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到底有没有统一中国的野心?曹操:他有,但我把他打到自闭了

孙权的野心是很大的,他做梦都想一统天下,成就帝业,他为此努力奋斗了很多年,结果却被曹操打到自闭,最终,棱角被现实磨平,野心也随之磨灭,选择了躺平,所以才有了偷袭荆州的事情。

东吴一统天下的野心,在史书上是有明确记载的,但这种野心从吕蒙接替鲁肃以后,就发生了重大转变。

最早在周瑜时代,赤壁之战结束时,周瑜就曾经提出过由东吴统一天下的战略。

210年,赤壁之战刚刚打完一年,周瑜向孙权提交了一份夺取天下的方案。

周瑜具体的分析和行动步骤是这样的:

曹操刚刚经历赤壁战败,虽然逃回了北方,但曹操集团的内部存在隐患,还有凉州的马超、韩遂在关中对曹操形成军事威胁,因此,曹操短期内无法对东吴大规模用兵。

此时东吴正好掌控着南郡、夷陵一线的荆州地盘,这里是入蜀的关键通道,可以趁此机会,由周瑜和奋威将军孙瑜率领一支军队进攻益州,等夺取益州后,再进攻汉中的张鲁,并攻取汉中。

得到汉中以后,留下奋威将军孙瑜镇守汉中这块战略要地,同时与马超结盟,相互支援,在关中一带威慑曹操。

周瑜再从汉中返回南郡,与孙权一起,发兵北伐,攻取襄阳、樊城,打通北伐中原的通道,进而一举攻占中原,统一天下,成就江东帝业。

不得不说,周瑜的这个方案十分高明,一旦实施起来的话,估计就没有刘备什么事情了,天下格局有可能演变成东吴和曹操南北对峙。

至于双方最终谁能统一天下,就看曹操和孙权的交手情况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周瑜设计的江东帝业方案中,是把刘备排除在外的。

而且,周瑜主张把刘备诱惑到荆州软禁起来,给他修建豪宅,送给他美人以及各种玩乐宝贝,让刘备沉迷于声色犬马,再以刘备为筹码,胁迫关羽、张飞带着军队替东吴打仗。

周瑜的这个建议,明摆着就是要兼并刘备集团。

说到这里,有个关键人物登场。

这个人就是鲁肃,他也为孙权设计了一套成就江东帝业的方案,但和周瑜的方案有一点冲突。

鲁肃最初投奔孙权的时候,还是赤壁之战以前,他给孙权设计的帝业方案是这样的:

当时曹操虽然实力强大,但尚未统一北方,中原依然处于军阀混战中,正是多事之秋,因此曹操无瑕南顾,江东可趁此机会先剿灭驻守江夏的黄祖,再进攻刘表,夺取荆州,接着发兵西进,夺取益州,得到整个长江以南地区,与北方形成南北对峙,再图谋天下。

然而,周瑜和鲁肃设计的江东帝业方案,由于一个人的出现而发生分歧。

这个人就是刘备。

赤壁之战前夕,孙权迫于曹操的军事压力,与刘备结盟,等赤壁之战结束后,刘备占据了荆南四郡,实力进一步增长。

这个过程中,周瑜的主张在前文已说过,他想兼并刘备集团,攻取益州和汉中,与马超结盟,再北伐中原。

鲁肃则主张继续与刘备结盟,毕竟曹操势大,仅凭东吴之力,无法独自抗衡,所以东吴需要刘备这样一个盟友。

孙权在权衡之后,采纳了鲁肃的建议,与刘备交好,但同时也同意了周瑜的帝业方案,并且下令周瑜对该方案付诸实施。

可惜的是,周瑜在返回江陵,准备西征益州时,病死在半路,征蜀计划只能搁置。

瑜乃诣京见权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戚操,北方可图也。”——《三国志.周瑜传》

周瑜死后,鲁肃进一步贯彻了其与刘备结盟的主张,劝说孙权将南郡、夷陵一线的地盘借给了刘备。

值得注意的是,周瑜和鲁肃的江东帝业方案,都是要夺取荆州、益州,占领整个长江以南,再北伐中原,一统天下,最终成就帝业。

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三国志》

两人的方案唯一不同的就是如何对待刘备这个盟友的问题。

鲁肃即使主张把荆州借给刘备,东吴也从未放弃过攻取益州的计划。

刘备得到南郡、夷陵一线的入蜀通道后,孙权曾经实施过一次攻蜀计划,但被刘备以益州刘璋是汉室宗亲,属于反曹操阵营为理由,以严厉的措辞阻止了东吴攻蜀。

后来刘备受刘璋邀请,率军入蜀时,东吴也曾经派一支军队入蜀,试图和刘备这个盟友共同攻打益州,但东吴军队很快撤了出来,因为东吴在东线和曹操爆发了大规模战争。

接下来的发生事情就是,曹操将战略进攻的重点放在了东线的淮南一带,东吴在东线与曹操爆发大战,刘备趁此机会攻占了益州。

孙权得知消息后,气得当场破口大骂道:“滑虏,乃敢挟诈如此!”

孙权气不过的是,当初东吴要攻打益州时,他刘备义正言辞地说什么刘璋是汉室宗亲,是反对曹操的,绝对不能干出进攻益州这种不道义的事情出来。

现在他刘备却自己独吞了整个益州,把东吴当成了猴儿耍,这是孙权最气恼的地方。

最关键的是,刘备夺取益州后,东吴成就帝业的战略规划被彻底打乱。

要知道,周瑜和鲁肃都主张夺取荆州、益州,占领长江以南全境,形成南北对峙之局,再北伐中原。

现在益州落到刘备手里了,荆州也有好几个郡控制在刘备手里。

那么,东吴原本成就帝业的战略规划就很棘手了,如果继续按照以前的战略执行的话,就必须拿下荆州和益州。

可问题是,如今益州和荆州都在刘备手里,而刘备是东吴的盟友,且实力不容小觑。

此时摆在东吴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和刘备翻脸,继续执行以往的战略,攻取荆州和益州,可现在天下已经是三足鼎立,一旦孙刘翻脸,实力最强的曹操就会坐收渔翁之利,到时候孙刘两家都得被曹操吞并。

因此,和刘备翻脸这事儿,孙权办不到。

第二个选择,就是修改帝业规划,重新设计一条新的战略方案出来。

很显然,孙权选择了第二个。

本来吧,如果按照周瑜、鲁肃原先的战略规划,东吴如果夺取了益州和荆州后,北伐中原可以有三条路线。

第一条线是从益州北上汉中,走后来诸葛亮的北伐路线。

第二条线是从荆州发兵北上,走关羽北伐的路线。

第三条线是从东部的淮南一带,越过长江,攻占合肥以及整个徐州,再夺取中原。

现在前面两条线都被刘备控制了,既然不能和刘备翻脸,也不能贸然进攻荆州和益州,那要想问鼎中原,就只剩下从东线的淮南一带入手了。

加上曹操自从赤壁之战以后,也把进攻的重点放在了东线,东吴也不得不在东线部署大规模兵力应对曹操的进攻。

从此以后,东吴的帝业规划彻底转变,战略进攻的方向就变成了从东线的淮南一带北伐。

由此,孙权和曹操围绕着合肥一带展开了多次大规模会战,孙权为了防备曹操的进攻,还特意在最前沿的地带修建了军事要塞濡须坞。

但没想到的是,在这些大规模会战中,孙权被曹操打到自闭,棱角被磨平,野心也被现实无情地击垮。

图片来源于网络搜索,侵删

我们来看看这几次大规模会战的战绩就知道孙权的心境了。

212年十月,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孙权,号称40万步骑,于213年正月兵临濡须口(今安徽巢县东南),随即攻破东吴设在江北的营寨,生擒大将公孙阳。

孙权收到消息后,写信请刘备增援,但刘备忙着入川,没工夫搭理他,最后孙权亲率7万大军赶赴前线抵挡。

最终,双方对峙一个多月后,由于春季到来,雨水增多,江水暴涨,曹军水战失利,被迫撤军。

(建安十八年)春,正月,曹操进军濡须口,号步骑四十万,攻破孙权江西营,获其都督公孙阳。权率众七万御之,相守月馀。——《资治通鉴》

214年,孙权亲率大军进攻皖城,取得大胜,俘虏庐江太守朱光,获得数万人口,并控制了江淮南部地区。

215年,孙刘之间第一次发生裂痕。

从212年到215年,孙权在东线忙着应对曹操的大规模进攻,并主动发起攻势,基本没有精力顾及西线的益州,更不用说进攻益州了。

而刘备在这几年时间里,率军入川,并于214年成功夺取了益州。

孙权在215年才回过味儿来,他惊讶地发现,刘备这个盟友似乎没起到半点作用。

曹操亲率40万步骑进攻东吴时,面对东吴的求救,刘备没有派出一兵一卒的支援,孙权率军攻打皖城时,刘备也没提供半点帮助。

最关键的是,孙权当初把南郡、夷陵一线借给刘备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刘备在西线的荆州直面曹操的军事进攻,充当东吴在西线的屏障,替东吴分担曹操的军事压力。

可这几年下来,刘备非但没起到一个盟友的作用,反而利用东吴和曹操在淮南一线打得不可开交的机会,夺取了益州。

这让孙权十分不爽,既然刘备没有半点盟友的作用,那继续结盟又有何意义呢?

在这种心态下,孙权要求刘备归还荆州,而且东吴要的不仅仅是当初借给刘备的南郡、夷陵一线,而是刘备占领的整个荆州地盘,这就有点过分了,刘备当然是不肯的,所以找各种理由推脱。

孙权在讨要无果之后,直接派吕蒙率军袭击荆州,连续攻占长沙、桂阳、零陵三郡。

刘备收到消息后,当即亲率5万大军进入公安这个地方,并派关羽率军3万进驻益阳,与东吴展开军事对峙。

在这个关键时刻,曹操对张鲁发起了攻势,并将其击败,成功占领汉中。

而汉中是益州的门户,也是战略要地,刘备担心曹操会从汉中南下进攻益州,无奈之下与孙权妥协,重新划分荆州地盘,双方平分了荆州,史称湘水划界。

此次事件过后,双方各自回去,都对曹操发起了主动的攻势。

215年,孙权在荆州获利后,返回东吴,亲率10万大军在东线大举进攻合肥,结果被张辽打得大败,差点性命不保,最后是东吴将士拼死血战,才突围出来的。

216年冬,曹操亲率大军进驻居巢,再次攻打东吴的军事要塞濡须坞,双方由此展开军事对峙,谁也无法攻破对方的防线。

双方的军事对峙一直持续到217年。

从212年到217年,整整5年时间里,孙权和曹操之间,互相进攻,曹操想把东吴当做突破口,多次大举南征,孙权试图从淮南一带北伐中原,成就帝业。

双方由此形成一个循环,即,曹操第一年大举南征后,孙权第二年立马大举北伐,完事儿之后,曹操再次南征,孙权在次年必定再次北伐。

五年下来,双方爆发了四次大规模战争,但谁都没能前进一步,孙权始终无法攻破曹操的防线,曹操也始终无法突破东吴的长江防线。

就这样折腾了五年之后,孙权攻取中原,统一天下的野心也在和曹操的数次大规模战役中消磨掉了。

到了217年,冰冷的现实让孙权开始意识到,曹操过于强大,想要北伐中原,一统天下,简直难如登天。

也恰恰是这一年,发生了三件大事。

第一,东吴具有战略眼光的核心人物鲁肃病逝,吕蒙接替了鲁肃的职务。

第二,曹操大举南征,双方展开军事对峙,而且东吴战败,处于劣势。

第三,刘备发兵北上攻打汉中,与曹操爆发大规模战役。

吕蒙掌权后,给东吴设计了全新的战略规划。

吕蒙认为,刘备这个盟友并不可靠,荆州是东吴在西面的屏障,也是长江防线的重要一环,把这么重要的战略要地交到刘备手里,不是什么好事。

所以,吕蒙主张夺取荆州,把这块战略要地控制在自己手里,建立完整的长江防线,以全据长江,割据江东。

而此时孙权还犹疑不定,孙权一直想从东线北上攻取徐州,但吕蒙很快就说服了孙权。

吕蒙的观点是,如果东吴全力进攻的话,徐州当然可以攻下来,但徐州只通陆路,更利于骑兵作战,东吴最擅长的水师得不到施展。

因此即使攻下徐州,也得部署七八万重兵驻守才行,而且曹操据有整个北方,一旦东吴夺取徐州,曹操能在10天内调集重兵来进攻,即使东吴部署七八万重兵,也不一定守得住。

如此形势下,不如袭取荆州,建立完整的长江防线,那么东吴的防线就能形成进可攻,退可守的形势,不用再担心曹操的军事威胁。

孙权此时对于争天下的雄心也已经在和曹操数次大规模会战中消磨得差不多了,于是转而同意吕蒙的主张。

蒙对曰:“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权尤以此言为当。——《三国志》

接着,孙权便主动向曹操请降(名义上的投降),曹操方面眼看无法突破东吴防线,只好接受孙权的请降,双方由此罢兵。

此后的两年时间里,东吴都在为谋取荆州而做准备。

到了219年,刘备在汉中之战中胜出,关羽随即发起北伐,率军围攻襄阳、樊城,东吴方面趁此机会袭取了荆州,斩杀关羽,获得完整的长江防线。

事实上,吕蒙提出的这一套战略规划,实际上就是放弃了逐鹿中原,一统天下的帝业目标。

大家看一下原文就知道了,相较于周瑜、鲁肃的方案来说,吕蒙的提出的战略规划已经再也不提北伐中原,一统天下了。

他的这份方案,从头到尾都在讲一个事情:建立完整的长江防线,抵挡曹操的军事进攻,对于北伐中原是只字不提了。

这是一种防守战略,而不是图谋中原的进攻战略。

从本质上来说,这标志着东吴一统天下的战略从此发生彻底的转变,从以图谋天下为战略目标,变成了以全据长江,割据江东,保住基业为根本目标。

这种战略目标大逆转的背后,是孙权在东线战场与曹操之间多次大规模会战之后,统一天下的理想被现实狠狠击碎后,做出的转变。

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吕蒙袭取荆州,斩杀关羽,荆州丢了以后,蜀汉控制的东三郡也跟着丢了,盟友的背叛,导致蜀汉集团的事业一度陷入最低谷。


参考史料:《三国志》、《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