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溥仪的回忆录给人一种虚假的感觉?内容的真实度有多高?

他是名副其实的天子,享有的教育资源按现代的程度叫:正教资格的。

就算不当皇帝了,给他留下的财富,鉴于主动退位换来的优待,是清朝近3个世纪的榨取以及朝贡剩余,所以这位末代天子享有的学习规格并未打折扣,从有备无患的角度来看,清朝旧室能清楚认识到对天子投资的不可或缺——毕竟,古今中外君主复位的例子举不胜举。

溥仪18岁从故宫搬出来,接受的教育既不包括经商赚钱的鸡毛蒜皮、也不存在带兵布阵的实用操作,其主要学习的,基本上还是庙堂制衡和天子驾驭的那套,其回忆录就说了,给他上课的中外学者,全部为当时各领域最优秀的,还是侧重于集众家之长的综合型大师,这些老师们也明白清廷想培养怎样的一个人。

由于退位,刨除了治理花费,在获得学习配置上甚至高于历代的在位天子,明显的,清朝的旧臣们依然抱着待有时机,能东山再起。

所以,倘若你真笑他不懂,溥仪大概要呵呵你太肤浅。别看他后期在监狱里不会穿袜子,就低估他对事物发展的参破能力。

这个人,对自己看得很清楚。既包括上半场,也包括下半场,一直在努力适应时代要求他担纲的位置。上半场:主动退出暗谋复位、联系多个势力支持、汇集追随者保持体量;下半场:认真接受改造,积极表现赢得认可,学的是阿斗的不思蜀。

溥仪的回忆录为何给人一种虚假的感觉?因为他活得就不真。

后来也不过是扮演了新时代的普通公民,演技出色,还搞得挺庄重似的。

未成年的时候,说自己还是小孩子,下面的百官、宫人人人居心叵测,受尽了欺凌?

然而在伪满当傀儡时是皈依了樱花国的国教,认贼作父。

被大毛带走期间曾向别国统帅宣誓效忠,舔着脸说希望进大毛的PARTY

我的前半生》第一稿是拿给领袖阅示并指导修改的。批语是你无意义的认错过多,讲事实的回顾太少。

因此其回忆录仅仅是第3次阿谀趋附罢了。

有人说,贪生怕死是人之常情,几方博弈下能活下来就不错了?

要说不错,他的父亲载沣伯父载涛才是遗老遗少们的典范。

载沣为保住财产,逐字逐句钻研当时的法律,看到办学能规避没收,就主动将亲王宅院改为学堂,49年后立刻按估值作价给上级部门,不少人骂他“财迷”,其实这才是符合智商的操作。其房产土地充公前就享受了体制内待遇,保障了生活水平。作为一个古代王爷,这是水准线上的觉悟。总没去搞那些弯弯绕绕的钻营,反而主动“献礼”,换来近20万斤粮食,不管从哪方面都叫靠谱啊!

看到溥仪主动退位,他真心实意地说:

也难怪溥仪骂他“昏庸无能”,然而事实上这位天子的父亲是想表达:大家把力挽清朝的希望寄托在我身上,要做的我做过、能拼的我拼了,结果没办成,就非人力可为,要顺应形势的发展,不可逆流而上。联系到此公从未参加过遗老遗少的数次怂恿和复国行动,“居家逗孩”也应该是他内心的真实独白。

至于载涛则觉悟更高,或许是天性洒脱的缘故,清倒后立刻就在京城搞路边摊,活得有滋有味。不管是北洋、光头、樱花还是毛子都联系过他,充耳不闻。溥仪串通樱花在东北当傀儡前,樱花土肥司令官曾亲自去见他,载涛果断回绝,怼出下图这话来:

49年后,上级部门来他家联系,载涛的路边经济已颇具规模,在积水潭片区和贩夫走浆们打得火热,差点被推举为群众代表。

接着领袖发话了:“路边摊就别搞了。”让这位王爷去编制内当政策研究员。其部门领导郑主官受领袖指派“给载研究员报告单位建设情况。”然后车未出门载王爷便携老婆到单位报到了。这才叫上道……

当然了,其回忆录“下半身内容”的真实度还是挺高的。

毕竟,溥仪肯定能充分认识到思想改造的重要性,也了解皇帝这个位置在新时代对他的危险性,以及健康状况不佳,顺理成章就坡下驴去当了个活化石的角色。然而倘若期间真有类似张军阀那样的来找他,用枪指着他的脑门,溥仪也会故作委屈的借机复位,抖2句新时代的时髦词汇,也是很协调的。

在狱中,溥仪表现出一派勤劳克己、艰苦奋斗的模样,例如下图的这张聚精会神在房间里玩针线。

出来后在历史部门得了编制,第一次拿薪水就立刻月光,换成高级糖果私下吃掉。后来收到领袖给他寄来的数千块时,又马上作赋赞道:

所以从第二个月开始,其月薪也上调了20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