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纽特人的雪屋为什么不会因室内温度高而融化?

要了解雪屋为什么不会融化,首先要弄清楚雪屋是怎么搭建起来的,建造雪屋之前,首先要在雪地上挖一个大坑,差不多半个人的深度,然后把雪压缩成一块一块的转头形状,再将砖块堆砌在一起,形成一个圆拱形的房屋,缝隙也用雪来填满,最后把一些家具和生活用品放进去,这样一个雪屋就搭建好了。

一般来说,因纽特人的一个雪屋最多可以住2个月左右,雪屋只是他们狩猎季节的临时落脚点,并不会长期居住在这里。有人测试过雪屋的保温效果,在外面零下50°C的时候,屋内的温度大概在零下20°C左右,显然,雪屋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保温防寒效果的。雪屋可以隔绝大风,当冷风吹过物体表面时,尤其是人体表面,会带走很大部分的热量,雪屋墙体的厚度一般都在50厘米以上,不仅非常坚固,还可以起到很好的防风保温效果,并且雪只要不融化也就不会吸收热量,而雪在0°C的时候才会融化,因纽特人生活的地方常年温度都在0°C以下,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雪也很难融化。

除此之外,雪砖堆砌成的墙体还具有很好的反射热量的功能,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小热源,我们的身体正常情况下都会不断向外部辐射热量,而生活在雪屋里面,人体散发的热量经过雪墙的反射,有一部分又会回到身体周围,所以屋内的温度也会比外面更高。

当然,因纽特人不止就靠自身热量辐射来取暖,他们也会在屋内“生火”,但是这个火和我们理解的不一样,他们点的不是柴火,而是油灯,油灯里面的油来自海豹、鲸鱼等动物的脂肪,这样的油脂非常宝贵,通常不会用来生火做饭,只用于照明。而油脂产生的热量,和柴火燃烧的热量不能相提并论,完全无法把雪加热到可以融化的温度。

雪屋也并不是完全密封的状态,屋顶位置一般都会留有缝隙或者排气孔,不然长时间的燃烧动物脂肪,屋内的空气会变得浑浊,热空气的密度比冷空气的密度小,所以它们会通过屋顶的缝隙或者排气孔飘出去,不会在屋内长时间停留,通过这种方式让屋内的温度一直维持在零下几度左右,屋子也就不会融化。

零下几度对我们来说可能还是很冷,但是对于常年居住在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来说却是刚刚好,极寒的天气和匮乏的食物资源也让他们进化出了更强壮的身体,我们平时摄入的食物以熟食为主,维生素主要从水果蔬菜中摄取。而因纽特人是不烹饪的,加热会破坏食物里面的维生素,他们大多数时候食用的是生肉,从生肉中获取所需的维生素(臭名昭著的腌海雀),虽然身体素质极好,让他们能够抵挡极地的寒冷,但是恶劣的环境还是使他们的平均寿命很短,新生儿的存活率也很低。

现在很多的因纽特人已经放弃了这种居无定所的原始打猎生活,他们中的大部分选择住进固定的村落生活,过上了现代人的生活,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还坚持着传统的雪屋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