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依法办事的能力也逐步增强。”张吉林说,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收到的最大效果就是邻里之间更和睦了,找司法所调解纠纷的人数也逐年减少。
近年来,枧坝镇7个行政村成功创建了6个民主法治示范村,其中2个省级、4个市级,村民们每天都沐浴在法治文化的春风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国欢
通讯员 李艳
编辑 徐然
编审 田旻佳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