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
端午节快到啦!
相信大家最开心的莫过于
又可以放假啦!
除了
吃粽子、赛龙舟……
其实最早的端午就是全民卫生日
这一天打扫卫生、除虫,
因此是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
最近疫情又出现反复
我们的防疫工作不能松懈
今天就随小艺来了解一下
端午
这个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防疫习俗吧!
关于“端午节”
仲夏端午是农历的五月初五
“端”者,初也
“午”是按夏历,五月是午月
按我国传统的阴阳术数及季节时令,
午为阳,重午为至阳;
古人把端午日午时,三午相重,
视为极阳时分,最能辟阴邪。
古人认为
端午是草药一年里药性最强的一天,
这天采的草药祛病防疫最为灵验有效。
夏季天气渐热各类虫鼠病菌繁殖迅速,
因此端午许多习俗都与辟邪祛病有关。
↓↓ ↓ ↓ ↓

想不到吧,吃粽子最早就是为了祛病防疫。《黄帝内经》讲,“夏养阳”。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伤津”即是“伤脾”。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医圣孙思邈认为,“糯米,脾病宜食,益气止泄”。《本草纲目》也载:“糯米,暖脾胃。”糯米正好可以补脾益气生津,以此达到驱瘟、辟邪、去污、除毒的目的。

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挂艾”,晋代的《风土志》中提到:“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在这个蚊虫猖獗,细菌滋生的季节,艾草浓烈的气味可以驱虫除菌,菖蒲也可以。

斗草是一种由采草药衍生而成的民间游戏,于端午日外出,找些奇花异草互相比赛,以新奇或品种多者为胜。起源无考,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斗草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

图|徐旭峰
汉代《大戴礼》载:“午日以兰汤沐浴”。这个“兰”不是兰花,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后世一般用煎蒲艾等香草,古人认为兰汤沐浴可去污除毒。

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中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为了祈佑孩子们的健康平安就会在孩子的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关于端午喝雄黄酒,最著名的传说,当属《白蛇传》中白娘子喝雄黄酒现原形的故事。端午以后,因气温升高,毒气始发,疫病萌生。作为解毒、杀虫的中药材,古代人认为雄黄是可以“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的。

端午节时古人还有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图|徐旭峰
划龙舟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古越族人祭祀水神的活动。仲夏端午是龙升天的节日,以划龙舟形式祭龙是端午节的重要礼俗主题,此习俗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盛行。旧时人们祭祀龙神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

俗话说得好,“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香包即香囊,香囊是盛放香粉的;香粉由白芷、川芎、芩草等中药混合磨制而成,也是可以驱虫防疫的。


图|徐旭峰
数一数,你做过哪些端午习俗呢?
在此,小艺也准备了端午好礼相送哦
由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编织艺术家何培华老师提供
端午香包

有兴趣的观众可进入下面页面报名
我们将会抽取10名幸运读者
获得这份小礼物哦
最后,小艺祝大家端午节安康!

文编|忻 颖
美编|音 云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