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广州,室外温度仍有20余摄氏度,在广州某郊区水库,十几米深的水下,温度低至10摄氏度。
岸边,省消防救援总队特勤大队水域救援队4名队员和他们的专业教练正检查潜水装备。水下照射灯、刀、写字板、空气瓶......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们穿好潜水服,戴好装备,依次跳入水中。

“围成圈,我们今天的任务是模拟搜寻,下潜到16米左右,现在开始下潜。”邱为是特勤大队一级指挥员,也是水域救援队队长。话音刚落,5人开始下潜。
“咕噜咕噜”,湖面上冒出一个个气泡,几秒钟后,湖水已经完全没过他们头顶。

水面,波澜不惊。水下,一场紧张的模拟水下搜寻才刚刚开始。
水域救援是消防救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分为水面和水下救援。水面救援通常包括针对平静水面救援、激流救援、台风导致的洪水和内涝情况救援。水下救援则是要下潜到水中进行,如搜寻落水车辆内的被困人员、打捞及救助溺水群众等。

2019年1月1日至10月1日,在全省消防救援队伍接警类型中,火警占30.6%,抢险救援占40.8%,社会救助占28.5%。防汛、抗洪、救援、救灾......消防员们面对着更多更严峻的挑战。
现在的“逆行者”不再局限火场救援,更要处置复杂多样的灾害事故,真正适应“全灾种、大应急”任务需要,向水域、陆地、天空全面进发。

水面之下
他们克服恐惧,只为救起溺水者
位于广州市东北郊的龙洞水库远离闹市,水质清澈,环境安静,吸引不少垂钓爱好者和游客。水库水深60米,尽管旁边设置了“禁止游泳”警示牌,但每年夏天都有人在这里“野泳”。
水面看似波光粼粼,水下实则暗藏危险。

今年8月,特勤大队接到一起群众求助,有人在龙洞水库游泳时失踪。
“事发时间是凌晨,我们抵达现场后周围一片漆黑,只好先通过声呐开展搜索定位,再利用水下机器人下水精准搜索,用了3个多小时才确认了失踪人员的准确位置。”1997年出生的谢学康是水域救援队的一员。他介绍,在水域救援中,比较难的是搜索与定位。龙洞水库面积大、水中环境复杂,尽管他们刚到现场就有了初步判断,但精确定位仍需时间。
确定了溺水者溺水范围后,4名消防员立即潜入水中,进行寻找、打捞。
水下,下潜越深,气温越低,刺骨的湖水早就浸透了潜水衣。潜水员们一面适应水温,一面缓解耳压,以便顺畅地继续向下潜。
“夜间水面上是漆黑一片,更别说水下了,水里又黑又静,只能听到水流声和自己的呼吸声。”这是4人第一次实战下水救援,尽管有水下探照灯,但安静、幽闭的环境还是让谢学康有些发怵。“多少会有点怕溺水者遗体忽然漂到我面前,但救援为先,我们必须得把他救上来。”谢雪康在水下睁大眼四处寻找,小心翼翼地往前游。
在湖中,脚蹼扬沙,能见度越来越低。4个人在漆黑的水下只能靠手触摸,1分钟、3分钟、5分钟过去了,他们隐隐约约看到水下有个人形,小心翼翼地游近确认。
最终,在水下11米处,队员们发现了这名落水者并将其打捞上岸。此时距离接警已经过去了6个小时。

在水下救援中,最难的是定位溺水者的位置。
以前,由于设备限制,没有水下声呐搜索设备,只能靠潜水员在水底摸、看和拉网,现在可以利用水面、水下声呐对目标进行搜寻定位。
准确定位落水者的位置后,岸边和水面上都需要有人配合下来最关键的一环——人员搜寻。

在岸边,负责操控设备的消防员正密切注意着设备的提醒和水下机器人拍摄的画面,而水面上,几艘皮划艇紧紧跟随潜水员,做好接应的准备。
这样的配合他们练习过上千次。平时,水域救援队员们会到游泳池、水库、河流开展正常的水下技巧、搜索和打捞的训练。
“不仅是会潜水的人,所有的水域消防员都要对潜水的装备、生理学、潮汐河流特色进行学习。”邱为介绍,他们需要进行专项技巧训练,练习中性浮力、搜索寻回的方式和辅助工具的学习与使用,水下通信、水下机器人和水下全面罩等。

水面之上
他们横渡激流,全力搭出救援通道
水下,消防员们被冰冷、黑暗的湖水“蒙”住了眼睛。水面之上,尽管能看清救援环境,但激流、洪水所带来的危险同样难以预估。
今年6月因持续性暴雨,河源连平县、龙川县多处地区受灾。特勤大队水域救援队、通信分队、保障分队共13车42人闻讯而动。

当他们抵达距河源市连平县上坪镇三洞村16公里处时,进村的唯一一座桥的桥面已经被冲毁,周围树木堆积,形成隘口。
现场水流湍急,且水位不断上涨。在平时,橡皮艇是河流救援中最安全的工具,但当时的救援条件已经不允许消防员们使用橡皮艇。这该怎么办?
横渡洪水激流!
“当时渡河是很有危险的,因为不知道洪水从上游冲下来时会带着什么东西。如果在洪水里控制不住身体,腿有可能会被夹在石头缝里,或者被水流浪花冲击,把人直接砸到石头上。”水域救援队队员王国宇来自江西,1998年出生的他刚成为消防员3年。当时他临危受命,需要以水面泅渡的方式到达对岸。

“我个子比较高,又刚刚学完潜水,于是就派我执行活饵救援任务。”接到任务后,王国宇没有一丝犹豫,快速穿好救援服装,在身后绑住绳子,滑入激流中,以45度斜角朝对岸游过去。
大部分激流的产生是因为河底河床不平,有很多大块的石头。在这样的激流中,不仅危险,体力消耗也非常快。
王国宇的身体被激流不断拍打,嘴里猛灌了几口泥水。“快到对岸的时候,我怎么游好像都停留在原地,那时就只有一个念头,接着游!”忽然,王国宇手触到了一些岩石,他立即扒住岩石尝试站起来。
成功了!他连游带爬抵达对岸!洪水中一座绳索桥成功搭建,消防员们得以进入三洞村实施救援。

回忆起当时的救援,王国宇坦言,这是他第一次接到如此危险的任务,说不害怕是假的。但他知道,在他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团队——他身后,有队员牢牢拉住他的安全绳;横渡地点上游1.2公里处,有队员提前观察洪水中漂浮的障碍物,一旦有障碍就能提前预警,中断作业;下游,有队员准备好了救生设备,一旦他横渡失败顺水漂到下游,就能立即施救。
为了掌握熟练的水面救援技巧,每年3、4月份,王国宇他们就开始舟艇快速救援和急流培训,为汛期救援作准备。
主要在江河岸边开展落水者紧急救助、水域绳索横渡救人、橡皮艇渡江救人、橡皮艇快速疏散物资等科目训练。
术业有专攻
他们从“逆行者”化身“浪里小白龙”
“大家只知道消防员和火灾打交道,但很少有人知道,我们其实也负责水域救援。”在广东,夏季雨水、台风天气较多,洪水、内涝灾害,水域事故易发。在邱为看来,水域救援时间紧、难度大、专业性强,单靠救援人员个人水性救援成功率低,自身安全很难保障,如果只能依靠异地的专业力量长途支援,极易错过最佳救援时机。
所以,建立专业的水域救援队伍刻不容缓。
“水面救援我们已经熟能生巧,但与水下救援‘结缘’,还得从2018年台风‘山竹’过境说起。”邱为回忆,当时台风让阳江多地变得一片汪洋。“我和队友们准备进入一栋民房营救两人,但房屋前后的入口都已经被水淹没。”危急关头,阳江消防支队的两名消防员潜水进入建筑物中,找到了被困群众。
“那时我就在想,水域救援仅开展激流水面、洪涝救援是不够的。很多时候会遇到需要潜水的水下救援工作。”于是邱为特意请教了消防员前辈,对潜水这项运动做了了解并开始学习潜水,着手建立专业的水域救援队伍。
很快,邱为考取了自己第一个休闲潜水的潜水证,并陆续学习了救援潜水、公共安全潜水,逐步成为了一个专业的潜水员。
同时,邱为作为辅助,一面在休闲潜水继续学习,一面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潜水技术。“在休闲潜水领域我考到了潜水长这个级别,那么平时训练时我就能带他们一起训练,磨合默契。”他们一举两得。

今年4月,谢雪康、程宗其和王国宇3名消防员一起到广州市潜水学校进行综合潜水学习。2个月后,3人获得了中国潜水打捞行业协会颁发的空气潜水类潜水员证,可以到水下40米—60米的区域进行救援,成为了矫健的“水下蛟龙”。
纵观全省,专业的消防蛙人越来越多。
“我们只是全省水域救援中的一支小小的力量,现在全省各支队级单位建成22支水域救援大队,推进消防救援力量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邱为表示,救援从火场到水域,从山岳到高层,消防员们正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
“守护群众的安全,我们得尽力做到更专业。”他说。
【策划】洪奕宜
【采访】关喜如意 祁雷
【摄影】石磊 见习记者 徐昊
【剪辑】莫丽婷 实习生 吴仲抒
【通联】陈佐铨
【作者】 关喜如意;石磊;莫丽婷;祁雷;徐昊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