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有两位军阀始终不出兵抗日,他们是谁又结局如何?

在那个日寇入侵的年代里,人人无法苟全自身,唯有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心抗击外敌救亡图存,才能为国为己寻得一线生机。

然而却有两位军阀,明明知道国家危难却始终无动于衷,迟迟没有派兵抗敌。他们为何会这样?是因为不想打,不敢打,还是不能打?

亲苏的新疆王

其中一个没有出兵抗日的军阀是“新疆王”盛世才他是不想打,也不敢打。

盛世才

盛世才这个人一直很猖狂,在抗日时期,他不仅置身事外,还大摇大摆的相当有底气。

在他眼里,那时的中国应该是“三足鼎立”的局面,他将自己的新疆政权称为国民党政权和共产党政权之外的第三大政权,还将自己与斯大林罗斯福、毛主席等人并称。

所以他不抗日,是因为想巩固发展自己的政权,寻找把新疆分裂出来自立门户的可能性。

他面对家国危难,不抗日不作为的行径已经令人质疑,分裂之心更是使人深恶痛绝。不过尽管如此,他这个人还是有一些进步性在身上的,他对新疆地区的稳定发展也做过些贡献。

盛世才祖上是山东人,但因早些年间黄河改道造成家乡水患,他的曾祖父率领族人闯关东前往辽宁定居。

他们家境不太好,都是靠着种地为生的农民。唯有盛世才的父亲受过私塾教育,识几个字读过几本书,便担任了邻村小学的校董。

盛世才在父亲的影响下自小读书学习,成绩还不错,长大后更是获得了赴日留学的机会。

1919年新文化运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而行至高潮,无数有志青年愤然起身,展开了五四运动

一腔热血的盛世才,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新青年,自然回国投身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大解放运动中。

只是面对中国困境,他想的更多更长远,他认为开民智固然重要,但终究收效太慢。思前想后之下,他决定投笔从戎,直接参军入伍与那列强斗争。

因为智勇双全才华出众,盛世才没过多久便混成了郭松龄的亲信,并在奉军郭松龄的帮助下得到张作霖的资助,前往日本陆军大学学习。

可惜后来郭松龄反奉受挫,张作霖对盛世才的资助也因此被终止,还是蒋介石等人惜才,继续对其给予援助,这才让他完成了在日本陆军大学的学习。

归国之后,他自然在国民党手下效力。但面对曾帮助他的恩人蒋介石,他满嘴讽刺,称蒋介石不足以担当统帅全国的首领。

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盛世才于1929年结识了当时的新疆省秘书长祖效鲁,靠着这层关系,他成功进入那时的新疆首领金树仁麾下做事。

金树仁对他还算器重,让他在新疆初级陆军军官学校里担任战术总教官。

不过盛世才这个人野心勃勃,根本不可能满足于屈居人下。

那时金树仁的暴力统治已经使得整个新疆地区怨声载道民怨沸腾,他索性顺了民心,在积攒了一段时间的势力之后揭竿而起,直接打跑了金树仁自己统治新疆。

“新疆王”盛世才由此而生。

但尽管他已经在名义上掌握新疆大权,整个新疆内部还是有两股较为强劲的势力在虎视眈眈的盯着他,随时打算将他吞并。

为求自保,盛世才搭上了苏联,不仅对其鞍前马后唯命是从,还一个劲的装出一副对共产主义事业颇有研究的样子,标榜自己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

因为新疆的地理位置,于苏联而言很是重要,所以斯大林对盛世才提供了很多援助,给予丰厚的人力物力支持他建设新疆。

在那段时间里,新疆的各项基础设施拔地而起,新疆人民会在节日里举着盛世才和斯大林的画像上街欢庆。盛世才在新疆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也正因如此,盛世才因为自己在新疆的日子过得还算不错,日本鬼子也没有侵扰到新疆,所以干脆按兵不动,静观国际局势变化,想要跟着伺机而动。

他的这种投机行为是一把双刃剑,既让他吃到了一定的好处,也为他的下半辈子埋下深重隐患。

后来当盛世才发现苏联,无法帮他进一步实现野心的时候便弃苏联而去,也弃共产主义而去,转身投靠了蒋介石。最终蒋介石战败,他也跟着逃到了台湾

他在台湾的日子很不好过,很多台湾高层经常讨伐他,甚至让他以死谢罪,以至于盛世才的晚年相当沉寂,最后在默默无闻中离世。

不敢出兵的西康王

另一个不出兵的军阀是“西康王”刘文辉。他不出兵是因为出不了,不敢出。

和盛世才一样,这刘文辉也是穷苦农民出身,也是自小读书识字聪慧过人,学习成绩优秀。

所不同的是,刘文辉的族人比较厉害,有很多人在乱世中奋力一博身居高位。尤其是他的嫡亲堂侄子刘湘,在刘文辉刚刚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时,刘湘便已经成为了川军高级将领。

刘湘

有了刘湘的帮助,再加上自身的智勇谋略,刘文辉的仕途发展的很快,没过多久便在四川掌握大权,甚至到了和刘湘平起平坐的地位。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肯定谁都想当四川王,二刘争川的大战一触即发。

刘湘的政治见解更高远一些,他选择依靠蒋介石来扶植自己的势力,稳住自己在四川的权势。

而刘文辉则选择投靠汪精卫,追随冯玉祥,一起反蒋介石。

这叔侄俩在进行了一番恶战之后,最终以刘文辉战败而告终。1933年,刘文辉败走雅安,手上只残存两万兵力,实力强劲的二十四军川康边防军统统被刘湘收入麾下,其余各部是死的死逃的逃。这下他完全没了争霸四川的资本。

幸而在最后时刻,刘湘念及血亲情感,也不想把人逼的太死,让他留了一部分兵力退居于西康地区自行发展。

刘文辉

那时的西康地区经济落后,政治混乱,少数民族矛盾激烈,实在是一片狼籍。刘文辉为能在此立足,皈依佛教,施行以教辅政的政策,勤恳治理,这才在西康有了一块安身之地。

尽管如此,成了“西康王”的刘文辉在此地还是摇摇欲坠,他终日小心翼翼,将兵力驻扎于境内严防死守,不敢有任何行动。

在日寇入侵时期,他担心出兵会削弱自己的实力,导致内乱四起把他赶下台,也怕虎视眈眈的刘湘吞并了他,所以迟迟不敢出兵抗敌。

为表抗日立场,刘文辉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捐了五十万元,此后便一直在西康当缩头乌龟。

不过在最后关头,刘文辉选择了延安,反对蒋介石,为全国解放做出了不少贡献。相较于盛世才,他的结局还算不错,官拜林业部长,也算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