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将帅只剩一位——王扶之,已经102岁高龄,身体依旧健朗!

2024年4月2日,开国将军张力雄在南京去世。

至此,1955年参加大授衔的开国将帅中,仅剩下一位健在的老将军——今年102岁高龄的王扶之。

在岁月的长河中,他们曾为新中国的革命事业立下过汗马功劳。

正因为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如今的我们才能过上幸福、安稳的生活。

奈何英雄迟暮,不免令人唏嘘。

王扶之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的色彩。

1923年,王扶之出生在一户贫苦人家。

小时候的他,除了念书,就是给地主打工放牛。

12岁那年,王扶之在延安一带见到了许多因战乱受苦的百姓,又在路上偶遇红军,被他们的的革命行为所触动。

从那时起,他心中便萌发了想要当红军的念头。

但当时他年龄太小,人家根本不要他。

王扶之灵机一动,就说自己已经17岁了,只是因为经常吃不饱饭,所以个子长得有点矮。

就这样,他成功加入了红军少共营。

王扶之是队伍里最小的,但他却是最能吃苦的。

为了不给队伍拖后腿,他总是训练到很晚,第二天又起的非常早。

凭借坚持不懈的训练,小小年纪的他竟然在一次行动中顺利毙了一个国民党士兵,用梭镖缴获了人生中第一支枪。

毫无疑问,这次行动在他的脑海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16岁,王扶之成为了一名红军测绘员,靠着一幅手绘地图被认为是战场上的制胜法宝。

当时,所有人都惊叹这个娃子是难得一遇的奇才

抗战时期,王扶之曾骑自行车驮着近视度数高达1200度的师长黄克诚指挥六次反扫荡作战,被大家调侃为“移动的司令部”。

自加入红军以来,王扶之经历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战争,因其表现出色,屡次立下战功,很是被看好。

战场上,更能考验一名战士的精神和意志。

而王扶之,从未动摇过杀敌的决心。

他历经土地革命、抗战、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七次负伤,次次九死一生。

每次生死线上走一遭,他都会变得更加坚强。

1950年,王扶之率领343团全歼美军骑1师某连,创下了志愿军连级建制全歼美军的最高记录。

抗美援朝那会,他已经担任了师长。

在一次行动中,几人突然遭遇了敌人的偷袭。

随着一声炮响,他们所在的山洞轰然倒塌。

王扶之一边鼓励队友自救,一边寻找机会自救。

就在他们筋疲力尽之时,有几只苍蝇从他们被埋之处的缝隙中飞出,几人这才被前来援救的队伍发现,死里逃生。

没想到,几只苍蝇,竟然救了几位战士的性命!

长达38小时的被埋经历,王扶之印象颇为深刻。

不过,这也更加坚定了他身为一名军人的勇气和决心。

任总参作战部部长期间,他曾参与指挥了珍宝岛西沙海战等重大国防行动。

凭借着赫赫军功,王扶之也获得了不少荣誉勋章

1955年,王扶之被授予大校军衔和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64年,王扶之晋升为少将军衔。

1988年7月,王扶之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勋章。

10年后,离职休养。

现如今,王扶之已是102岁高龄的老人了。

晚年的他,仍旧保持着规律的作息,饮食上也注重清淡。

陕北小米粥和窝头,就是他的最爱。

对于他而言,这两样是他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味道。

他一直关注着关注台海局势和军队现代化进展。

为了能及时获取最新信息,他不仅自学了电脑,还用平板电脑看新闻。

平常,他也不肯闲着。

不是读书看报,就是练习书法,写战争回忆录。

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打仗见多了生死,能活着就是赚的!”

人老了之后,总是格外怀念以前,王扶之也不例外。

他定居北京,却总是挂念着陕西家乡。

他曾多次自掏腰包,资助老家修路、建学校,还总是不厌其烦的叮嘱子孙“别忘了根在黄土高坡......

这位百岁老人,每天总是乐呵呵的。

他笑称“阎王爷不愿意收我,嫌我话多。”

没事的时候,王扶之就会给孩子们讲过去,聊自己的亲身经历。

他亲历红军改编八路军朝鲜停战谈判、中苏对峙等重大历史事件。

可以说,王扶之的记忆,就是一本活着的历史书。

大家说他是英雄,可王扶之却表示:“我呀,不过就是个幸存者,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了的战友。”

从战争到和平年代,王扶之的红色信念贯穿了全部。

他那跨越世纪的革命精神和忠诚品格,永远值得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