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
日本是一个有着独特地理位置的国家。它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地壳运动频繁,火山和地震多发。
尽管这样的地理环境在历史上给日本国民带来了许多灾难,不过,也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地质构造,为日本带来了极为丰富的贵金属矿产资源。
而这些矿产资源中,又以银矿储量最为丰富。根据日本地质学者石原舜三“的研究,日本的银矿矿床主要形成于来源于距今 2300 万-11700年前的火山岩中。
这些矿床基本上分布在以下 6 个地区:北上及西兵库地区、北见地区、北海道西南地区、佐渡地区、伊豆地区、鹿儿岛地区。尽管日本的银矿分布极为广泛,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和自然原因,最后得到大规模开采的银矿却着实相对比较集中。
这些得到开采的银矿基本分布于沿日本海一侧。如本州岛的岛根县、鸟取县、新泻县、山行县一带,以及九州岛的长崎县对马市一带。这些得到大规模开采的银矿,由于大都在山中被发现,所以日本人把这些银矿又称之为“银山”
16 世纪之前,日本虽然有着众多的矿产资源,白银储量十分丰富。但之前日本国内主要的贸易方式是以物易物或者使用中国的铜钱,日本本土丰富的银矿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这种情况直到 15 世纪末才发生了改变。
从 15 世纪末开始,日本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社会层面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应仁元年(1467),室幕府的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执政时期。
日本各地守护大名之间爆发了大规模的争斗,史称“应仁之乱”,“应仁之乱”开启了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战国时代,直到1603 年德川家康建立江户幕府,战国时代才正式宣告结束。
在这 150年左右的时间内,整个日本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而引起这种变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从 15 世纪末开始勃兴,并且持续了长达1 个半世纪的白银贸易,
白银贸易能够兴起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在于从 16 世纪末 17 世纪初开始日本的统治者对白银资源进行了大规模、长时间的开采。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如下两点:
- 日本的统治者对白银资源表现出空前的重视。16 世纪末,日本的战国时代即将进入尾声,各地方大名为了壮大自己领地的实力来争霸天下,大都比较重视对于经济的扶持。
对于当时日本的情况,日本学者嘉屋实在《日立矿山史》中作了这样的描绘:“天正十九年(1591 年),距离西欧改变世界的地理大发现已经过去了 100年。在欧洲,近代国家主义已经逐渐开始兴盛,不久,西欧各国都先后迈上了疯狂的富国强兵之路。
在亚洲、中国的大明王朝尚处于极度繁盛的时期,而日本的太阁丰臣秀吉也即将完成他统一天下的霸业。在这一时期,日本一方面将很快结束极为漫长而混乱的战国时代并且逐渐认识到自室町时代以来国内的商业及日明贸易的兴盛,是和交易、货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另一方面,如果日本万一不能在短时期内结束战乱,那么能保证大名的领地内经济秩序稳定的就只有金银这样的硬通货。自然,金银的积蓄就成了当时的统治者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阅读史料的时候也就不奇怪当时全国的诸侯大名为什么会纷纷对矿山的争夺和开采无比热衷了。”所以,当时日本的很多大名为了发展经济,贮备金银这样的硬通货,就开始注重对于银矿的开采,纷纷在各自的领地内勘探银矿,兴建银山。
德川家康统一日本以后,也没有放松对银山的经营在关原之战中胜利的德川家康,于庆长五年(1600 年)11月,为了接收石见银山,派大久保长安和彦坂元正率军南下。
将以石见的江川以东为中心的地域(包括石见银山所在地、通摩郡、安浓郡、邑智郡、那贺郡 4 郡所辖 146 个村庄、以及美依郡、鹿足郡的 6个飞地村)直接划为了幕府直辖领(天领庆长六年(1601年)八月,家康将大久保长安任命为初代“银山奉行”。
为了保障银山开发时所需的费用和材料(燃料等)供应,家康还把银山周围的乡村化为特殊的直辖领“石见银山领”(规模约五万石)。大保长安将山吹城的一幢别墅改造成了军营,第二任银山奉行竹村丹后守以此为基础设立了“大森奉行所”。
大久保长安任用有“山师”(熟悉矿山经营的人)之称的安原传兵卫主持石见银山的开发工作,使得开发工作得以快速推进”。家康依靠从银山处开掘出的大量白银,终于完成了能够开展朱印船贸易的本金积攒。
根据《当代记》的记载庆长七年(1602年),银山向德川家缴纳的“运上银”就达到了 4-5000 贯。在这之后,石见银山的产银量就开始逐渐减少,延宝三年(1675 年),“银山奉行”的官职也被降为“大森代官”。
- 日本从海外得到了先进的炼银方法。根据岛根县教育委员会所编著的《石见银山与其文化景观》--书所载,“早在延庆二年(1309 年),当时的周防国大名大内弘幸在造访石见国时,在参拜北斗妙见大菩萨之际便有采银的记录。
后来臣从与大内义兴的出云国田怡村铜山主人三岛清右门卫帮助大内家在大永六年(1526 年)三月开掘出埋藏于地下的银矿脉,其子大内义隆继位后于天文二年(1533 年)通过博多的商人神谷寿贞招工匠,以从海外学习到了先进的精炼技术一灰吹法。所谓灰吹法,即是一种古代金银共生分离和银铅分离出银的方法。
这种先进的技术极大地提升了从银矿中提炼白银的效率和质量,所以大受欢迎,并在短时间内迅速传遍了全国的矿山,这可以说对日本的白银开采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灰吹法”在日本各大银山中普及以后,日本的白银产量迅速提高,以石见银山为例,17 世纪上半叶,日本全国的白银产量约为每年 200 吨而仅石见银山一地的开采量就能达到每 38 吨左右,几乎占据了全国产量的1/5。
用灰吹法炼制的“灰吹银”,做为日本所产白银的标志之一,很快被利用在商业贸易上。这种灰吹银一般被铸造加工成“让叶”状的“石州丁银”和之后德川幕府时期的“庆长丁银”。
丁银做为基本的通货不仅仅在日本国内(主要是西日本,东日本当时的高额货币是黄金) 得到了广泛的流通,而且 16 世纪以后和中国的明朝、葡萄牙、荷兰的贸易往来中都会使用丁银做为支付手段。
尤其是在和明朝进行大规模的贸易,还有给士兵的军饷方面,丁银都被做为称量货币来使用。用灰吹法提炼的白银纯度大大提升,不仅在日本本土极为流行,而且深受外国商人的喜爱,迅速成为了对外贸易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支付手段。
综上所述,由于当时日本国内统治者对白银的需求量增大,以及白银开采提炼技术的革新,使得日本国内白银的开采量迅速提高。根据日本学者滨野吉的研究,日本极盛时“银产量每年约 200 吨,相当于世界银产量的三分之一。”
大规模的白银开采使得日本能够在海外市场上提供源源不断的白银做为支付货币也为日本白银贸易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条件
如果说国内大规模的白银开采为白银贸易的兴起奠定了基础,那么16 至17世纪风起云涌的世界环境则给予了日本白银贸易兴起的条件。
16 世纪的世界,欧洲已经充分享受到了新航路开辟带来的福利。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纷纷通过疯狂的殖民扩张,积累了足量的原始资本,国内的资本主义得到了充足的养分,发展势头极为迅猛。
而世界也开始由原本孤立分散的状态通过西欧各国的殖民贸易逐渐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已经基本形成。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日本想要保持封闭的状态,不和世界市场发生联系,显然也是不现实的。
由于受到本国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社会意识形态的限制,日本在当时的世界市场上并不能像西欧各国一样拥有主导权,但是在亚洲市场上,日本毫无疑问依靠白银贸易在亚洲区间贸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从15 世纪末16 世纪初开始,亚洲市场对日本的白银有极大的需求1602 年,荷兰为了播取东方的利益,成立了东印度公司 (the Dutch East IndiaCompany)。
该公司由于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故在创立伊始就被批准可以对外宜战婧和、占领土地及建造堡垒和要塞,还拥有独立的行政、司法及军事权“俨然是一个具有统治权的海外政权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