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为什么没有吞并奥地利?

普奥战争结束后,普鲁士为什么没有吞并奥地利呢?这要归功于我们的好朋友俾斯麦,他总是喜欢“做一步,看三步”。他不仅反对吞并奥地利,甚至连威廉国王想吞并波西米亚和奥属西里西亚,他也反对。他主张不割占任何奥地利领土,只满足普鲁士在德意志中的地位取代奥地利的角色。我们英明的国王威廉虽然不太满意,甚至闹到了要辞职的地步,但最终还是听从了俾斯麦的正确建议。

为什么普鲁士不吞并奥地利呢?原因是法国的存在。如果普鲁士要吞并奥地利,肯定会引起法国的反对和干涉。这样普鲁士就会提前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真是稍微动一下就会打得左右为难。而且,奥地利下属的斯拉夫诸民族区域,比如波西米亚、克罗地亚,对普鲁士来说只会是个难以融入德意志民族的麻烦。普鲁士可不想管这些,也不愿意去灭了奥地利后踩进巴尔干民族矛盾的火药桶,自找麻烦。

俾斯麦甚至还拿普鲁士的军官开玩笑,揶揄他们说:“要打就打好了,打到君士坦丁堡,你们就可以重建东罗马帝国了。”看来,俾斯麦是真的不想让普鲁士卷入这种乱糟糟的战斗。

所以,普鲁士在普奥战争后采取了一个貌似没出息的策略,只成立了一个北德意志联邦,连一片奥地利国土都没要。为了显示出自己没有野心和隐藏实力,他们甚至让卢森堡独立出德意志邦联,还暗示法国可以成为卢森堡的保护国。外人看来,普法战争后的普鲁士其实只是比腓特烈大王时期略强一点,勉强算是个列强,不过也不是那么强大而已。所以,普奥战争后欧洲各国都没有对普鲁士有大的行动限制,这给了普鲁士备战的宝贵时间。

俾斯麦对放过奥地利的策略在普法战争中得到了明显的效果。奥地利投桃报李,在普法战争中选择了中立,甚至最后加入了与德意志的同盟。普鲁士成功地避免了两线作战的情况,集中了优势兵力,俘获了拿破仑三世,最终赢得了普法战争,统一了德意志。俾斯麦的权术可谓发挥得相当出色。

所以,回顾历史,我们确实应该学习俾斯麦的权谋和长远策略。国际争斗不能只看眼前利益,适当的妥协会带来更长远的好处。就像希特勒那样头脑一热的“英雄”只会带来悲剧,而像俾斯麦这样拿捏得精准的老手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楷模。普奥战争后,为什么普鲁士没有吞并奥地利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俾斯麦太聪明了!他向来是个看三步的人,所以反对吞并奥地利,甚至连威廉国王要吞并波西米亚和奥属西里西亚他都反对。他主张不割占任何奥地利领土,只满足普鲁士取代奥地利在德意志中的地位。而且聪明的威廉国王虽然不满意,还和俾斯麦闹到了要辞职的地步,但最终还是采纳了俾斯麦的正确意见。

为什么普鲁士不吞并奥地利呢?因为欧洲有个顽固不化的法国!如果普鲁士要吞并奥地利,那必然会惹怒法国,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和干涉。这样一来,普鲁士就会不得不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一边和法国打,一边和奥地利打。别说之前的胜利果实会丢掉,恐怕连前功尽弃都算不上。而且那些属于奥地利的斯拉夫民族地区,比如波西米亚和克罗地亚,在普鲁士眼里简直就是一个不能融入德意志民族的麻烦地区。普鲁士是不想管也不愿管,更不想灭了奥地利后一头钻进巴尔干民族矛盾的火药桶,自找麻烦。

俾斯麦为此嘲讽着普军将领说:“要打就打好,打到君士坦丁堡,你们就可以重建东罗马帝国了”。这就是为什么普鲁士在普奥战争后采取了一个看起来很没出息的策略,连一片奥地利国土都没要,只是成立了一个北德意志联邦。普鲁士为了显示自己胸无大志,隐藏实力备战,甚至让卢森堡独立出德意志邦联,甚至暗示法国可以做卢森堡的保护国。

所以在外界看来,普法战争后的普鲁士就只是比腓特烈大王时期稍微强一点而已,勉强算是个列强,但不是那么强大的存在。因此普奥战争后的欧洲各国都没有对普鲁士有大的动作限制,这给了普鲁士充足的备战时间。俾斯麦把奥地利放了一马的策略在普法战争中发挥了作用。奥地利就这么投桃报李,选择中立,甚至后来加入了与德意志的同盟。这样普鲁士成功地避免了普法战争中可能出现的两线作战,集中优势兵力,俘获了拿破仑三世,赢得了普法战争的胜利,统一了德意志。俾斯麦的权谋可谓取得了胜利。

所以从历史上来看,我们确实应该学习俾斯麦的权谋和长期战略,而不是追求一时之快。恰当的妥协对于带来更长远的好处。像希特勒那样冲动的“英雄”对于德国来说是个悲剧,而俾斯麦那样精明谨慎的老手才应该是后世学习的榜样。