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奠基人”,天才建筑师吕彦直的短暂一生!

一副圆框黑边眼镜,横眉竖发,挺直的鼻梁,刚峻的神情,身着棉布对襟白褂,双目炯炯地望着远方……35年的人生历程,对于生命长河来讲,宛若流星,倏尔不见。对于吕彦直来说,却是他的整个人生。用生命造就历史的丰碑,设计南京中山陵,以气势磅礴、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精神,以其别具匠心,庄严简朴等特点而盛赞于世;设计中山纪念堂,在广州不避风雨屹立已近一个世纪,被毛主席誉为“中国人自己的设计”之典范。

时至今日,两大建筑仍然作为代表中国的城市名片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式的建筑艺术。而这两大建筑的设计者,便是吕彦直先生,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受到当局政府褒奖的建筑师。

吕彦直,字仲宜,别古愚,生于安徽省今滁州,中国著名建筑师。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留美预备部读书,1913年毕业,入康奈尔大学,先读电气专业,后改学建筑,曾作为美国著名建筑师亨利·墨菲的助手,参加金陵女子大学(今南京师范大学)和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校舍的规划、设计,同时描绘整理了北京故宫大量建筑图案。 在1925年,他的精深造诣与不懈追求凝聚为一座辉煌的纪念碑,光耀于中国建筑史、光耀于世界的优秀建筑之林中。

1925年5月,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向海内外建筑师和美术家悬奖征求陵墓建筑设计图案。9月,他以简朴、庄重的钟形图案(指陵园总体),在40多种设计方案评选中,一逾群雄,荣获首奖。不久受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之聘,担任陵墓建筑师,监理陵墓工程。1927年5月,由他主持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和纪念碑,在28份中外建筑师应征设计方案中,再夺魁首,从此蜚声海内外。在中山陵主体工程施工中,他不顾个人安危,跋涉于沪宁之间,并长期住宿山上,督促施工。为确保工程质量,选料、监工一丝不苟。终因积劳成疾。

中山陵以鲜明浓郁的民族风格为主。它依山势而建,纵向布局,392级台阶和10层平台组成了宽阔绵长的墓道,将座座中国传统结构形式的牌坊、陵门、碑亭和祭堂组成了宏大的警钟形的建筑群体,排排松柏、银杏、红枫拱卫两侧,座座华表、铜鼎、石狮星缀其间。站在陵前广场向北仰望,越过依次排列的牌坊、陵门和碑亭,祭堂与墓室高踞于整座陵墓的最高位置。层层琉璃瓦顶发出宝蓝色的闪光,静穆、高远,将人们的目光和不尽思绪引往空阔的蓝天。

而祭堂内东西两侧设置的窗户,四壁下半部镶砌的黑色大理石,墓室内的半球形室顶等等则借鉴于西方建筑,从而使祭而祭堂内东西两侧设置的窗户,四壁下半部镶砌的黑色大理石,墓室内的半球形室顶等等则借鉴于西方建筑,从而使祭堂和墓室内的气氛更为庄严肃穆,给人以天高地阔之感。

这种中西建筑风格的完美融合,乃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无数仁人志士“睁眼看世界,奋起救中国”、“西学东渐,洋为中用”的又一结晶,就象中山先生那民主共和的思想、那天下为公的精神、那颗博爱的心一样。

为早日再现先生的思想、精神和那颗博爱的心,在受命为中山陵的建筑师后,吕彦直即昼夜兼程,往返奔波于江浙军阀战火弥漫的沪宁之间。在不断的旅途困顿、饥寒交迫之中,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绘出了中山陵的建筑详图。随后,他又参与了主体工程即墓室和祭堂的招标与开标,参与了墓址具体位置的最后选定。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过度的劳累使他卧病在床,竟未能参加于1926年3月举行的中山陵奠基礼。

1929年3月,当中山陵的主体部分墓室和祭堂即将完工的时候,身兼建筑师、监工、验料、验工数职,事必躬亲的吕彦直终因异常繁重的工作而积劳成疾。

1928年初,吕彦直被确诊患有肝癌。他从容不迫,一方面先把噩耗告诉远在北京的未婚妻严璆,请她另做打算。另一面全情投入到当时的首都南京规划设计草案的研究与拟定工作中。1929年春节前,病情不见好转的吕彦直,回到了上海古拨路55号自己的寓所静养。他写下遗嘱,交代自己未完成的工作,请黄檀甫等同仁务必按照原计划完成中山陵余下的工程;开展好广州中山纪念堂、纪念碑的建筑工程。

1929年3月18日凌晨,吕彦直停止了呼吸。严璆得知后,悲痛欲绝。不久便断然在北京西郊出家,削发为尼。

1929年4月,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决定,在中山陵祭堂的奠基室内,为吕彦直树碑志记。1930年5月,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又决定,在奠基室内为吕彦直建纪念碑。碑由捷克雕刻家、中山先生卧像的作者高崎刻成。碑文为于右任书写:“总理陵墓建筑师吕彦直监理陵工积劳病故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于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决议立石纪念”。碑的上半部是吕彦直的半身遗像。遗像中,他那紧扣的衣领,简朴整洁的发式,说明着他严整的、一丝不苟的生活和工作的态度;而挺直的鼻梁、紧闭的棱角分明的嘴唇,则给人以深沉的、坚韧不拔的印象;他上身微微前倾,清癯的面庞随着犀利敏锐的目光略向左侧,好像正手持图纸巡行在施工现场,对工程严格地审视……

吕彦直耗尽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将中山先生敲响的民主自由的钟声永久地录在了这位伟大革命先行者的陵墓之中,随着日月星辰的转动,和着紫金山风吹送的阵阵林涛,不息地向世人播放。与此同时,他也使自己的名字,一位在中国建筑史上书写了开创性篇章的设计师与建筑师的名字,长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