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建交50年,中欧如何再出发?

5月6日,中国与欧盟迎来建交50周年,中欧领导人互致贺电。

这是中欧关系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也是这对全面战略伙伴重新思考双边关系发展的重要时刻。

站在国际局势波谲云诡、地缘博弈异常激烈的关键十字路口,作为世界上两大文明、两大力量和两大市场,中欧关系正呈现何种发展态势?又面临怎样的战略契机?

韧性从何而来

1975年5月6日,中欧老一辈领导人以非凡的政治勇气,突破冷战壁垒,作出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前身)建交的决断,成为“超越阵营”的外交典范。

建交50年来,中欧关系经历风云变幻,实现全面发展:不仅互为全面战略伙伴,还建有以领导人会晤机制为战略引领的60多个磋商机制;也是彼此重要贸易伙伴,形成强大的经济共生关系,年贸易额从24亿美元增长至7858亿美元,增长了300多倍。

“现在的一天就相当于从前的一年。”中国外交部发言人6日称。

今年2月,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进行的一项全面调查显示,大多数欧洲民众将中国视为“必要的合作伙伴”,并对中国的崛起“坚信不疑”。

从破冰起航到笃行致远,中欧关系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洗礼,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又在长期互动中沉淀了哪些宝贵经验?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研究院教授崔洪建指出,中欧建交50年来,双边关系总体平稳且持续发展。与其他大国关系相比,中欧关系的稳定性与韧性依然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有几方面因素发挥作用。

首先,双方拥有巨大的共同利益。

过去50年,中欧经贸合作成果丰硕:双方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相互投资规模可观,均高度重视对方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巨大的共同利益成为支撑双边关系韧性的物质基础。

其次,双方在全球治理、和平发展等重大议题上有很强烈的共识。

尽管双方对多边主义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异,但都坚定高举多边主义旗帜,支持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治理体系,坚决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行径。这些共识为双方处理政治、外交和安全事务奠定坚实基础。

最后,双方相互尊重、求同存异,愿通过协商化解分歧。

中欧历史、文化、制度不同,但始终保持对话沟通渠道畅通,通过谈判化解矛盾和分歧的意愿从未改变。“求同存异、务实合作”是双方长期交往的核心准则,在过去50年帮助中欧关系取得长足发展。

方向始终未变

欧洲有谚语道,真朋友永不言弃。但这并不意味着中欧关系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站上新的历史节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正给中欧关系带来全新考验。

“近年来,中欧关系的环境日益复杂,双边关系出现新变化,处于一个过渡调整时期。”崔洪建指出。

一方面,世界在变,欧洲对中国的认知以及政策呈现复杂化的特点,处于动态调整之中,尚未完全定型。

自2019年欧盟报告将中国定位为“系统性竞争对手”以来,欧洲内部的争论一直都在。

另一方面,随着中欧整体实力对比的变化,经贸领域竞争、地缘政治变化带来的信任问题,已成为欧洲对华关切的两大焦点。

“真正的考验在于,欧洲正处于战略彷徨期,中欧能否发明出一种新的共存语法:既承认竞争的现实,又保留合作的框架。”有欧洲人士如是称。

崔洪建认为,面对变局,中欧都需要做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但有两个大方向始终未变。

从关系定位看,中欧合作面远大于竞争面、共识远大于分歧。

因此,用“竞合”来定义中欧关系的发展,显然存在局限性:过于突出竞争,且将竞争与合作机械地分开。这与中方以合作为主的政策预期不符,反而附和了欧方并不科学的“三重定位”。

从长期发展看,中欧合作不是策略性安排,而是基于全球格局与共同利益的全局性、战略性选择。

“中欧可在任何领域开展合作,在合作的前提下管控竞争、妥处分歧,尽可能地将竞争因素转化为合作动力,而不是将遇到的问题固定下来,人为划定合作领域和合作‘禁区’。”崔洪建说,中欧需重新构建内涵更丰富的互信关系,不局限于政治层面,也包括战略层面,比如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坚持多边框架等,为中欧关系再出发找到起点。

正确战略选择

中欧建交50周年来临前夕,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以及欧盟政要密集访华,被欧洲舆论形容为“展开对华外交攻势”。

与这股访华潮相呼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此前释放积极信号。她公开表示希望再次“培养和深化”与中国的关系,在可能的情况下“可扩大与中国的互利贸易和投资关系”。

6日当天,中欧领导人互致贺电。中国外交部宣布,经双方商定,中方和欧洲议会决定同步全面取消对相互交往的限制。

据悉,今年中欧之间还有一系列重要议程:欧理会主席和欧委会主席将适时联袂访华,举行新一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双方将举行战略、经贸、绿色、数字等高层对话;举办4场庆祝建交的高规格招待会,以及经贸、文化、青年、体育、学术等领域系列活动。

此外,欧洲议会议长梅措拉办公室证实,中欧正在就解除相互制裁措施进行磋商,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谈判或将再度重启。

“欧盟和中国正在走近。”《环球时报》援引欧洲媒体观点称,这一趋势不仅体现在欧盟委员会内部,也在多个欧盟国家中显现。

崔洪建指出,中欧关系发展有着清晰的内在逻辑与高度自主性,不针对第三方。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大国关系难免相互产生影响。自特朗普政府上任以来,美国政策变化的外溢效应逐渐显现。

一来,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径迫使欧洲重新审视其所处的地区和国际环境,反思其对华政策工具(包括所谓“去风险”“确保经济安全”等主张)的合理性。

二来,美国的政策调整正在帮助欧洲形成某种对华共识:为减少来自美国的压力和风险,欧洲在策略上寻求与中国沟通合作;欧洲内部要求更合理地看待和处理对华关系的声音在增加。

上述两方面变化,趋势能否延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欧方能否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

“这种选择不是在中美之间选边,而是狭隘的‘西方中心’观念和真正适应多极化发展趋势、建设性开展对华合作之间的选择。”崔洪建指出,面向下一个50年,这将成为欧洲展现信心、勇气和能力,与中方携手应对世界变局的重要时刻。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