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蒋少龙
人间四月天,正是一年春光好。东欧遗产之旅,德国柏林墙、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布达佩斯多瑙河岸的鞋子纪念碑,历史不容遗忘。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往者不谏,来者可追,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首先来到柏林墙遗址。清晨的阳光照耀在东柏林的一条大街上,柏林墙的遗址就在这条大街。尽管柏林墙现在仅余一段断垣残壁,墙上画满了各种涂鸦,但仍然触目惊心。
1949年,德国分裂为东西两德。东边的叫民主德国,可民主德国却无民主,更无自由和面包。东德人不愿意当国家的主人,而是想尽一切办法逃离。到1961年,总共跑掉了350万人,占到东德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为了防止外挑,1961年,东德政府以“反法西斯”为名,建立起一道将柏林城一分为二的高墙,这就是柏林墙。柏林是西德的首都,但在地理位置上却属于德国东部。所以柏林墙不是围着柏林的墙,而是把柏林一分为二:墙的东侧是东柏林,西侧是西柏林,西柏林属美英法管辖,东柏林属苏联管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战后在雅尔塔会议上签订的《雅尔塔协定》裁定:“二战”战胜国苏美英一致同意把德国一分为二,实行分管方案,即肢解德国,使其不再能成气候。于是苏联分到了德国的东部,后称东德,也叫民主德国;美英法则拿下了德国的西部,后称西德,也叫联邦德国。
柏林墙建立起来了,全长150公里,当时只是临时铁丝网墙,但在后来的10年时间里进行了4次升级,升级项目包括:用砖头修建的近三米高的隔离墙、反民用车战壕、类似于监狱外墙上的哨塔,其中布置持枪警卫,可以直接向翻墙的东德人开火。除了隔离墙、哨所、探照灯之外,在靠东柏林一侧的数十米范围内还全被清理成空地,可以让冲锋试图西逃的东德人无所遁形。
帝国大厦前拆除后的柏林墙痕迹
自由挡不住。柏林墙的建立,固然遏制住了东德人疯狂出逃的大潮,但它并没有掐灭东德人出逃的念头:从1961年柏林墙建成之后至1980年,仍然有17万东德人成功“越狱”。
东德人为了投奔自由,绞尽脑汁发明了花样繁多的方式进行“越狱”,比如挖地道、跳高楼、热气球、弹射器,等等。期间,有200多位有名有姓的东德人,死于东德士兵的枪口之下。
心甘情愿地离开所谓幸福的人间天堂,当然是被禁止的,逃亡者还会因此而命丧黄泉。为什么要修建柏林墙?就是为了防止东德人逃跑。换句话说,就是为了建造大监狱。这就是柏林墙建立的荒谬。
1987年6月12日,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在柏林墙下发表演讲,向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喊话:推倒这堵墙!他在演讲中说:这堵墙会在欧洲倒下,因为它抵挡不了信心,它抵挡不了真理,这堵墙抵挡不了自由。
里根总统这篇演讲敲响了苏东集团的丧钟,建于荒谬的柏林墙终将倒塌。
两年后,东德政府签署了一个简化公民出入境手续,表示所有的过境点在今后都可以作为移民的通道,包括东西柏林之间的。新规一出彻底炸了,成千上万的东德人涌到东柏林与西柏林之间的6个边境关卡,哨兵们也被吓到了,打电话问上级如何处置。上级这时也变得很识趣,没有人敢在这个时候下强硬的命令,因为风险太大了。其中有一个过境点的管理者知道大势已去,于是下令不用检查就直接让市民过境,于是柏林墙一下就变成了摆设。人心所向,犹如潮水,聚众狂欢,柏林墙终于倒塌了。据说后来担任德国总理的默克尔当时也在现场。“我希望你们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一天的感受,至少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等待了35年才有那种自由的感觉,改变了我的人生。”她后来说。
德国的标志勃兰登堡门,又称命运之门。它是东西德国分裂的历史见证,柏林墙倒塌后它成了两德统一的象征。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吧:1989年11月9日,这是柏林墙倒塌的日子。然而,有多少人还记得,为了奔向自由,又有多少人失去了生命。在柏林帝国大厦对面墙上,耸立着一排死难者的照片和名字。其中一位年轻的奔向自由者,他才21岁啊,死于1989年5月2日,距离柏林墙倒塌仅仅半年时间(见下图)。
奥斯维辛在波兰南部,距华沙300公里。这里原是一个平静的小镇,但在“二战”时期成为最恐怖的死亡工厂。它曾经是人间地狱,见证着人性的堕落,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地方。它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个地方和世界许多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警示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
上面第一张图片就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大门,它在许多电影,比如《辛德勒的名单》中出现过,人称“死亡之门”。令人讽刺的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大门上却写着:arbeitmacht frei臭名昭著的格言:劳动使人自由。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20世纪人类对同类进行残酷虐杀的见证,是恐怖主义、种族灭绝和大屠杀的象征,是纳粹德国为实施其最终解决方案政策,即纳粹掠夺、贬低和灭绝犹太人而建立的6个集中营。其中最主要、最臭名昭著的是?二号集中营,也称为“比克瑙”,这是一个“灭绝营”。其主要任务是在毒气室进行大规模屠杀,大约100万犹太人,75000 波兰人、同性恋者和19000吉普赛人在此遇害。
奥斯维辛集中营最初只是囚禁波兰人的集中营,是纳粹自20世纪30年代初以来一直在建的集中营之一。当时,随着被逮捕的波兰人不断增加,超出了当地现有监狱的容量,于是纳粹计划建造更多营地。1940年,德国在此建立欧洲最大的集中营群,包括奥斯维辛一号(主营)、比克瑙二号(灭绝营)和莫诺维茨三号(劳改营),占地超40平方公里。1941~1945年间,约110万人(90%为犹太人)在此遭系统性屠杀。受害者被火车运送至此,经“筛选”后,老弱妇孺直接被送入毒气室,使用齐克隆b毒剂杀害,尸体由焚化炉处理。幸存者遭酷刑、饥饿、人体实验或强制劳动,平均存活期仅数月。至1945年1月27日,仅发现7000余名濒临垂死者。
现在人们还可以看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防御墙、铁丝网、站台、牢房、绞刑架、毒气室、火葬场等,这些场景清楚地表明了纳粹德国的大规模谋杀和强迫劳动政策是如何发生的。
奥斯维辛成为纳粹“最终解决方案”的象征,1979年,奥斯维辛一号和奥斯维辛二号-比克瑙两个集中营的遗迹被共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这种不人道、残忍和有条不紊地剥夺被认为低人一等群体的人的尊严,导致他们被系统谋杀的证据,深刻证明了反犹太主义和种族主义纳粹政策的杀戮性质。
联合国教科文遗产中心对这项遗产进行了沉重的描述:“这里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设有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室和焚尸炉,展现了纳粹德国在原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即第三帝国最大的灭绝营中执行种族灭绝政策的状况。历史调查显示,有15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此被饿死、惨遭严刑拷打和杀戮。奥斯维辛是20世纪人类对其同类进行残酷虐杀的见证。”
1972年12月7日,正在华沙访问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献花圈。他跪下忏悔道:“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
多瑙河岸的鞋子是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一组纪念雕塑,位于匈牙利国会大厦附近的多瑙河畔。该组雕塑由电影导演can togay设计,以纪念“二战”期间在布达佩斯被法西斯杀害的平民。这些平民被勒令脱鞋后在河岸被枪杀,之后尸体被河水冲走。而纪念雕塑重现的是他们在河岸留下的鞋子。战争是残酷的、丧失人性的。无论是士兵还是平民,每个人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绝不能去为疯子的行为而毁灭他人生存的权利。
每年都会有络绎不绝的人来这儿进行悼念,有人会点上蜡烛,有人会留下鲜花,以表示对遇难者的哀悼。此举也无时无刻提醒着人们,记住过去的苦难,不要再让悲剧重演。
停止战争,祈祷和平。要不,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双鞋子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