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地方人才 育方志硕果
以彭州市为例浅
谈地方志人才队伍建设
程 爽
地方志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承民族文脉的重要基础,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地方志部门作为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的主要部门,在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地方志工作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由于一些地方志部门存在人才储备薄弱、财力投入不足、保障力度不够等问题,致使有些地方地方志工作始终停留在完成“规定动作”阶段。要想出彩做好“自选动作”,就需要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充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挖掘地方文化研究人才,充实地方志人才库,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地方志人才队伍,为地方志资源开发储备力量。
一、地方志部门人才现状
地方志部门是一个地区收集地方文化资料、开展地情研究的重要单位,要做好地方志工作,关键在人才。但因地方志部门职能职责往往与地方经济不直接挂钩,因此在人财物等方面的保障相对不充分,不仅人员编制少,且专业人才更是不足。加之单位经费有限,仅能保障日常运行以及年鉴等常规书籍出版。因此地方志部门在普遍缺人的同时更缺乏专业知识扎实、文学素养良好、史学功底深厚的专业人才,并且难以组织开展行之有效的专业技能培训,也无法聘任相关专家学者提供智力服务。然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地方志事业要有新发展,关键还在人才。故而,如何利用有限的人财物来汇聚地方志人才力量,是我们需要着眼思考的问题。
二、彭州市加强地方志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做法
(一)搭建平台,汇聚人才共话发展。当下,大部分地方志队伍均存在力量不足、人才结构单一等问题,面对新时代新课题,将各类地方文化研究人才聚集起来是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为实现这一目标,加强彭州市地方志队伍建设,推进方志工作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跨岗位协作,更好发挥“存史、育人、资政”作用,彭州市地方志办在充分争得参与第一、二轮志书编纂工作的本地资深地方文化研究和爱好人士的支持后,引导以他们为主成立了彭州市地方文化研究会(以下简称文研会),这项工作得到了彭州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文研会属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其工作指导和联系单位为彭州市地方志办,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文研会在吸纳会员上注重老中青结合、知识互补,明确推荐条件,明晰权利义务,实行动态管理。目前,文研会共有会员65名,创办发行地方特色文化期刊《天彭古今》28期,刊载地方文化研究成果500余篇,为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作出积极贡献,有力推动了彭州市地方志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主动作为,服务人才做好保障。在汇聚起一批地方文化人才后,为用好人才,推出高质量成果,建设地方志研究的重要理论阵地,彭州市地方志办在联系指导文研会工作时坚持做到“立足服务、抓实培训、用好成果”。通过工作交流、专题座谈、现场调研、课题培训等方式,分专题、分类别为文研会学者们提供业务交流机会,确保每年至少开展两次地方志业务培训交流,为学者们精进业务提供有力支撑。为确保地方特色文化期刊《天彭古今》办出特色、服务发展,每年年初指导文研会围绕“一刊一主题”商定研究课题,主动帮助联系调研点位,足额经费保障,确保每年出版两期主题期刊。近年来,《天彭古今》刊发的《陶瓷文化专辑》《文翁文化专辑》《天彭门文化专辑》《地名文化专辑》《撤县设市30周年专记》《官渠文化专记》等主题期刊,为传承彭州市地方文化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彭州市地方志办还积极争取市财政资金180余万元,全面收集彭州各时期旧志、名人著作、民国期刊等历史文献资料,并整理散落的古籍善本,影印出版一套32册的《彭州历史文献丛刊》,为地方文化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史料,深受文研会同仁及专家学者的好评,成为彭州地方文化研究者必备的工具书。
(三)活用资源,共育地方志文化成果。地方志工作应加强理论研究,强化“成果意识”,才能确保发展质量。得益于文研会平台建设,彭州市地方志办按照“规定+自选”方式组织开展地方文化研究,近几年每年都能牵头开发1—2本地情读物。如围绕彭州市立体山水公园城市建设确定的泉水文化专题、围绕成都市委宣传部提出的三国文化专题、围绕特色镇建设确定的白鹿文化专题等,组织文研会相关专家撰稿出版发行《彭州泉水》《彭州·三国遗韵》《浪漫白鹿图文志》等地情书籍;同时,彭州市地方志办定期对文研会的地方文化研究课题进行评估,对研究价值高且符合立项的课题,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一定补贴,帮助公开出版发行,先后出版《彭州旧城记忆》《彭州典藏》《彭州三线建设纪实》《彭州民俗》《彭州茶》等地情书籍,2024年还将出版《彭州市地名录》《彭州·古蜀文化探源》等地情书籍。为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充分发挥地方志在留存地方历史文化记忆、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彭州市地方志办牵头文研会学者逐步推动《丹景山镇志》《金城社区志》《宝山村志》等名镇名村志的编修工作,通过组织熟悉当地特色地方文化的文研会同仁参与编纂,助力彭州市地方志办创建一批有“名”有“特”的作品。
三、加强彭州市地方志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建议
新时代,地方志编纂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因此必须坚持修志为用,推动地方志成果不断转化,以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发挥地方志“存史、育人、资政”功能。
(一)积极组建地方文化宣教队伍。充分利用文研会平台,积极引导有意向的专家学者围绕彭州市地方文化自拟课题,组建如牡丹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三线建设文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宣教队伍,为举办读书会、主题宣讲、文化沙龙等地方志文化活动提供多项选择。
(二)建设地方文化成果评审专家库。围绕新时代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汇聚彭州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院校等领域方志专家力量,依托文研会力量组建地方志成果评审专家库。通过专家库客观评选地方志研究课题,促进优秀课题成果转化。
(三)坚持开展微方志馆创建工作。微方志馆作为地方志“一方之宝库”在村(社区)的呈现形式,是传承乡村文脉、凝聚乡村民心的重要阵地。应充分利用文研会力量,挖掘各村(社区)特色地方文化,打造各具特点、彰显特色的微方志馆,形成串点成线、连线带片的方志文化传播新阵地。
本文内容系原创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