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屠城后两千回民老弱被押解兰州,白彦虎率三千人逃亡


同治十二年十月,清军奉命将肃州(今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的老弱妇女回民集结起来,迁徙到兰州。据左宗棠的《奏稿·安插肃州老弱回民片》记载:“其老弱妇女二千数百名,概行递解兰州。俟臣凯旋,择地安插。现在肃州实无一回羼杂。其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各回,死亡殆尽,亦无遗种。”这寥寥数语,背后却是无数家庭的破碎与离散。 当这些回民被押解着踏上前往兰州的路途时。


而兰州这边,得知回民即将到来的消息后,兰州府迅速行动起来,开设了难民局。当第一批回民抵达兰州时,难民局的官员们立刻对老弱妇女进行了仔细的点验,随后将他们暂时安置在了黄河北岸。后经过多方的考察和协商,决定将其中 2000 余名回民安置在金县(今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


与此同时,在肃州战役后,白彦虎率领着回民军中的残余人马退走哈密(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然而,随着战争形势的日益严峻,喀什噶尔(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喀什市)城破被围,白彦虎和伯克胡里统率全部人马离开了国境,退向安集延(今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州首府安集延市)及其附近的托克马克(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托克马克市)。 他们穿越了茫茫的沙漠和险峻的山脉,一路上缺水少食,还要躲避清军的追击。许多人在途中倒下,再也没有起来。


俄国档案资料显示,这批东干难民于 1877 年 12 月 6 日到达纳仑(今吉尔吉斯斯坦纳伦州首府纳伦市),12 月 27 日到达托克马克,到达定居地时的幸存者总数为 3314 人,且全为陕西籍回民。 1878 年,白彦虎为这批人选择了一个地方定居,也就是后来被称为营盘的地方。清政府方面,对白彦虎的逃走耿耿于怀,曾四次向沙俄政府提出引渡白彦虎的要求,但都被沙俄拒绝了。


除了这些大规模的回民迁徙事件外,还有其他一些零散的回民求抚。对于这些回民,清政府大多采取了就地安置的办法,拨给他们一定的粮食,以维持基本的生活。毕竟,多年的战争已经让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们疲惫不堪,无论是回民还是汉民,都渴望着和平与安宁的生活。


左宗棠深知,移民迁徙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新的矛盾和问题。于是,他制定了一系列详细的办法,以确保迁徙的顺利进行。他严令沿途地方官吏,对于迁徙的回民要做好接送保护工作,绝对禁止任何形式的吓诈行为。对于迁徙的回民成年人,每口发给粮食八两或一斤,以保证他们在路途中有足够的体力;迁徙的小孩每人每日发给行粮五两或一斤。随带的骡马按日发给草料,无论是麦面、小米、扁豆均可,但需去壳,以方便食用。夜宿时,应找窑洞安置,并供给柴薪,让回民们能够在寒冷的夜晚有一个温暖的休息之所。到达安置地点后,对于那些极其贫困的家户,每人每日发给粮食半斤,小孩五两,帮助他们度过最艰难的初期安置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