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陈毅视察工厂,突然问起:那个姓赵的警卫在哪?快让他过来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他说了句:“刘帅的警卫员是不是也在你们这儿?”厂领导一愣,赶紧点头:“在,在啊,姓赵。”

陈毅没再多说什么,只是摆摆手:“让他过来,我要见他。

这一句话,把一个沉寂多年的人从人堆里叫了出来。

赵开义,老红军,瘸着一条腿,早些年打仗时候落下的伤,平时不太爱说话,在厂里干行政,话不多,事儿不小。

那天他带着媳妇孩子,一拐一拐地到了招待所。

陈毅一见到他,站起来,直接握住了手:“你现在过得怎么样?

赵开义挠了挠头,想了半天说:“其实也没啥,就是没酒喝。

陈毅哈哈笑了一声,说了句:“好,这事,我来安排。

说完不到一年,赵开义的生活真变样了。

单位给他发了《老红军特供证》,每个月有点酒、有点肉、有点粮票,年节还要有人专门上门送点米面油。

不是说他多大官,只是因为他那一路过来的命,值这份尊重。

他这一生,是从山沟沟里逃出来的。

家在四川广元,小时候穷得揭不开锅,饿了啃树皮,下地干活还得挨鞭子。

十来岁放牛把牛弄丢了,吓得连夜跑出山,连家都没敢回。

他后来跟着红四方面军,从嘉陵江打到雪山草地,从川北一路走到甘肃,最后腿上中了一枪,瘸了。

这条腿没让他掉队,反倒让他成了人人都说的“死都不退”的那种人。

抗战那几年,他在129师当警卫,刘伯承亲自选的人。

那年要把司令部的孩子送去延安,赵开义被点了名。

他背着五岁的刘太行,走的是敌人封锁区,冷,饿,还得躲巡逻。

有一次躲在山沟里,孩子睡着了,他脱了自己的棉衣,把孩子裹上,自己冻得直哆嗦。

到了延安,孩子交给了中央托儿所。

毛主席来探望,亲自到他住的窑洞拍了他肩膀,说他“有功”。

他那会儿还不知道是毛主席,回头才懊恼得不行,说自己要是早知道,就多说两句。

他其实不太爱说自己这些事。

回了地方以后,贴身的战事他很少讲。

大冶冶炼厂里人多事杂,他管吃喝拉撒。

腿瘸了也不坐办公室,拄着棍子在工地上转。

有时候为了粮票的事和人争得脸红脖子粗,职工说他这个人不说话则已,说话顶天立地。

1964年他在“四清”运动里被查了背景。

组织跑回他老家去查,说你这人跑出来快三十年了,得把底摸清楚。

结果查着查着,说你爹还活着。

赵开义当场站住,愣了半天,才问:“你说谁还在?

他连夜请假,带着大儿子赵宜富回了四川。

火车转汽车,汽车转双脚,三十多公里山路,他拐着瘸腿,一步一步走回了那年他逃出来的地方。

鱼洞大队,半山腰的房子,他站在村口看了好久。

干部带他上山,推开门,一个白发老头正坐着。

父子俩一眼认出对方,什么话都没说,抱头哭了。

村里早就传得沸沸扬扬,说老红军赵开义回来了。

有人拿着照片找他问:“你见过我男人没?”“我哥还活着吗?”他只能一遍遍说:“再等等吧……”

他在老家待了小一个礼拜,天天陪他爹说话,把三十年的事一点点讲给他听。

他爹听得一边笑一边抹泪。

头天晚上他还说:“我以后常回来。”第二天早上叫他爹起床,人已经没了。

赵开义站在床边,伸手摸了摸他爹的脸,眼泪啪嗒啪嗒掉。

他说不出话来。

后事办完,他带着儿子回了冶炼厂。

继续干活,每天照旧。

他不是那种上电视、进书里的英雄。

可他每一个脚印,都踩过枪林弹雨;他背过总司令的儿子,睡过草丛、趟过雪山。

他没说自己苦,也没说自己伟大。

他爱喝酒,酒壶里常年有味儿;他不识几个字,却从不离队。

陈毅那句话,不是随口一问。

那年他回了厂,身上有了特供证。

除了粮票和酒,他还多了一句说法:这是老红军。

他后来没有再当官,也没有再挪地方。

就在大冶一线干到退休。

临了那年,他腿还是瘸的,酒还是喝的,烟照抽,话不多,办事利落。

参考资料:

《中国有色金属》2016年第24期,《赵开义,一位老红军的传奇人生》

《湖北文史》2019年第1期,《老红军赵开义的传奇人生》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