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始终对每周为他添改笔记的老师念念不忘,重温《藤野先生》

2022年07月07日00:55:14 热门 1932

鲁迅始终对每周为他添改笔记的老师念念不忘,重温《藤野先生》 - 天天要闻

鲁迅始终对每周为他添改笔记的老师念念不忘,重温《藤野先生》 - 天天要闻

鲁迅始终对每周为他添改笔记的老师念念不忘,重温《藤野先生》 - 天天要闻

学有成时念吾师

1926年,“三一八”惨案震惊全国,鲁迅和众多学生一起被列入当局黑名单。抱着“换一个地方生活”的想法,他接受了林语堂的邀请,来到了新建的厦门大学。

鲁迅将在厦门大学的教书看作一种短暂的“休整”,即便如此,他的课堂依然精彩。上课的铃声刚刚敲响,教室里已经坐满了人,就算是走廊里、窗户外也是人满为患。不光是文科学生,法科、理科、商科的学生,和年轻的教师、校外的记者、编辑也都齐聚一堂。

鲁迅始终对每周为他添改笔记的老师念念不忘,重温《藤野先生》 - 天天要闻

当时鲁迅在厦门大学讲授的课程分别是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小说史。在中国文学史课程中,他本着“说出一点别人没有见到的话来”的宗旨进行讲义重新撰写。鲁迅进行了文学起源的系统梳理,又对屈原、李斯等作家的文学史地位重新进行了认识。这本讲义就是后来出版的《汉文学史纲要》。

在讲授中国小说史时,鲁迅采用的是在北京的讲稿,贯穿着借助小说这种历史上难登“大雅之堂”的文学形式的研究来发现其所含的与正统价值相背离的民间价值的思路。

鲁迅始终对每周为他添改笔记的老师念念不忘,重温《藤野先生》 - 天天要闻

正是在这样纯粹的校园生活中,身为教师的鲁迅,在阔别日本二十多年之后,回忆起自己的恩师,撰写了这篇《藤野先生》。

鲁迅始终对每周为他添改笔记的老师念念不忘,重温《藤野先生》 - 天天要闻

纸上得来终觉浅

1902年4月,伴着拂面的春风,22岁的鲁迅远渡重洋,前往日本留学。和许多中国留日学生一样,鲁迅在弘文学院补习日文。鲁迅在《藤野先生》中生动描写了这个景象:

鲁迅始终对每周为他添改笔记的老师念念不忘,重温《藤野先生》 - 天天要闻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的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个“也”字,道出了清国留学生在东京带来的腐朽气息。“清国留学生”虽然已经离开故土,虽然大多数人都抱着爱国救民的目的而来,但还是“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鲁迅在这里用了一个富有当地特色的比喻——那辫子将学生制帽顶上高高耸起,好像一座富士山。

鲁迅用一个比喻,用一个“标致”的讽刺,生动活画出了虽然踏出国门,却依然保留着千年封建残余的清国留学生形象。

这样的环境令鲁迅感到窒息,于是,他便前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了。

鲁迅始终对每周为他添改笔记的老师念念不忘,重温《藤野先生》 - 天天要闻

仙台给鲁迅的印象,小,冬天冷的厉害,还没有中国留学生。然而鲁迅却受到了“物以稀为贵”的待遇:学校不收学费,老师们还特别为鲁迅的食宿操心。天气是寒冷的,条件是简陋的,但老师是温暖的。

鲁迅在解剖学中的骨学课上,第一次见到了藤野先生: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藤野先生是这样一位普通又热爱医学的老师,他拿来的那些书,便是解剖学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

当藤野先生说话时,课堂上有发笑声,那是不及格的留级学生。于是这些留级生给学生们讲藤野先生的典故。

鲁迅始终对每周为他添改笔记的老师念念不忘,重温《藤野先生》 - 天天要闻

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穿衣服不讲究到让人误认为是扒手,确实是不修边幅至极。这样一位衣着稀里糊涂的先生,他教课如何呢?大约一周后,藤野先生找来鲁迅,提出想看看鲁迅抄录的讲义,并说此后每星期都要送给他看一回。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那些红色的笔迹,让鲁迅感到不安,感激——藤野先生的认真严谨对照出了自己的粗枝大叶。这样的修改并非一次,而是持续到所有藤野先生教授的三门课程。

这样严谨、认真,关爱学生的老师,怎能不让鲁迅尊敬?

还有一次,藤野先生将鲁迅叫到研究室,指着鲁迅讲义上的一个图说,“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这是藤野先生对于科学的认真态度,也代表着他的专业精神,科学就是如此,来不得半点虚假。于是当鲁迅在参加了解剖实习后,藤野先生非常高兴,说曾经担心鲁迅不肯解剖尸体,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

藤野先生从来没有因为鲁迅是中国人而另眼看待,冷落鄙视,反而百般关照,切身处地为鲁迅着想。

鲁迅始终对每周为他添改笔记的老师念念不忘,重温《藤野先生》 - 天天要闻

但周围的环境终于还是恶劣起来,鲁迅收到了讽刺意味的匿名信,认为鲁迅得到了老师泄漏的题目。

在学校放映的片子里,鲁迅看到了日俄战争中被枪杀的中国人,而围观的中国人自然是麻木不仁的。

这样旁观者的形象,形成了后来鲁迅小说中独特的一类人——旁观者。革命党人夏瑜被杀头时有旁观者,祥林嫂哭诉的时候也有旁观者,《风波》中七斤受到恐吓时,村人是旁观者······

鲁迅始终对每周为他添改笔记的老师念念不忘,重温《藤野先生》 - 天天要闻

这些都来源于那次细菌课上,那一段旁观者刺耳“万岁”欢呼声的片段。

鲁迅认识到精神上的医治比身体的医治更加急迫,重要。

到第二学年终结,鲁迅找到藤野先生,告诉藤野先生自己将要不学医学,离开仙台。

鲁迅始终对每周为他添改笔记的老师念念不忘,重温《藤野先生》 - 天天要闻

藤野先生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临走之前几天,藤野先生送给鲁迅一张照片,还叮嘱鲁迅将来要寄给他相片,并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鲁迅离别后自觉近况无聊,终于没有寄给藤野先生一封信和一张照片。在旧中国水深火热的日子里,提笔,写信,虽然是给自己的恩师,也便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话虽多,却无从提起。

鲁迅自认为藤野先生是最使自己感激和最鼓励自己的一位。因为那些来自藤野先生的影响:

“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鲁迅始终对每周为他添改笔记的老师念念不忘,重温《藤野先生》 - 天天要闻

鲁迅始终对每周为他添改笔记的老师念念不忘,重温《藤野先生》 - 天天要闻

明月何曾是两乡

鲁迅将藤野先生修正的讲义装订成三册,作为永久的纪念收藏着。但不幸在迁居时遗失。只有藤野先生的照片至今悬挂在北京寓所的东墙上,就在鲁迅书桌对面。每当疲倦时,鲁迅看到藤野先生黑瘦的面庞,好像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于是鲁迅继续写那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绝的文字。

鲁迅离开不久,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被并入东北帝国大学。在学校合并过程中,藤野先生被迫提出“请求免职”。后来,藤野先生回到故乡开设私人诊所。

鲁迅始终对每周为他添改笔记的老师念念不忘,重温《藤野先生》 - 天天要闻

三十年行医生涯,藤野先生从来不向贫苦的病人收取诊疗费,患者送来的礼物也被他退还。

1935年,《鲁迅选集》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在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藤野先生的长子藤野恒弥从教汉文的老师那儿听说了这篇文章,说“这本书上写了你父亲的事,你拿去看看。如果真是那么回事,给我们也讲一讲那些事情。”

藤野先生看到了这篇著名的散文。在记者采访中,藤野先生提到,自己所做的只不过是为鲁迅修改了一些笔记。当时社会上有日本人说中国人坏话的风气,由于自己曾经少年时学习过汉语,所以尊敬中国的先贤,同时感到要爱惜来自这个国家的人们。

鲁迅始终对每周为他添改笔记的老师念念不忘,重温《藤野先生》 - 天天要闻

这便是藤野先生本着一位老师的初衷,对于鲁迅当年认真教诲的原因所在。这些难能可贵的品质,点亮了鲁迅对理想追求的火焰,终于在厦门,鲁迅也成为大学教授的时候,发扬光大。


鲁迅始终对每周为他添改笔记的老师念念不忘,重温《藤野先生》 - 天天要闻

这也让我们思考,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对于学生而言,怎样的老师,才能超越“注满一桶水”的教育,点燃学生理想的“火花”?

1945年8月,藤野先生永远倒在了前往诊所的路上。鲁迅和自己的恩师藤野先生一样,终生都在为唤醒国人而努力,奋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 作 者 -

张园,硕士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任职于西安交大附中,中教一级。出版作品百万字计,曾荣获2007年黑龙江省高考优秀阅卷员(高考语文作文阅卷)。2018年出版个人历史作品《春秋战国之诸侯争霸》(铁道出版社出版,四卷本80万字),2019年入选北京大学出版社述评组,2020年入选喜马拉雅“古籍唤醒”计划,完成喜马拉雅文史主播学习,并主讲“《古文观止》背后的故事”。

-END-

作者 |张园

责编 | 邓茜

实习编辑 | 哥舒

版权声明

本文系“读者·新语文”独家稿件,版权及解释权归“读者·新语文”所有。

个人或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授权只针对“读者·新语文”原创文字内容。涉及非原创内容、图片、音视频等第三方合法权利的授权,请自行联系相关权利方单独授权。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热门分类资讯推荐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 - 天天要闻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虽然说《爱情公寓》这部剧在剧情上充满了争议,但是一定程度上,这部剧也是很多人的回忆,是伴随了一代人的青春回忆,而且剧中的很多角色都成为了经典,他们的口头禅也一直被拿来玩儿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没红,被陈赫拉进爱情公寓爆红,如今怎样了 - 天天要闻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没红,被陈赫拉进爱情公寓爆红,如今怎样了

谈到《爱情公寓》这部火爆一时的欢乐喜剧,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爱情公寓》中那个把曾小贤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现实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剧中的形象也判若两人。1981年出生在辽宁沈阳的榕榕,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后来成为了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