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爆发于2月24日,截止8月24日,整整打了6个月,原本预想这次冲突将会以闪电战的形式快速结束,但是时至今日,这场冲突仍未结束,俄乌双方都打得相当吃力,已经有了持久战的表现。这场战争如今显现出三大迹象:俄罗斯态度越来越强硬、核电站频繁被袭击、欧洲疲态尽显,综合来看俄乌冲突有可能走向失控。
8月24日是乌克兰的第31个独立日,俄乌冲突也恰好开战6个月,可以说这个日子对俄乌双方都不寻常。俄罗斯最近的态度越来越强硬,被预测有可能在24日之后发动更猛烈的攻击。杜金娜的遇害对现有局势无疑是火上浇油。
俄罗斯知名社会学家亚历山大·杜金的女儿达莉娅·杜金娜在8月21日凌晨的汽车爆炸中身亡。据悉,事发当晚,杜金和女儿的演讲活动结束后,杜金本应乘坐爆炸车辆,但是杜金碰巧换了一辆车,跟在女儿车后,最终目睹了爆炸的发生。根据调查,事发之前这辆车已经被安装了爆炸装置,被认为是一场蓄意的谋杀。
俄罗斯方面称这次爆炸是乌克兰特工策划的谋杀活动。普京高度评价杜金娜,并向杜金娜追授了英勇勋章。普京对此也作出了不同寻常的表态,称这场爆炸案是一场残忍、卑劣的犯罪行为。
普京对这件事的定性非常严重,从普京如此强硬的表态中,我们可以预测俄罗斯绝不会善罢甘休,必定将对乌克兰作出强力回击。俄罗斯方面肯定会升级现有的战争烈度。比如对乌克兰展开更加猛烈的攻击,也有可能作出类似于派遣特种部队刺杀乌方的高级官员或重要智囊这样的对等回击。
乌克兰方面对于俄罗斯的说法则是极力否认,声称杜金及其女儿均是边缘人物,不是乌方的行动目标,而是死于俄罗斯的“内斗”。而乌方有能力对俄罗斯境内或俄罗斯实控区展开更强的轰炸,不屑于暗杀。这一迹象表明俄乌冲突会进一步升级。
就在杜金女儿遇害的同时,扎波罗热核电站工业区频繁遭到炮击,“核警报”已经拉响,这是第二个危险迹象。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拉斐尔·马里亚诺·格罗西表态称事态极其严重。该核电站是全欧洲最大的核电站,也是世界第三大核电站,目前处于俄方实际控制区内,如果发生大规模核泄漏,危害相当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十倍,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以及其他一些欧洲国家都将面临核污染危机。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通报称乌军炮击核电站工业园区,俄罗斯也谴责乌方此举是核恐怖主义行径,乌克兰则声称此事是俄罗斯“自导自演”。核电站遭到炮击一事引发了各方的担忧,被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目前的当务之急是给紧张的局势降温,并由国际原子能机构派遣专家核查情况,确保不会发生核泄漏事故。事实上,乌克兰炮击核电站可能是在威胁欧洲,丧心病狂的乌军已经“杀红了眼”,如今欧洲却疲态尽显,可能已经不再愿意继续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乌克兰打仗了。这一迹象预示着,失去援助的乌军有可能失控。
如今欧美西方国家内部社会危机也很严重,虽然都在口头表示要全力以赴支持乌克兰,但实际支援还是无力扭转战局。泽连斯基称希望战争能够在圣诞节之前结束,也有可能是认识到了美欧的支持不可能再继续下去了。
应对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危机,天量印钞,叠加俄乌冲突带来的国际能源和粮食市场失序,美欧各国今年都一直处于严重的通货膨胀之中,对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都造成了严重的打击,目前已经处于经济衰退的边缘。
德国在去年换届以来,相较于前任政府,朔尔茨政府在外交事务上更加倒向美国,在乌克兰危机中一直跟随美国“拱火”,俄乌冲突爆发之后也一直支持乌克兰。德国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极高,但是如今德国不得不跟随美国制裁俄罗斯,由于无法购买到来自俄罗斯的能源,自身能源危机愈演愈烈。
德国总理朔尔茨希望能够从加拿大购买天然气或从西班牙新建输气管道,但是近两年之内都无法恢复供给。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由于绿党等组织积极炒作环保等政治议题,导致德国国内的核电站和煤电厂大都早已关闭多年,在短期内基本不可能重新启动以补充发电量。
G7峰会上,各国虽然都表示要援助乌克兰,但是欧洲国家上个月都没有援助乌克兰。冬天的能源高峰临近,欧洲各国都得自作打算,再无心力支持乌克兰。据美国媒体统计,自从开战以来,美国提供了100亿美元的军事支持。美欧各国国内社会问题严重,国内民众早已不再愿意使用纳税人的钱援助乌克兰。在经历过阿富汗等多次战争之后,美欧民众也意识到了如今所谓的对乌援助也可能成为一些既得利益集团贪腐的借口。
目前,西方媒体对乌克兰的关注正在显著降低,西方民众对这件事情已经失去了兴趣。CNN称,泽连斯基借助西方媒体把自己塑造成了“民族英雄”的形象,但是随着冲突变成持久战,泽连斯基的正面形象将会瓦解。
战争进行至此,俄乌双方都打得相当吃力,本来预计将会快速结束的冲突如今已经打成了持久战。乌克兰最近一直在扬言要组织大反攻收复失地,但是一直没有大规模行动,除了其自身无能之外,来自美欧的支持力度大幅减弱也是重要的因素。在俄罗斯的强硬表态的关键时间节点上,乌方还在频繁炮轰核电站,可见局势或将走向失控。国际社会应该为局势降温,坚持从历史经纬和是非曲直出发分析和研判情况,为和平谈判积极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