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翀是明朝中期的一名官员,出生在潼川,于正德六年考中进士,被选任为庶吉士,后改为刑科给事中。期间告病还乡,起复后当了户科给事中。
嘉靖皇帝继位之后,下诏禁止地方向皇宫在定额外另搞一些东西进贡。到了第二年的时候,中都镇守宦官张阳又来进贡新产的茶叶。礼部方面的官员,打算遵照之前诏书的旨意进行阻止,但嘉靖皇帝自己不同意了。
张翀就此上书表示:“陛下颁布的诏书墨迹未干就立即翻悔,这让下边的人会怎么想,他们只会因此把政令当做儿戏般玩弄。而且张阳名义上说是进贡茶叶,实际上夹带着别的东西。如果各地都来仿效,不知还会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呢。希望陛下能够信守之前所颁布的诏书。”
对此,嘉靖皇帝不肯听从。
当时,宁夏每年进贡红花,使当地军民大受其害;内廷、外廷的镇守官到此上任后大都向皇上贡马谢恩。针对这些情况,张翀一并请奏,嘉靖皇帝虽然认可他的看法,但不能照办。
不久后,张翀又上书表示:“派遣宦官镇守四方,并不是太祖、太宗皇帝传下来的祖制。只不过景泰皇帝当年继位的时候,恰巧碰到国家多灾多难,方才偶尔实行一次而已。”
“当时景泰皇帝之所以这么做,是认为宦官是朝廷家里边的人,只要有急事,就准他进内宫汇报。然而过去宁王朱宸濠想要造反的时候,其镇守太监反而帮助其作恶。”
“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内臣真的比外臣可靠吗?这些人在太平时代就坐享富贵,毒害百姓;遇上事变时就怀着观望的心理,不管国家的封疆大事。所以应该尽早将这些人裁掉。”
嘉靖皇帝对此没有做出回应,但后来张孚敬在内阁当首辅的时候,便做主裁撤了各地的镇守宦官,这个主张实际上是由张翀首先提出来的。
张翀经过多次升迁后,很快就当上了礼科都给事中。
嘉靖二年冬天,嘉靖皇帝让宦官到苏州、杭州督办织造,满朝文武都无法劝阻。张翀又和同事张原等人一起上书据理力争。
嘉靖皇帝虽然无法接纳张翀的意见,但也没有将其治罪。
到了嘉靖三年三月份的时候,嘉靖皇帝因为听了桂萼的话,,并且想在宫廷里边给生父兴献帝立庙,张翀又带着诸多同僚据理力争。
嘉靖皇帝为此龙颜大怒,批评他们党同伐异,危害政事,下令扣发了他们的官俸。
过后张翀又帮助尚书乔宇等上书争论宫廷里立庙的主张,被嘉靖皇帝特意下诏书批评了一番。
随着时间的推移,嘉靖皇帝想要推尊生父兴献帝为皇考,改孝宗皇帝为皇伯考的想法就愈发激烈,张翀等人对此忧虑百端,依旧前后多次带着宦官到左顺门跪地请愿。
嘉靖皇帝怒火冲天,把各部曹带头的逮捕了八个关进了皇家监狱,张翀就在其中。不久后,他挨了一顿廷杖,贬往瞿塘卫充军去了。
张翀在瞿塘卫驻留了十多年,才因为东宫册立太子的恩例被放还故乡,然后过了一段时间,就死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