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四可能因为没去过台北故宫,所以对台北故宫充满了兴趣,经常去台北故宫网站去查找资料,看看最近有什么展览。后天台北故宫将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展览,是关于孔子的。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圣祖南巡幸驾曲阜,亲至阙里孔子故居,赐御笔“万世师表”榜书,悬于大成殿中。翌年下诏摹搨此匾,颁发给天下文庙,“万世师表”四字亦因此成为孔子的最佳代称。而今,“万世师表”也是全台首学台南孔庙大成殿内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块匾额。
孔子(西元前551-西元前449)祖先为受封于宋国的殷商后裔,生于鲁国,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后世敬称孔子或孔夫子。他是东周时期的思想家与教育家,曾删诗书,赞周易,订礼乐,修春秋,成为后世科举取士必读教材,影响华夏文化至为深远。邻近的日本、韩国、越南以及东南亚等地区,亦受其学说霑溉,形成了儒家文化圈。
孔子被孟子尊为“圣之时者”,意思是其思想能适用于各个时代。孔子的言行、事蹟,与周游列国的见闻,皆保存于《论语》、《孔子家语》,或散见于《史记》与诸子百家经史故事。本院书画藏品中,颇多与孔子相关的作品。除了绘画、版画中的各类孔子肖像,书法中诸多汉隶名作、历代碑刻、经典箴言,以及御笔书匾等,也都是汉代以来尊崇儒术所留下的历史轨迹。本次共选展三十五件,分“圣贤小像”、“刻碑崇圣”、“历代尊儒”以及“经典图绘”等四个单元,援以向这位数千年来,以圣德雨露滋养华夏文化的万世师表致敬。
孔子晚年虽然已成王者之师,但最早为孔子画像塑形的记载,见于《后汉书.蔡邕传》,直到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置鸿都门学,方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时间比孔子在世时晚了六百多年。今日所见,各种各样已成既定印象的孔子绘图,其实泰半出于后人根据文献描述的揣摩和想像。
圣贤小像
至圣先贤半身像
形式:册 尺寸:33.3 x 24.3
全册六十开,图绘起自孔子,终至许衡(1209-1281),自春秋(前770-前476)至元代一百二十位历代名儒,原在清宫安奉历代帝后贤臣图像的“南薰殿”。
按题签封号,可知绘制时间在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追封孔子各大弟子公爵之位以后。本次选展为首以孔门四配十哲顺序装裱的七开,十哲见《论语.先进第十一》,孔子自言孔门四科之佳者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四配之例则成于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以颜渊、曾参、孔伋、孟轲配飨。
宋 高宗书孝经 马和之绘图
形式:册 尺寸:28.8 x 33.7
经全文共十八章,据说是曾子(前505-前435)问孝于孔子,由曾子学生们记载而成的一部书。将社会上各阶层人士,分为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等五个层级,标示其实践孝道的法则与途径。本幅选自《宋人书画孝经册》第一开,绘孔子居中讲学,曾子长跪问孝。推测原为图文相连的长卷,后因破损改装成书画分开的册页形式。全册图文相辅,画幅各藉不同场景,诠释各阶层人士尽孝及忠君的双重意涵,充分突显了“为君主立言”的创作初衷。本册书风略似高宗,应是御书院书手代笔。画幅风格与马和之不同,实为宋人托名之作。
清 圣庙祀典图攷 至圣先师孔子像
形式:清道光六年顾元刊本 尺寸:18 x 12.5
〈至圣先师孔子像〉线描版画,绘孔子浓眉丰髯,冠服端整,持笏正坐。由手势与面部张口露齿的表情推测,所绘应为《论语‧乡党》所记孔子“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之言貌。孔子持物见《礼记‧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笏,毕用也,因饰焉。”依古礼制,诸侯士大夫须持笏见天子,在天子面前若需指画,则以笏为之。本幅所绘为孔子在庙堂之上为天子陈述政事的情形,线条类似高古游丝描,笔笔均匀细劲。对开文字为自周至隋历代帝王对孔子的追封。
刻碑崇圣
孔子逝世之后,历代帝王与地方官员追封祭祀孔子、修筑孔庙皆刻石立碑以志其事。撰文书碑者皆为当代文坛书坛的一时之选,久而久之,形成了盛名远播的碑林,其中如〈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等均为汉隶杰作,为今日的书法爱好者,留下诸多值得师法仿效的名品。
汉 乙瑛碑
形式:轴 尺寸:191.1 x 88.5
《乙瑛碑》,东汉永兴元年(153)立。碑文记载孔子十九世孙孔麟,请求依照汉代祠庙定制,设立百石卒史,负责孔庙礼器、春秋祭典各项礼仪。事经鲁前相乙瑛、后相平,以及司徒吴雄、司空赵戒先后奏闻,终得贤者孔龢,以学德兼备、事亲至孝,获选充任此事。原碑在山东曲阜,又称“孔龢碑”,目前安置于曲阜孔庙。碑文隶书,端谨肃穆,沉厚雍容,清人推为汉隶典型,是最多人师法的隶书范本之一。
此碑除庙方执事人员外,数度提及“出王家钱给犬酒”,“河南尹给牛羊豕鸡□□各一。大司农给米”,可为孔庙草创期祭品的参考资料。
魏 李仲璇修孔子庙碑
形式:轴 尺寸:213.6 x 83.3
《李仲璇碑》,全称《李仲璇修孔子庙碑》,东魏兴和三年(541)刻,现存曲阜孔庙。碑额以末端如爪之篆书“鲁孔子庙之碑”。文记兖州刺史李珽修缮孔庙颓墙,复塑孔子容像,且为孔门十贤立像事。碑文楷书,隶意为多,间杂有大小篆及分隶等书体,并大量使用异体字,反应当时流行的书艺风尚。
此碑为目前已知最早为孔子及十弟子塑像之纪录。古时孔庙原有孔子塑像,明太祖(1368-1398)时因某些雕像无法表现孔子神态,下令尔后新盖孔庙,皆以牌位取代塑像,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命撤全国孔子像,全以牌位祭祀,是为今日孔庙少见孔子塑像的原因。
历代尊儒
孔子也许是对中国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其影响力见于历史长流当中,如荀、孟诸子之言、历代丛出的解经衍绎之书、名儒秉持孔子精神所撰写的箴言、以及清代大量被翻译成满语的四书五经之中。此外,各地孔庙的御赐匾额,也能看出孔子殁世而名称,受到历代帝王追尊的无比殊荣。
清 圣祖 御笔书万世师表
形式:横披 尺寸:109.2 x 393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崇尚儒学、理学,平生勤于书艺,曾临晋唐以来古帖,后得沉荃(1624-1686)指点,习董其昌(1555-1636)行书并兼取宋元名家。
孔子第六十七代嫡长孙孔毓圻《幸鲁盛典》载,康熙二十三年岁次甲子(1684)圣祖驾幸孔子故居,颁赠御书“万世师表”卷;并于次年下诏摹搨此匾颁赠天下文庙”。
本幅原为孔府文物,字体敦厚,下笔沉稳,力道匀称,收笔峻快果决,是罕见的圣祖御笔擘窠大字佳作。字画层次清晰,笔踪毫芒靡遗,信是目前各地孔庙圣祖御笔赐匾所祖原蹟.
清 蒋元枢 重修台郡各建筑图说
形式:清彩绘本 尺寸:32.3 x 41.1
蒋元枢(1738-1781),字仲升,号香岩,江苏常熟人,乾隆二十四年(1759)举人,乾隆四十年(1775)至四十三年任台湾知府,四十一至四十二年兼护理分巡台湾道,任内多有建树。本幅〈孔庙礼器图〉选自《重修台郡各建筑图说》,乾隆四十一年因“台郡孔庙皆用铅锡,已属陋质,至豆、边、簠、簋,既非合度,且多未备”,故“元枢谨按阙里制度,自吴中选匠设局,购铜鼓铸备,造礼乐各器,计用铜万馀,解运来台”。翌年亲撰碑记,与董事陈作霖(约活动于十八至十九世纪)、林朝英(1739-1816)勒石记事,碑现存于台南孔庙,是早期台湾尊孔的重要文献。
经典图绘
西汉以后,孔子思想日益受到帝王重视,政府大力推行的儒家伦理道德深入人心,调节维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间的关系,并士人士人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精神指导,是社会安定的重要力量。孔子所崇敬的勇者卞庄子、采集的诗篇等,甚至孔门弟子的故事等,都被画成配合文本相互参照的图绘。
宋人 卞庄子刺虎图
形式:卷 尺寸:39 x 169.1
卞庄子是鲁国(前1027-前250)卞邑大夫,有一举而获二虎之勇,齐人惧之,不敢伐鲁。此卷所画故事,见于《战国策》及《史记.张仪列传》,故事意涵与鹬蚌相争类似。画中一牛已倒毙于草上,二虎争牛而斗。卞庄子持剑欲行刺虎。一人上前劝止,谓待虎斗毕,再行刺虎则可以逸代劳。卷后负剑、奉轴、操杖、执如意者六人。本幅无款,笔法细劲,画虎虎相斗,卞庄子之勇,均为宋画古风,极为生动。
《论语‧宪问第十四》孔子答子路成人之问,即以卞庄子为勇者范例。子路与卞庄子同为卞邑之人,崇尚孝亲武勇或为其地风俗。
孔子到底长什么样,我们也没办法具体知道了,只能从文献记载及书画中进行探究。如果在这期间去台北旅行的小伙伴,不要忘记去看看孔子老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